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MANNER咖啡发生了几起店员和顾客的冲突事件。顾客因取餐效率问题与店员产生纠纷,最后导致店员情绪失控并最后升级为肢体冲突。虽然叫MANNER,但它其实是实打实的上海本土品牌,早年刚出的时候还曾是有名的街边网红店,十分小资风。但最近几年,MANNER在资本的助推下,火速地在全国开出了1200多家门店。
MANNER这家咖啡店的定位大概处于瑞幸和星巴克之间。单杯价格在20元左右,自己带杯子的话还可以减5元。但和瑞幸和星巴克很不同的一点是,MANNER所用的咖啡机是半自动咖啡机。
半自动咖啡机的优点在于优秀的咖啡师调制出来的产品质量更高,缺点就是对咖啡师的要求更高,不同门店的产品口感不一,也要求咖啡师对于出品有更强的时间管控能力。
如果仅仅只有线下服务的话,订单量其实还是相对可控的。但现在咖啡师不仅要满足线下客人的订单,同时还要应对来自线上外卖平台的订单。据界面新闻采访到的MANNER咖啡师称,日营业额5000元以下的MANNER门店,公司只会派出一个人,除了制作咖啡,还要包揽理货、清洗等全部工作。
以单价15元左右,15小时拉满,营业额4500元计算,每日需要制作300杯咖啡,即不停歇制作,每3分钟需要制作一杯咖啡。但即便是这种工作效率,很多顾客对于MANNER的评价依然是出餐太慢。
曾经MANNER的创始人韩玉龙曾以人为本,曾说过“我不想要机械化,不想抹杀掉每一个咖啡师的个性。” 但在如此大规模的扩张下,MANNER的咖啡师也不具备个性的资本了。
MANNER之所以会出现今天这种问题其实完全可以用经济学解释。在AL,IB或AP微观经济部分同学们都会学到 economies of scale 和 diseconomies of scale。
由上图我们可以发现,当公司规模越来越大,生产越来越多的时候,一开始我们的LRATC(长期单位成本)是下降的。这里面有多种原因,就比如说,大型连锁咖啡店每次都可以大批量进货,所以拿到每斤咖啡豆的成本会更低。又或者是大公司有钱研发,研发出好用的咖啡机供自己的门店使用。
但是,当公司规模过大的时候就会出现Diseconomies of scale。这主要是因为公司扩张过快,管理跟不上,管理层不了解一线的实际情况。而且由于公司规模太大,会出现很多沟通问题,从而导致管理层和基层员工之间出现矛盾。
MANNER近些年在资本的推动下开出了1200多家门店,过大的规模导致了diseconomies of scale的产生,而这也是这次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其实这些年像是MANNER这种拿了投资后疯狂扩张最后产生口碑问题的公司不在少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公司并非越大越好,而是会存在一个理想的规模。当然,这也和行业、科技以及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