收到了A、B、C、D几个offer对于留美找工作、回国就业,以及读博该如何选择?

每年2–5 月,在每周的家长答疑活动中,我们会收到大量关于如何选择offer 的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我收到了A、B、C、D几个offer,对于留美找工作、回国就业,以及读博,我该如何选择?”

针对这三个方向,我们应该关注哪些项目信息?接下来我们会分为三期,分别围绕这三个话题展开讨论。今天我们先来看第一个话题——留美就业。

如果未来希望留在美国发展,或者至少在OPT 期间在美国积累一段工作经验再回国,那么以下几点信息就需要特别关注:

项目是否是STEM

我们知道,STEM项目可以申请最长 3年的 OPT,这也意味着有最多三次H1B 抽签机会,对留美找工作至关重要。

比如在对比纽大Stern 的会计硕士和UIUC 的会计硕士时,虽然纽约大学Stern 商学院的会计项目在申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方面非常有优势(四大总部都在纽约),而且Stern 本身是顶尖商学院,资源和影响力都非常强,但该项目的定位是帮助学生满足报考纽约州CPA 的课程要求,主要面向本地学生,并不是专为国际学生设计,目前也还不是STEM 项目。

这对希望留美的中国学生来说,确实会带来一些限制。而UIUC 的会计硕士是STEM 项目,对于有留美计划的学生来说无疑更具吸引力。

再比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传播硕士项目和波士顿大学的市场传播项目也是类似的情况。前者综合排名更高,但由于不是STEM 项目,如果目标是留美就业,反而BU 的 STEM项目更有优势。

可以说,是否是STEM 项目,是留美就业时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之一。

项目时长

2年>1年半>1年

项目时间越长,找工作的节奏就越从容。硕士期间如果有暑假实习的机会,不仅能积累经验,也能大大增加找到全职工作的几率。

比如耶鲁的一年制CS 硕士和纽约大学的两年制CS硕士。虽然耶鲁作为藤校本身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一年制项目在就业上压力较大;相比之下,纽大的两年制项目更有利于安排实习、刷题和networking,相对来说更适合希望留美求职的学生。

再比如杜克大学的MQM 和哥伦比亚大学的QMSS 相比,虽然MQM 属于 Fuqua商学院,课程设置和职业发展资源都非常丰富,但项目仅有10 个月,时间非常紧张。而QMSS 虽然设在文理学院,偏重量化社科,但可以延长到一年半,对于找工作更有优势。

项目时长对留美就业的影响,往往比很多人预想的要大,尤其是一年和一年半之间的差距。

地理位置

大城市通常机会更多,但还要具体分析

就像我们常说国内的“北上广深”,美国的大城市如纽约、波士顿、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华盛顿DC,确实在就业资源方面更丰富。比如在对于UC Davis的BA和WUSTL的BA,虽然WUSTL的Olin商学院更有知名度,但由于UC Davis的BA项目是在旧金山,比起WUSTL所在的圣路易斯在就业上更有优势。

但美国幅员辽阔,一些发展迅速的中型城市同样值得关注,比如达拉斯、奥斯汀、西雅图、亚特兰大、哥伦布、夏洛特、明尼阿波利斯、丹佛、迈阿密等。这些城市不仅就业增长快,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小,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有时候反而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比如Emory的BA和UNC Charlotte的金融工程,都在当地有很高的就业率。

此外,还需要结合具体行业来看。比如,芯片和半导体行业主要集中在加州(如硅谷、圣地亚哥)和德州(如奥斯汀、达拉斯)。例如,UT Dallas 紧邻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总部,在寻找芯片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

当然,也不能只看地理位置,还要结合学校本身的资源和行业连接。比如CMU,虽然主校区位于匹兹堡这样一个中型城市,整体经济不算特别发达,但由于CMU 在计算机领域的顶级地位,很多科技公司依然会专门前往匹兹堡进行招聘。

课程设置

各有所需

课程设置这个问题其实很因人而异,也比较复杂。比如,很多想转码的同学会特别关注是否能选到计算机学院的课程。像CMU 的 MSMITE项目,课程设置灵活,最多可以选修8 门计算机学院的课程,几乎涵盖了CMU 的所有热门课程,对于想转码的同学非常友好。而CMU 的应用数据科学项目则无法选修计算机学院的课程,对转码同学来说难度就会大一些。

那是不是越硬核、越难的课就越好呢?也不一定,比如有些同学会觉得UPenn 的 CSE项目课程设置太紧凑,几乎没有“水课”,留给自己刷题和networking 的时间有限,反而增加了求职的压力。

此外,还有同学更看重选课的灵活度。比如哥大和布朗的CS硕士项目几乎没有必修课,选课自由度很高,能根据个人职业目标进行课程组合。也有同学在意能否跨学院选课,尤其是是否能选修商学院的课程。

比如哥大的MPA 项目就允许选修商学院的课,纽大的MCC 项目也可以修Stern商学院的课程,这种跨领域的灵活性对部分学生来说是很大的加分项。但也有些人更喜欢课程内容比较固定的项目,比如宾大的IMPA 项目,课程安排清晰明确,不需要和其他学院的学生抢课。

所以,课程设置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真的要结合个人的需求和学习风格来看。有时候,别人眼中的优点可能是你的困扰,而别人觉得的缺点,反而可能正中你的需求。

业内认可度和专业排名

对于很多行业,比如金融、咨询,通常更看重“名校”光环,对专业背景的要求并不高,这时学校的综合声誉和排名可能就更关键,很多企业有自己的target schools。但在一些专业性强、讲究专业对口的行业中,专业排名的影响会显著放大。

比如在量化金融领域,Baruch和 CMU 在Quantnet 的专业排名非常靠前,甚至在就业方面可能比MIT 的金融硕士更有优势。再比如电子工程,UCSD的 ECE在业内的认可度和专业排名都明显高于JHU。虽然 JHU的综合排名更高,但在这个细分领域,UCSD的专业声誉和校友资源往往更能为求职带来实际帮助。

是否有Co-op, Capstone project, Practicum

通常来说,这些实践性项目能够显著提升求职竞争力。很多以就业为导向的硕士项目都会设置类似模块,比如东北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约翰霍普金斯的材料科学与工程、芝加哥大学的应用数据科学项目,以及几乎所有的商业分析类项目,通常都会包含Co-op、实习或实践项目的机会。

所在学院/项目就业资源

商学院往往是学校里就业资源最丰富的学院,不仅因为它本身和业界联系紧密,也因为很多项目天然就设有系统的求职支持服务。工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也都不错,这几个学院整体的就业氛围都比较强,和行业互动频繁、招聘活动也多,和文理学院相比,学生找工作的支持力度会大不少。

有些项目甚至会配备专门的career advisor,比如杜克的生物统计项目、哥大的金融数学项目,都有全职的求职老师,从简历修改到面试辅导,甚至有时候会帮助推荐实习或者内推机会,这些都会对学生就业产生直接的帮助。

班级大小:各有所爱

关于班级大小,其实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的同学会觉得招生人数太多,是学校想靠中国学生赚钱,这种说法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往往也说明项目本身具备支撑大规模教学的资源。

比如哥大的统计项目,经常被大家称为“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招生人数多。但实际上,哥大统计系本身规模就很大,拥有上百位教职员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招生多,也确实有它的基础和合理性。

当然,也有同学会担心,人太多容易造成内卷,抢课、找实习的时候压力更大,小班制项目的peer pressure反而会小一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更紧密。我今年就有一位来自文理学院的学生,他最后选择了布朗的生物统计项目,而放弃了哥大的生统,理由很简单——他觉得布朗的小班教学更接近他在文理学院的学习氛围,是一个让他更舒服、更适应的环境。

不过,也有人会认为,人多意味着校友网络更广,资源更丰富,信息流动也更快,在找实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可能反而是优势。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关键还是要看你更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氛围。

写在最后

以上我们列举了一些影响美国就业的重要要素,单独来看,每一条似乎都挺清晰的,但真正面对选择时,往往会发现很多情况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比如一个项目地理位置很好,但时长短、课程紧;又比如某个项目是STEM、项目时长也合适,但学校的整体名气不够大、校友资源略弱。

选择因此变成了一种平衡的艺术,既要看重现实,也要忠于内心,既要冷静客观,也不能忽视感性判断。很多时候,我发现学生其实心里早已有了倾向,只是缺一份确认,甚至只是需要一点点勇气,去承认自己真正的想法。

选offer从来不是一个“对”或“错”的判断,而是一场关于方向、成长和价值的对话。只要是认清了自己,并愿意全力以赴地走下去,无论走哪条路,都会开出自己的花。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WGHS沃顿商赛2025组队备赛进行中!向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更进一步

下一篇

Sussex大学因过度支持跨性别政策而被罚58.5万英镑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