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4月,对即将毕业或毕业不久的在美留学生来说,既纠结又焦虑。H1B签证,决定留学生是否能继续在美国合法工作的关键,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而中签与否也或多或少改变着每个个体的命运。
自从美国移民局开始实施针对H1B签证的电子注册流程,申请人数暴增,从本来的20多万份申请到去年2022财年的破30万,再到今年2023年的逼近50万份申请,愈发显得仅仅8万5千个配额的H1B工作签证杯水车薪。我们先来一起看看详细数据。
2022 财年,USCIS共收到了 308613份H-1B 注册,轮抽签时选择了 87500份注册,比配额的85000份要多一些,是为了避免“虚假”注册造成的空缺。没想到,即便多抽了2500份还是没有达到配额。
于是,USCIS又陆续进行了第二轮抽签和第三轮抽签(留学生圈内戏称为海底捞),最终是选中了131970份注册才完成了原定85000份的H1B签证配额。吸取2022财年的经验,这次USCIS在2023财年直接一次性抽取了127600份注册,看起来是不少,可是考虑到2023年一共483927份的注册,中签率比2022财年又低了一大截。
当然,可能仍然没有达到配额,那么USCIS还会再次进行第二轮抽签的海底捞。可能早些年的留学生会有感触,毕业留在美国工作原来不是这么难的,留学生也有过只要努力学习顺利毕业就能实现“美国梦”的好日子。
同样的85000份签证配额,2014年还只有124000份申请,刨除其中的虚假申请,再加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20000份配额池,基本上读了硕士和博士的留学生都能拿到H1B签证,本科生中签的概率也不低。十年之后,H1B申请数量几乎翻至四倍,可每年USCIS给出的配额依然是一成不变的85000个,其中还有6800个是专供来自智利和新加坡的申请人。
每一个数字看起来是冰冷的,但数字背后隐藏的却是几代留学生的经历和美国移民政策复杂的历史变迁。1990年之前,美国的移民政策以促进家庭团聚为主,大部分新移民都是通过父母子女姐妹兄弟到美国的。
1990年,老布什政府出台新的移民法案,开始明确具有双重取向(dualintent)的H1B工作签证:一方面H1B属于非移民类别的暂时工作签证;另一方面,H1B跟F类学生签证不同,允许有移民倾向,可以申请绿卡而不必担心再次入境时拒签。
同时,1990法案还限制了H1B配额,一开始是7万个,后来减少为6万5千个。虽然配额不是很多,但考虑到当时本来留学的人数就不太多,再加上拒签率高,其实这些配额一直没有用完过。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来美国参与到如火如荼的资本主义建设中去,在1998年新出台的法案中,H1B签证配额有了大幅度提升,从老布什时期的6万5千个增加到11万5千个,而2000年这一数字又几乎被提高了一倍,达到了H1B配额的史上最高点:19万5千个。
同时加入到法案中的还有两个利好消息:
1)非盈利性组织雇佣的外国人不占用H1B配额;
2)已经拥有H1B名额的人换工作时不需要重新申请名额。
而这两个政策一直沿用至今,着实造福了不少在大学做科研和不得不换公司的留学生们。到了小布什政府,H1B政策再掀波澜。2004年,一度攀升到快20万的H1B签证配额被跳水式缩减至三分之一,可谓是一朝回到解放前,重返老布什时期的6万5千个。
所幸,为了留住高学历人才,小布什政府又加了2万个配额专供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申请者。而这样的H1B配额规定被之后的奥巴马政府一直沿用至今。
划重点:每个财年共有6万5千个常规工作签证配额(其中6800个是专门拨给协约国智利和新加坡公民的),另外还有2万个配额给硕士以上学历的申请人。
新政策刚出台时,H1B配额其实还是很够用的。但随着2010年后赴美留学生人数的井喷,僧多粥少,H1B配额就完全不够分了。就拿中国留学生为例,2005年,中国赴美留学生刚刚6万出头,而到了2015年,中国留学生达到了将近33万;即便受疫情影响,2020-2021学年的中国在美留学生人数也依然超过30万。对于想在美国工作的理工科留学生而言,这段期间还是有个稍稍鼓舞人心的好消息。
2008年,美国政府针对学生签证出台了一个新政策: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留学生毕业后合法实习期在原来12个月的基础上再增加17个月,也就是说一共有29个月可以在美国合法工作。这一数字在2016年的新规定中又延至为36个月。
也就是说,如果是STEM专业,可以有三次抽签机会。而哪怕运气差到一直没抽中,也至少可以在美国积累三年工作经验。当然,最近的利好消息是美国政府对符合36个月OPT实习期的专业放开了一定限定,使更多的留学生从中受益。看到这里,逻辑就很清晰了,中国留学生之所以留美工作越来越难,一是因为近些年来始终不变的H1B工作签证配额,二是因为越来越多居高不下的庞大留学生基数,简言之,供不应求,签证太少不够分。
然而,造成中国留学生明明努力学习认真找工作但因为“运气”不佳没能中签的最大“毒瘤”却是那些印度ICC公司对美国签证申请的滥用和欺诈。
ICC公司,所谓的信息咨询公司(Information Consulting Company),乍听起来还挺高大上,实则做的却是外包廉价IT员工的中介工作。一些美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委托ICC公司招聘合同工(contractor),工资低还不用支付高昂福利。如果只是搭建桥梁也还罢了,而ICC公司里的员工虽然有少量因为身份问题不得不委曲求全的高学历者,但大多数都是根本不在美国,也没读过大学的印度人。
ICC公司要做的就是为这些印度人进行三五个月的集中培训,然后再为他们准备光鲜的假简历和假申请材料。更恶劣的是,为了增加中签的概率,ICC公司甚至为同一个人提交多份申请,而每多出来的一份虚假申请都意味着对诚实努力留学生工作机会的侵害。
当申请人拿到H1B签证正式工作后,人事关系依然隶属于ICC公司,每个月的薪水都有一大部分要被ICC公司抽走。看看上面这张表,显示了2022财年排在前十的H1B工作签证支持公司的名单,除了我们熟知的几大科技公司Amazon,Google,Microsoft,Facebook,Apple,以及一家会计师事务所Ernst & Young,剩下的Cognizant,Tata,Infosys和Hcl都是典型的ICC公司。可以说,前面提到USCIS需要超额抽签的罪魁祸首就是ICC公司这些操作。再看一组数据。这是2021财年的一组数据,当年USCIS共收到275000份H1B申请,其中印度申请人占了整体的67.7%,而中国申请人只占了13.2%。可是,同样是留学生来源大国,作为第一名的中国以30多万的人数遥遥领先于不到20万的印度留学生。
换句话说,中国留学生要远远多于印度留学生,可中国H1B申请人数量仅仅是印度H1B申请人的五分之一。特朗普在任时曾经提出过要改革H1B工作签证申请制度,考虑实施“择优制”,通过薪资水平、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来将申请人排位,满足条件的高分者就能直接获取工作签证,无需抽签。
可惜,一切只停留在“说说而已”的阶段便无疾而终。时也势也,人生岔路口的选择权有时并不在我们自己手上,尽力而为不愧于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