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的机构发表的John Locke「真」解题大受好评之后,今年的John Locke Essay Competition如约而至。相信大家已然熟悉,这项竞赛评审团由牛津大学的专家组成,旨在选拔全球思维能力最突出的中学生。获得比赛中的distinction将显著增强申请者在美国和英国大学本科录取中的竞争力,过往入选的学生曾被普林斯顿、哈佛、耶鲁、斯坦福、芝加哥、伯克利、牛津、剑桥等世界顶级大学录取。
今年,参赛者照旧需提交一篇不超过2000词的论文,题目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心理学、神学和法律等领域。John Locke主要评估学生对于以上领域的知识了解,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以及能否在作品中表达独立思考、清晰逻辑和辩证分析。通过参与这个比赛,学生不仅可以深化对指定学科的理解,还能学习到英语写作的逻辑思维和技巧,为IB/AP/A-Level等学术写作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
今年论文竞赛的时间轴如下:
在开启全新的解题之前,机构先为大家整理了全部题目及其翻译:
📌1. Philosophy/哲学
📌 2. Politics/政治
📌3. Economics/经济
📌4. History/历史
📌5. Law/法律
📌6. Psychology/心理
📌7. Theology/神学
📌8. Junior Prize/少年组
回归正题——在去年的解题中,我们挑选了一个热度较低的哲学话题进行了分析。今年的解题有所不同,我们特意挑选了一个非常显学的题目:Diversity。这种近乎全民皆论的话题,还能怎样让一个高中生,向学术研究方向迈进呢?
Politics/政治Q3 -
Diversity is fashionable,
but is it valuable?
“提倡多样性是一个很潮流的话题,
但它真的有价值吗?”
📚 解题Step 1: 定义
拿到一个题目,通读几遍,最先要明确的就是对我们即将讨论的概念的定义(definition)。要让语言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思考,就需要通过明确的定义,确定讨论问题的范围,从而让读者的思维跟随我们的论述。
今天要分析的这个题目比较简短,里面只有一个名词:多样性(diversity)。我们常在什么样的语境下提到这个词呢?同学们或许比较熟悉课本上的生物多样性,许多例子都直接证实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譬如十九世纪的爱尔兰土豆饥荒就是由于土豆基因多样性不足造成的。当时爱尔兰的土豆几乎都是由块茎克隆繁殖的,所以在遗传上几乎没有差异。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土豆抗病力低下,当某种土豆病害传入爱尔兰时,立刻就造成了土豆歉收的局面。这说明多样性是生物长久生存繁衍的基础,抗病土豆为人类提供充足的粮食,则是生物多样性带给人类的价值。
爱尔兰土豆饥荒
而在这个政治学的题目里,多样性指的是要尊重和包容社会群体中每个个体不同的性别、种族、性取向、宗教、文化等背景。多样性作为一个政治上的议题更加复杂晦涩,也需要从更多的视角(lens)去论述它对于不同群体的价值。视角是论述的基础,通过多种视角审视问题,不同的回答方式和论述思路也随之涌现。比如,你可以思考多样性与哪些群体有关?它有哪些方面的价值?它在任何场景下都流行吗?流行和有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往下划之前,可以停下来思考一下,你能想到哪些视角?
📚 解题Step 2: 视角
讨论一件事情是否是有价值的,经济上的价值或许是最自然的联想。正如Yuval-Davis,Anthias和Kofman所指出的那样,西方经济离不开移民劳动者。全球资本主义体系越来越依赖移民劳动者去提供教育、医疗、餐饮、照护等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工作。根据卫报在2024年公布的数据,英国医疗系统NHS中有超过20%的员工是跨国移民,在护士和医生中间,移民工作者所占据的比例更是超过30%。牛津大学移民观测站(Migration Observatory)对英国2023年医疗行业用人需求的统计显示,即使移民工作者不断增多,医疗和社工行业的人员依然有较大的短缺。
英国医疗和社会工作行业缺口
当然,我们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多个方面。比如说完移民劳动者对人员流入国的影响,也可以探讨对人员流出国,也就是这些移民本来的国家有什么影响。举个例子,跨国的移民劳动者寄回国内家里的钱大大提高了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对家庭所在国家的长久发展有利。而经济学和发展学学者Benería,Deree和Kabeer的研究指出,女性移民劳动者会更频繁地寄回更高比例的工资去支持家人或者孩子的生活,因此一些劳务输出国的家庭更希望派女儿出国工作。这体现了在思考多样性时,移民身份和性别的交叉(intersection)会给问题带来更加复杂的影响,这也给我们的论文写作提供了更多思路:不同的政治因素总是相互交织地产生影响,当你把几个因素结合起来,可能会产生独特的视角。
中亚跨国移民务工者
上面的视角是从国家层面出发,讨论多样性对一个经济体发展的影响。我们在写论文时可以采用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路,讨论完国家,就可以想想在公司、组织这个层面上,又有什么话题。比如,一个企业在DEI中的表现可能影响它的社会声誉,从而影响相关的投资或消费决策。因此,保障多样性也可以使企业获利。然而,Baker等学者分析了美国5000多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发现许多公司在表面上承诺会提高职场环境的多样性,实际的招聘行为却没这么包容。他们凭借这些“表面功夫”获得了更高的ESG评分并吸引了更多投资。这一现象被称为“多样性漂洗(diversity washing)”。这说明许多公司推崇多样性的本质是逐利的,这样形成的所谓潮流需要我们批判性地看待:多样性已经足够流行了吗?它真的能帮助不同背景的人们生活得更好吗?还是在消费他们,让利益继续流向那些本就有特权的人呢?
聊完了相对直观的经济价值,不妨思考一下更广泛意义上的价值。联合国曾提出,人不应因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等身份被歧视。也就是说,多样性人与生俱来的尊严,其价值在于体现了人的基本道德,也为制定各类国际法规打下基础。这让我们反思上一个视角,同时也更深入地去思考这个论文的题目本身:我们是否必须用“有价值”去合理化多样性的流行?还是说无论是否能带来收益,我们都应该积极促进多样性,因为这是生而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呢?
联合国宣言
尽管听上去很理想,这个话语也并不是完美的。比如,一些国家可能会为了提高自己对别的国家的影响力而支持多样性,从而输出某种“标准的”和“文明进步的”的生活模式乃至社会形势,并给别的国家贴上保守落后的标签,从而在国际上获得更大的话语权。性别研究学者Jasbir Puar把这个现象称为Homonationalism。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多样性潮流,还是真正的多样性吗?还有价值吗?
📚 解题Step 3: 反思
论文写作要求我们从问题的背景出发提出中心论点,通过多角度的论述层层深入,最终在结论中批判性地回答这个问题。因此,论文整体来看应该具备不断发展的写作节奏,所以有必要在结论中对问题进行反思和延申,给出超越问题给出的既定框架、但也依然围绕问题展开的讨论。
这种讨论的可能性其实已经寓于前文对于论述过程的分析之中了。“流行”和“有价值”之间用but连接,在这个问题中看似以对立的形式出现,二者的关系却远比对立更复杂。你可以说多样性成为流行并不是因为人们追求某种正确,它的流行恰恰是因为它有价值,是来自当下的经济对于女性、黑人或移民劳动者的需求,也是来自世界对于更平等和谐的社会的需求。你也可以说流行与否并不影响多样性的价值,历史上许多思潮都经历过“矫枉必须过正”、“极端性试错”的阶段,以获取根本性的变革,这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或者你还可以说多样性并非需要多么重要的价值才可以流行,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说了这么多,你应该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路了吧。回答这样的问题并没有什么一定要遵循的路径,多样性不是某一种主义,或者说,任何一种单一的“主义”都无法完全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就像前文讨论交叉性时说过的那样,不同政治因素以不同方式影响人的社会生活,换个环境任何人都可能是少数者。在法国女性在为自己争取平等的同时,她们的家庭可能仍在蓄奴;在某些非英语国家占据特权的大城市孩子,到英美等国读书时也可能成为被歧视的对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发点,只是无论处在什么位置上,在反击不平等的时候不应该以更弱者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