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近全国各地的中考出分、高考录取结果出炉,想必屏幕前的你也在思考自己的前途吧?有数据显示,2024年高考的本科录取率只有不到40%,985录取率仅1.3%,211录取率为3.63%。
这也意味着,有过半学生无法拿到国内高等教育的门票。但是反观,国外大学录取却好像“遍地开花”。社交媒体上随便一刷就是top30和top50的offer看得让人好不心动。
既然如此,那我是该填报国际高中,未来直接出国留学呢?还是该继续在体制内的学校“耕耘”呢?别急,今天笔者就以过来人的经验来为你解答这些疑惑!
round 1: 课程设置
国内高中一般是高一下到高二上开始实行分班制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文科班”和“理科班”。
大部分学校采取的都是“3+1+2”模式,即语数外(外语可在英俄日法德西中选1)必修,物理和历史中需要选1门,最后从政治、地理、化学和生物中4选2。
高考三天完成6门考试。这还没完,没选的科目可不能就这么算了,一年一次的学考还是必须要参加的。这一被戏虐为是“强迫式均衡发展各科”的考试要求考生把除语数英外的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历史都考一遍。学考的成绩也很重要,因为有些自主招生的大学会看这个。
一顿操作下来,体制内的学生在选科方面会有很多限制,并且就算不学每年也要经历学考的“洗礼”。再加上难上加难的理科难度,理科不学好的话,在高考中获得理想分数很大概率会变得非常困难。而国际学校的课程设置则和普高有点点类似,但是选科自由度会大很多。
自己学不懂的科目可以不学,或者多选一点自己擅长的科目。和普高高考“一考定终生”不一样的是,国际课程的考试都可以在特定时间进行重考。申请的时候只需要交最高分的那次成绩就够了。因此相对来说比较灵活,试错的机会也更多。
但需要注意的是,国际学校申请大学的时间线会比普高早大约半年。在高三上学期开学的时候,至次年年初都可以提交大学申请。换而言之,国际学校的学生,只有两年的时间准备大学申请。
目前国内比较常见的国际高中课程方向有AP、AL和IB。还有一些学校会开OSSD和DSE,前者是加拿大高中课程,后者是香港高考。DSE需要香港身份不说,部分开设加拿大高中课程的学校均是外籍学校,普通孩子入学会有一定的难度,对想从体制内转国际学校的人来说有点不实际。因此,选择AP、AL和IB逐渐成为留子们的主流。
从本质上来看,这3个方向有点大差不差——考试成绩都是学生未来要用来申请大学的“标竿”。虽然很多人都说这3个课程的对口国家及地区都有出入,但以笔者自己的经验来说,申请季的时候大学普遍都愿意接受不同课程的科目成绩,很少说因为你修了这个课程方向所以招生官就会更偏好你的背景。例如,我有个同学就是“身在AP班,心在英国大学”,最后她拿的AP成绩申请英国方向,也是收获了帝国理工、伦敦政经、伦敦大学等一众名校录取。
IB 回归正题,在翻阅了一些留子的反馈+个人体验后,这3种课程里,最难的应属IB,同时它的限制也是最多的。本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理念,IB学生最低要选6门科目,还一定要文理兼修。IB的选科可以细看下面这张图:
图源:小红书
除了每年5月和10月要参加考试季外,IB学生还有三大核心任务要完成:TOK知识论、EE论文和CAS课程。咱主打的就是一个“六边形战士”,把学生变得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图源:小红书
所以,有的时候笔者甚至会觉得IB跟体制内的高中没什么区别。学得难,任务也多。IB单科满分是7分。6门科目加在一起满分就是42分。但需要注意的是,IB的考试的满分是45分,剩下3分是TOK和EE的打分,CAS的课程不计分。
不过因为IB毕业考出分一般在7月,考虑到学生在高三(12年级)年底至次年年初就要开始申请大学,所以他们会提交预估分给大学。想申请到美国top10的大学,预估分就要40+,牛津剑桥需要42+。像英国的伦敦政经、帝国理工和美国的top30的话,预估分38~40分左右就够了。
AP AP相对IB来说,课程限制和难度就会小很多。
AP能够选择的科目达37种,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微积分AB、微积分BC、微观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美国历史、美国比较政府与政治、艺术史等等...可谓是你想学的科目,它这里都有。
只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科目多是多,但你的学校不一定37门科目全开。另外,有部分科目,如人文地理、美国历史、美国比较政府与政治都是要去香港地区或其它国家才可以考的。AP还有一个特点——现学现“抛”。这是因为AP考试季一年只有一次,并且在5月。从5月1号或2号到5月底都会有AP考试。在这一年中,学生需要尽快学会科目内容,同时尽可能完成多几次模考。
AP考试最高分为5分,如果你能够在今年取得5分的成绩的话,明年就不需要再参加这门科目的AP考试了。相反,如果你今年没取得满意的成绩,明年重新报名再考就可以了。AP成绩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换大学学分。众所周知,海外大学大部分只要学分修够了,学生提前毕业都行。
换学分的操作也很简单,在大一开学前及时去College Board里把成绩单寄送给大学就可以了。笔者参考了大部分学校的换分规则,发现很多学校都是要求成绩在4-5分才能换学分,有一部分学校拿3分也能换学分,但是这类情况不多。
(图源:College Board,图为纽约大学的AP换分规则节选)
如果需要拿AP成绩去申请大学的话,顶级的大学需要8-10几门AP5分,排名在top30~top50之间的学校,有4-5门AP5分或4分也能有个不错的录取结果。AL AL的选科就更多了,能达到70+门。学生最低需要选3门,考试时间大概在每年的1月、5月和11月。
常见的AL考试局有爱得思Edexcel、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局CAIE和牛津AQA。不同考试局有不同的课本和大纲,考试时间也不同。
AL考试的科目还会分成多套试卷,考试最高分为A*。一部分学校会要求学生一定要有3个A或4个A及以上,这时,如果成绩不理想,在规定时间内重考也是可以的。
和IB类似的是,AL学生也是用预估分申请大学。AL的高二被称为AS,在这期间,学生通常会选择3至5门课程。学生会在高二下完成AS的大考。考完AS后,老师会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等给出A2的预估分。学生们需要用A2的预估分申请大学,因此拿到的offer有些会是“有条件录取”。
最后在高三下学期5-6月份完成A2的大考。但如果学生A2真实成绩低于预估分,那就算收到offer也只能无缘这所学校。总结一下,AP、IB和AL中,知识学得较为扎实的应该是IB。选科自由并且科目难度较小的是AP。考试季比较多的是AL,有时候学生要一直考到过年前才能回家。
round 2: 路线规划
在路线规划方面,普高学生的会比较单一。大部分学生都把专注度放在3年后的高考,其它的拓展活动,基本上都是秉承着一个自愿性,可做可不做。但走国际教育方向的学生们可就不同了。众所周知,一份优秀的大学申请包括了语言成绩(托福/雅思/多灵国)+标化成绩(AP/IB/AL、SAT/ACT成绩)+文书+推荐信+背景活动(竞赛、志愿者、社团领袖...)。
而给他们准备的时间只有短短2年,需要在2年时间里完成这么多事情,工作量有多大可想而知。其中,最让人头大的要数语言成绩。虽然说考来考去都是听说读写那四门,但是想让它们同时发挥出彩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语言成绩还未下车的朋友应该都清楚这种把自己陷入到成绩的漩涡里是种什么样的滋味,每回点开页面看后两科的成绩都像在开盲盒。
有的时候气急了,恨不得直接把拼分的最佳成绩交上去,但可惜大学不收...如果说高考是3天下来的极速检验,那海外大学申请就是对你高中积累的考察。你在高中参与的每项社团活动、担当的志愿者职务、打的学术竞赛、完成的考试,都可能会成为大学招生官决定你是否能够拿到offer的“指标”。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幸运的是,国际学校的包容性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积累这些经验的环境。在这里,学生可以拥抱他们热爱的学科。
例如,喜欢商科的同学们可以在商赛里模拟到公司竞标的一系列过程、在比赛中玩转股票,体验投资的乐趣、或是拓展自己的经济学知识;喜欢电脑和机械工程的同学可以去参加编程或机器人大赛,亲手把自己写的代码变成现实...同时,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在和爱好相碰撞的过程中,有些意想不到的火花也会随之出现:喜欢说唱所以创立了学校第一个说唱社团,带领社员们发表单曲,在live house合体演出;和朋友一起举办趣味商赛,赚下了人生第一桶金...
在一次次试错和体验新鲜事物的机会下,学生们不单单收获了经验和自信心,还为自己拿下了一份丰富多彩的文书素材。未来,当这些年轻的“疯狂”被放入文书的字里行间时,招生官便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到这位申请者,有可能会被ta的行为或品质打动从而发出这一张offer。
round 3: 压力及心态变化
要说普高的压力,那可太太太大了。动不动就是几十本练习册、数不清的试卷、周末的学校补课、还有来自高考的“威慑感”,很容易压得人踹不过气。学生过得不开心,家长也过得很压抑。于是很多人自然而然就想到了以“快乐教育”出名的国际学校。把孩子送去国际学校读书,应该就没有那些压力了吧?答案当然是错的。
虽然国际学校的压力不像普高一样大,但并不代表就没有压力。尤其是到申请季那会儿,等你发现周围同学的标化都陆陆续续下车了结果你连个成绩都拿不出手的时候,你就老实了...没有足够的标化,你哭爹喊娘都没用好在,国际学校的压力是分时期的。一年中,课程方向的考试季(如AP、IB、AL)大概会有1-3个。
我们会在考试季的前几个月就着手准备这些内容,参加大量的模考,鼓起勇气面对一次次预估分,刷大把大把的练习题。有些同学会选择去补习机构“脱产”。不管是哪种方式,在考试季前度过一个又一个繁忙的学习周是必不可少的事情。而另一大压力来源则来自申请季,也就是高三(12年级)前的那个暑假一直到次年年初。作为留子们的“高考”,申请季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加繁忙的学习生活,还有心态上的压力。
为了抓住早申请的机会,学生们需要在11月1号前把语言成绩、标化成绩、文书(1-2篇)、推荐信还有申请系统里的信息都一一填好修改好。这一趟下来,有多累只有学生自己清楚。
交了申请后,还要等自己的大学录取结果。心态好一点的可能觉得交了就交了,心态不稳定的同学还有可能会过一段胆战心惊的日子:(除了考试季和申请季,其它时间可能就会清闲一些。但也不会太清闲,因为语言成绩还是要再刷上去的、SAT和ACT还是要考的、竞赛是要准备的。每个学生的规划路径都大不相同,具体还是要听升学指导和学生自己的兴趣安排。
尽管学业繁忙,笔者发现,我身边很多选择了国际教育的同学,都在一次次磨练中养成了自律的学习习惯。同时,因为国际课程和体制内的高中比起来难度没有那么高,只要脚踏实地好好学,总会收获到高分成绩,而这反过来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开始享受学习的过程;在和自己热爱的事物相处时,学生们又会变得很开心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