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美高申请季还有半年将至,但有些抓得早的家庭,很有可能已经摩拳擦掌开始准备美高申请了。我作为过来人,一名美高爸爸,曾在4年前,把一双儿女,送去美国新泽西州的佩迪中学(Peddie School)上高中。 美高留学,这个话题要聊起来,三天三夜,也聊不完。
需要长期精心准备,才能心想事成。教育路径上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要走公立、私立的选择,到小提琴、钢琴,哪种乐器美高申请价值更高……可以说,送个孩子去美高留学,几乎有一箩筐的挑战,等着我这个家长去应对。本文,我想聊聊“如何过好申请季”。
什么是“申请季”?春华,夏风,秋实,冬韵。美高留学,同样四季分明。美高留学分为准备季、美高留学的申请季、美高留学的就读季,以及美高留学的毕业季。
本文着重谈“申请季”。申请季约长六个月。通常,从申请当年暑假后开始,到次年3月10号,美高集中发布常规录取结果为止。再往后,美高就进入转正、补录阶段了。个人经验,要过好申请季,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用16个字来归纳:统筹安排,调适心态,慎选目标,注重过程。
一、统筹安排
统筹安排,是需要家长把关的。美高申请,到底要“统筹安排”些什么?两个方面。第一,统筹安排好关键时间节点。第二,综合平衡好各项申请任务。
(一) 统筹安排第一项:要把握好关键时间节点。
要把握好美高申请的关键时间节点,需要用“倒计时”原则。根据某项申请工作的截止时间点,倒过来往前一天天推算时间,安排任务。而不是平时我们更加习惯的“顺计时”原则,就是从今天开始,往后一天天排任务。在美高申请季里,有这么几个关键节点,我得牢记在心。简称为四个“10”比较好记:“1010”、“110”、“310”、“410”。欧美人的文化传统之一,是“说一是一”,十分守时,而且常常是“先到先得”,“过时不候”,以示公平。
同时,托福和SSAT两项标化考试,在时间上也是严格按照这些关键时间节点来安排。美高的学年(academic year),通常开始于每年9月份(第一个星期一),到第二年5月底结束。许多美高一学年分三个学期(3 trimesters,每学期约为3个月)。第一学期是“秋季学期”(fall trimester);第二学期在感恩节之后,叫冬季学期(winter trimester);第三学期在三月春假之后,叫春季学期(spring trimester)。
6-8月三个月放暑假。三学期制不同于我们熟悉的两学期制,两学期制每个学期约半年,英文是“semester”。新一年度的申请季,其实在美高秋季开学时,就正式同步开始了。
1010双十首战SSAT
“1010”是指每年10月中旬第一次SSAT考试的日期。通常,这个日期是10月份第二个星期六。这是申请季里面,第一个关键时间点,需要特别注意。如果安排得法,能“抢回来”不少时间。不然会给后续申请工作带来很大困扰。
与托福考试相比,SSAT考试有三个“少”。
第一,考点少。
譬如在国内,SSAT考点往往集中在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南京、武汉、广州、哈尔滨、杭州等内地城市,每个城市都只有一个指定的考试中心。因此,所有其他城市的考生,往往都要集中到这些考点来参加考试。
第二,考试次数少。
惯例上,每学年里SSAT有8次考试。但是,由于大部分美高申请截止日是1月10日,所有申请材料要赶在这个日期前提交给学校。其中就包括SSAT考试成绩。同时,从参考到出分,到向学校送分,大约需要两周时间。
因此,从10月13日第一场考试,到1月10号申请材料截止日之间,实际最多只有4次考试机会,分别是10月、11月、12月和次年的1月的考试。另外四次考试机会,即次年的2月、3月、4月、6月,因已赶不上常规录取这一轮,只能用于“410”之后的转正或者补录,风险很大,用处很有限。
第三,中国内地考试次数少、考位紧张。
内地有些SSAT考试中心,并不每次都会开放考位。为了能赶上1/10截止日提交SSAT考试成绩,所能参加的次数更加有限。考位紧张,是内地考生必须面对的一项挑战。SSAT考点少、考试频率低、开放考点和开放次数少,这三“少”决定了国内考场的考位,从来都是“一位难求”,“抢考位”,就成为内地学生标化考试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旦错过“1010”这个关键时间点,没赶上10月第一场SSAT考试,会带来几个方面问题:如果第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怎么办?如果原定考试因为台风等天气原因需要改期,或者主办方宣布考试成绩作废(这种情况曾发生过),怎么办?因为考位本来就紧张,如果就近城市甚至国内没有考位,怎么办?因此需要家长提前规划、预留时间,最大限度避免陷入赶赴外地甚至大陆外地区参加考试的窘境。标化考试本就是个消耗战、疲劳战。越早完成,孩子就越早解放。
否则,随着时间临近访校、面试,尤其是临近申请截止的倒计时,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常常会被弄得焦头烂额。托福考试,因考位、考点、考试次数相对较多,情况要好一些。对于时间节点敏感的考试,还是需要家长早点考虑周全才是。
次年110截止提交日
110指1月10日,即大多数美高申请材料的截止期。有个别学校的截止期略早,也有少数在此日期后,依然接受申请材料,尤其是国内在读学校的期末考试成绩。这些都需要事先咨询学校后,才能确定。实在赶不及,可同拟申请学校预先沟通好,对方还是愿意考虑若干特殊情况的,譬如如果当年的农历春节晚,导致在“110”之前无法提供当期成绩等情况。
310美高放榜日
“310”指的是3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美高集中发放录取通知的日期。还有部分学校采用Rolling滚动录取的形式,没有严格的申请截止日期和放榜日期。310是众多申请者最为紧张和揪心的日子:美高申请家庭,如坐上过山车一般,或是志在必得,或是喜出望外,或是忐忑不安,或是失落沮丧。
几家欢喜几家愁,被多个梦校录取的家庭可以说是喜庆之余还要发愁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offer;被匹配校录取但被梦校waitlist的申请者还想争取牛校补录。假如只有一把WL,甚至“全聚德”,当然最是揪心。无论结果如何,要在放榜之后短时间内做出最优最理性的选择,成为众多家庭面临的不小挑战。
410转正补录
“410”是美高录取中特有的一个时间概念,是指常规录取截止后的录取。与美本录取不同,补录是美高录取的一个特色,每年一度的美国私立寄宿高中放榜过后,录取结果会出现admitted(录取,拿到offer)、waiting list等待名单,以及denied拒绝三种情况。
通常大家把3月10日美高放榜后,在学校临时出现空余名额的情况下,学生重新递交申请,或者原来申请取得的waiting list等待名单转正录取的这两种情况,统称为“补录”。今年的补录最早在“310”过后一周就已经启动。学校通过顾问机构,征求申请人是否接受转正的意向。
录取结果会出现offer录取、Waiting List等待名单,以及Reject拒绝三种情况。通常大家把3月10日美高放榜后,在学校临时出现空余名额的情况下,学生重新递交申请,或者原来申请取得的waiting list等待名单转正录取的这两种情况,统称为“补录”。
无论在这四个“10”中的哪个环节,统筹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譬如说,“1010”即SSAT考试时间,就限定了孩子培训时间的安排。家长既要与相关培训老师预先协调好,同时也需为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标化考试预留出时间,并提前报好名。再比如,美高名校的转正、补录机会相当少,“410”这个时间窗口对申请人来说,绝对是争分夺秒,分秒必争。
(二) 统筹安排第二项:平衡好工作任务。
美高申请是一项系统工程。申请美高,需要做好“申请八业”。每一个申请人,在申请季里都要先后完成托福考试、SSAT考试、GPA、课外活动、文书、面试、推荐信等七个部分。
此外,许多中国学生还须完成一个第三方面试——维立克视频面试。这八个方面,一个都不能少。疫情以来,不少美高都走标化可选即“Test Optional”的路子,SSAT可有可无。2022-2023年秋美高申请季的标化可选的趋势是否会继续,尚不明朗。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IT)已要求新生恢复提交SAT考试成绩。这种标化回流趋势之下,申请美高的标化可选政策也难免不受影响。
美高申请的八个方面既各有特色,又互相联系。托福分数与SSAT分数之间,就有匹配的问题。招生官都是火眼金睛,阅人无数。一个托福90分、SSAT2300分的申请者,在有经验的招生官眼里,不是很匹配。在随后的审核和面试时,就会特别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
标化考试,很少人能一次成功。感觉大约七成人,仅一个托福考试,就要平均考2-3次。维立克的考点、开放次数非常有限。我的孩子申请时,只有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大城市有线下面试考点(目前似乎并未增设考点)。
如何在节奏紧张、环环相扣的八项任务中从容应对,要靠家长的认真规划和协调。我个人在帮孩子申请美高的过程中,曾用Excel做过一张《美高申请任务表》,实现“按天规划,结构简单,任务清晰,节奏适当”的目的,容易做到心中有数,大大减轻了我的焦虑。
二、调适心态
无论是申请高中还是大学,甚至在求职申请中,每个家庭和申请人,都曾经历过或多或少的焦虑。竞争的激烈,申请中的各种变数和不确定性,自然会带来很多焦虑。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家长常常会陷入“做不了啥,帮不上忙,使不上劲”的状态。这时,格外需要转换思路。能去美高留学,是桩“痛并快乐着”的事儿。
毕竟,它给了孩子一次获得优质现代教育的选择。既然已经决定去美高读书,那么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要有种破釜沉舟的决绝之心。调适好心态,做好心理建设,是申请过程中最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情。前文提到,美高申请必须完成”申请八业”。
为了完成八项业务,需要申请家庭满世界跑,一场又一场考试、面试甚至访校,而且一切都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完成,这其中的不确定性和焦虑,分解起来无非是一项项繁琐的事项,只要静下心,层层理出头绪,争取步步为营,“分而治之”,往往就能逐渐减少不确定性。调适心态,要分几个不同层面来说。
第一个层面,保持冷静和积极的大局观。
“煎熬”,几乎是每个中国家庭申请美高时的必由之路。美高申请过程相当繁琐、复杂,时间紧、要求高,看着时间一天天飞逝而去,一旦孩子我行我素,一副“温吞水”样子,申请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做家长的急的却一筹莫展。说实话,当年我儿女申请美高时,我也有中途放弃的念头。
但是,一想到半途而废的严重后果,尤其是对孩子心理、自信心的打击,只剩咬牙坚持,别无选择,硬着头皮往前走。承受这份“煎熬”时,我唯有冷静、积极。否则,我的消极情绪将进一步加剧孩子的压力和紧张程度。这个,无论对于考试、面试,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第二个层面,标化成绩的价值要相信,但不要迷信。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之常情。每个家长,都希望“310”这天,孩子能够拿到自己心仪的offer,进入梦校。我当年也会不自觉给孩子加码,要求标化考试拿到高分,为申请梦校奠定基础。有人问,美高,为什么也这么重视分数,说好的素质教育呢?岂不是跟咱们一样,都是应试教育?!
换句话说,美高为什么也看重标化考试分数?分数与录取之间,到底怎么回事儿?我觉得,美高重视分数,背后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校园特点。简单来说,就是看两点。一个是英语能力。一个是智商支持下的学习发展潜力。
任何考试,都有两种基本功能。一个是衡量。一个是过滤。所谓衡量,是看应试者到底有几斤几两。托福、SSAT考试,全球开放、全球参与。考试分数分别用来衡量孩子的英语能力和学业能力。加上文书、面试,美高就能比较科学、全面评估出孩子的全球竞争力。
尤其是SSAT考试成绩,不仅仅有分数,还有百分比,反映出在最近三年全球同龄、同性、同级(因有高、中低三级)应试者里面,孩子到底身处何方(相对位置)。至于过滤,更是不言而喻。考试成绩十分直观,一目了然。用成绩作标准,可第一时间筛选淘汰不合格的申请人。美高上课用英语。顶尖美高尤其强调孩子们的实际英语能力。如果国际学生的英语能力良莠不齐,到了学校,上课就会遇到困难。因此,必须通过托福考试,对国际学生进行分层。英语基础弱一点的学生,可以去那些提供ESL课程的学校。
问题是,在三百来所私立寄宿美高里,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有这种课程的。头部美高中,更是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所学校有ESL课程。英语能力弱,不但直接影响学业进步,孩子需要花更多时间来学习,势必也会挤占到课外活动、体育和社交的时间,导致活动不足、社交困难。前些年我在访校时,与多个面试官都聊过同一话题——体育、社交为什么这么重要?
他们认为,学校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一点学术知识,而是要通过长达十几二十年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社会化”,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做好准备。此外,学校是一个拥有共同价值观的社区,希望校园里的每个人,都能够积极参与,贡献自我。因此,“社交”在校园里十分重要。而英语,显然是社交的基础。
基础英语能力、基础学术能力是必须的。高分就是一个重要指标。但是,过了某个门槛,标化成绩高3分还是低2分,美高并不特别在意,对录取的影响,远没有文书,尤其是面试来得大。美高一般都不支持为拿个GPA高分而放弃社交、放弃体育、放弃个人爱好的做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孩子在美高校园里,并不是最受欢迎的类型。
比起考试的扁平化衡量/过滤,文书和面试有助于美高更加立体地了解孩子的实际能力。因此对于标化考试的准备,大可不必为了那最后的3分2分,而“搏到尽”,过于纠结,甚至让孩子们参加过度培训。一定要记住:美高希望招录个性鲜明,自我认知清晰,目标明确,对学习充满热情的孩子,而不需要是一个完美的人。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什么一所美高录取学生时,有时托福分数有十来分上下的差距。
第三个层面,孩子的学术潜力,要实事求是,客观评估。
我的孩子美高申请结束后,出于好奇,我和他们专门交流过:托福和SSAT,究竟有多难?哪个更难一些。孩子们一致表示,SSAT因为存在一个所谓的“题库”,刷题可能刷出高分,但托福要考出110+,靠的是英语基础,短期培训是很难达标的。
很多人为了标化高分,往往会过度培训,这会带来几个负面影响:第一,这种做法本身未必奏效。第二,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情绪反弹,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第三,决定申请结果的因素众多,并非单一的标化考试成绩能左右。第四,拼命花时间,势必挤占其他部分的准备时间,很可能得不偿失。标化成绩的价值,在于展现我的英语能力和学术能力。
通过一场面试、一次交流,通常能在相当程度上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招生官也都看在眼里。
因此,需要对各项非短期速成的能力(例如GPA),需要进行长线的、充分的规划和准备。尤其到了申请季耗时耗力,在校学习多少会受影响,GPA通常都可能掉一个等级。原本数学A,现在可能掉到B。
而这种现象,同样会影响到申请结果。家长也要相应调整考试策略。把标化培训和考试目标,聚焦到改善孩子的考试技巧上来,使孩子能够较快、更好地适应标化考试的特定要求。
用培训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转换思,转换频道,把日常学校学习的思维习惯,调整到标化考试特有的思维习惯上来。” 当然, “尽力而为”,是我对孩子们一直强调的原则。孩子只要发挥了潜力,最好就不要再拔苗助长。我即便心有不甘,但千万不要强人(孩子)所难。
第四个层面,不要过度强调才艺和公益性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才艺、体育,在美高申请的全部价值,在于个人品格的可视化。借助于才艺、体育,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使美高看得见、摸得着申请者。然而,过度用力在这些方面,可能会适得其反——才艺特长、社会服务,尤其是体育。美国学校普遍高度重视体育,许多高中校队对外输送奥林匹克级选手。
例如,佩迪中学游泳队即是一例。因此,实事求是说,在体育领域,尤其是篮球、冰球、曲棍球、高尔夫球等传统北美热门运动项目中,中国的孩子难有足够竞争力,成为其特长,而只是爱好。
在美高文化里,“爱好”、“特长”两个概念,并不相同。尤其要注意,美高招生官看到我的“特长”和爱好时,常常会送给学校的艺术系、体育系,请专业老师来评价和提供意见。
譬如,吹拉弹奏的申请视频,会送去音乐系,看看水平如何、是否是某种学校乐队急需的乐器。我们当时在波士顿米尔顿中学访校时候,学校的音乐系主任就告诉我,如申请该校,可提前通知他,到时他会看看我孩子的作品。除非我的孩子已经获得若干能够被美高容易辨认的资格等级证书、头衔,或者有可以追踪的记录,譬如英皇(ABRSM)考试等级、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大奖,否则,我们就不能把美国人眼里的“爱好”,真当作特长。
不了解这点,在文书准备、面试过程都可能导致较大偏差,弄巧成拙。所以,评估孩子的学习基础、英语基础和才艺基础,家长一定得实事求是。不执着于追求标化考试的高分。才艺、体育的重点,不是其本身水平有多高,而是用兴趣爱好,展示出孩子的某项个人特质,譬如团队合作精神、领导力、吃苦耐劳、时间管理、爱心等等。课外活动、才艺,重要的是背后的意义,而不是面上的形式。
第五个层面,让孩子的心理速度跟上申请季的节奏。
时间紧、任务重的申请季一旦开始,就像高铁出站、离弦之箭,“分秒必争”。做起来真是不容易。当年我们家申请的时候,孩子们奔波于各种培训班,为了节约路途时间,我几乎都是亲力亲为,“迎来送往”,实在安排不过来的,索性让他们一律打的,花钱买时间。但往往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孩子们在正常上课之外,还要完成各种培训和准备,本来已是热锅上的蚂蚁,压力瞬时暴增。
他们的心理速度和心理节奏,如果跟不上申请进度,各项申请任务就很难按时完成。这个时候,善于引导并鼓励孩子进入临战状态,让他们在心理上与申请进度合拍,可以说决定着准备工作的成败。
上文提到我做过《美高申请任务表》,常常是启动孩子临战心理的扳机。它能让孩子既看到申请全局,又看到每天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第六个层面,摆正自身的助理角色。
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自然是家庭的最重要议题,似乎成了一切的中心。 但是,美高申请说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申请过程中的许多环节,其他人,哪怕是父母都很难、也不该越俎代庖。因此,必须把孩子放在主人翁的地位上,让其学会自我承担,自我监督。家长,是司机、助理、保姆,也可以说,家长是孩子美高申请的总协调人,是“董事长“。孩子是CEO、总执行人。
三、慎选目标
慎选目标说的是选校要慎重。申请美高,无论是DIY,还是找顾问机构,最终都要拿出一张我满意的候选学校清单。择校上,许多人提到“匹配” 原则——“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其实这个“匹配原则”很有迷惑性。尤其第一次列出择校名单时,往往标化考试成绩还没有出来,家长对孩子的潜力和段位,没有底。择校,是美高申请里“陷阱”最多的一个环节。稍有不慎,前功尽弃。为此,我认为应该在慎重选择目标时结合以下几个原则。
(一)“潜力充分”原则
即便是家长,我依然很难一眼看清楚孩子的志向和未来走向。毕竟孩子在不断成长中,存在许多发展和变化。美高只要能够提供适合孩子现有特点、具备未来四年孩子潜力得以充分发展的资源和条件,那就是“匹配”学校,就是“好”学校。我们要落实好“潜力充分”原则,必须真正做到“知己知彼”。
首先,要“认识自己”。我要帮助孩子深度进行自我反思,尽可能具体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哪些长处和不足?我为什么喜欢音乐、舞蹈、美术,某项乐器、某个体育项目?这些说明了我的哪些方面的特质?
譬如,现在国内不少孩子都选择打冰球,如果选择的学校本身没有冰球馆,那么就有这样几个问题要考虑:你的冰球特长,对学校有没有价值?价值在哪里?冰球故事如何用来说明你的个人能力或者个人品质?家长能否去美国陪读?经常参加外部训练和比赛,交通问题如何处理?寄宿学校对出入校园有严格要求,是否还合适?走读学校是否更好?结合孩子和家庭实际,选校时务必实事求是,重点突出。
其次,深入研究学校。通过FindingSchool网站、各个潜在申请学校网站、有孩子在对象学校的亲戚朋友,等等,务必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只有扎实做好“认识自己”、“认识学校”这样两个基础工作,“匹配”原则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方面,与DIY相比,通常留学顾问会做得比较专业,比较好。
(二)“门当户对”原则
就是匹配操作时,坚持“门当户对”。具体要做好“两重匹配”。 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学校的特质要匹配。尤其是设施设备等硬件上。打冰球的孩子,去一个校园、周边社区都没有冰球馆的学校,练球就有困难。或者,把中国人擅长、但美高并不熟悉的乒乓球当作特长,就不匹配。根据孩子标化成绩进展,及时微调选校名单。
私立美高录取学生,没有“法定”标准,譬如,分数线。但是,标准和门槛无疑是有的。排名前30的中学,很少有ESL课程。托福如果不到100+,学校想着,怕上课跟不上,录取时自然就有犹豫,可能就把我放进“waitlist”。 虽然任何排名都有其局限性,但却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
FS网站的美高排名,囊括了近300所私立寄宿美高,反映了某个学校在华人圈子里的“江湖地位”、潜在要求和申请难度,且指标丰富,操作便捷,很实用,是我们家申请美高时最看重的一个中文网站。
看排名,其实就是看清楚我的梦想在哪里。这是我择校的“天”,是地球外那个大气层。梦校,在其中。看成绩,其实就是看清楚我的现实在哪里。这是我择校的“地”,是地表上属于我的那方土地。保底校,在其中。这“天”、“地”之间,就是我的匹配校。
把学校排名和孩子成绩进行匹配,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比较科学、操作起来也相对容易。在此基础上,我就可以考虑其他因素。诸如校址地点、规模大小、东西南北文化、高级教师比例、师生比例、班级规模大小,等等。
用学校排名和孩子成绩来匹配,其实就是“咱们”匹配“它们、申请人匹配学校、现实匹配梦想,便于最终找出“匹配”学校,“好”学校。把学校排名和孩子成绩作为选校起点,还能在“潜力充分”原则的前提下,第一时间排除选校时最容易坠入的一个陷阱——眼高手低,浪费时间,甚至选校失误。
(三)“保底不保险原则”
选校时,还有一点最需要特别关注,就是所谓的“保底学校”。说个亲身经历。当年,我们收到了美高第一份录取结果——来自美国中部的L学校,排名在60位之后。我们被拒绝了!那个心情,可真是“哇凉哇凉”的!
第一份通知,就来个硬邦邦的“拒录”,觉得兆头真不好。我都不敢告诉孩子们。说实话,这真是一所保底学校,却第一个发“拒录”通知!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一看你托福110+、SSAT2300,前边有大把学校可供选择。给你发了offer,多半不会屈尊俯就,报到入读吧?美高招生,要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招生官很在乎录取后到校入读的学生比例。这是美高考核招办工作业绩的指标之一。
面对不匹配的候选人,有经验的招生官索性会第一时间拒录,免得浪费彼此的资源。牢记一条原则:”精选”择校池子里的每一所学校。无论是梦校、匹配学校,还是保底学校。保底学校如果没有认真选择,就可能导致排名最后的学校最先拒录,甚至“全聚德”这样的严重后果, 所以“保底学校不保险”。
(四)“锦上添花”原则
留学顾问是锦上添花。越来越多的家庭不敢冒DIY这个险。毕竟个人的勤奋、努力,和职业顾问所掌握的“套路”、关系无法匹敌。留学顾问领域良莠不齐,就算有口碑一说,实际上很多时候找顾问也要碰运气。
我们家在申请过程中,曾了解过10家顾问机构,基地从大陆到香港地区,还有美国的机构,收费也有高有低。顾问资质上也各异,有的自学成才的,也有IECA(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的,或者某中学、某常春藤大学前招生官的。不管顾问履历和关系看起来有多高大上,我作为家长心明如镜:顾问当然是重要的,尤其在如今竞争格外激烈、申请更加专业化,DIY申请几乎退出历史舞台的情况下。
顾问却不是万能的。美高录取学生的因素众多,顾问与美高的关系只是其中之一。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能锦上添花,难雪中送炭”。在常规录取轮,这种关系甚至都未必算得上其中一个决定性因素。极少有顾问能跟我签一份保上梦校的顾问合同。这就是说,不要过于关注顾问的“关系”、“渊源”。而是立足于申请准备本身,做最好的自己。
美国是个高度市场化的国家,相对而言,比较注重“公正”、“公平”。名校更是在乎声名。“关系”远不是咱们国内那么管用。而且,美高校长虽然任职十分稳定,但是招生官却如“走马灯”,流动频繁得多,原本的老关系可能早已是昨日黄花,时过境迁。
再说,三百来所私立寄宿美高,三千来所私立走读美高,即便真能搞得掂,也不过是有限的几所学校,不一定是自己孩子的梦校。四、注重过程 美高申请,既要有策略框架,更要有过程管理,把策略落到实处,执行到位。这叫任务的结构化。
第一, 要做一份完整的《美高申请任务表》,把控好进度。
既然申请是个倒计时任务,每天按部就班、尽可能根据计划进行,就是必须的。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往往效率最高。要按月、按周、按日制订一份十分详尽的任务日程表。 任务内容上,把“申请八业”里的维立克、托福、SSAT、GPA、课外活动、文书、面试、推荐信等8个部分,分解到每一天。
任务对象上,把每一天、每项工作的相关联系对象——我把他们叫做“利益相关者”,譬如申请顾问、托福培训机构、SSAT培训机构、托福考场、SSAT考场,目前就读学校数学或科学、英语或历史等需要写推荐信的主课老师、学校的升学顾问老师,甚至班主任或校长、各才艺体育项目辅导老师,都要一个一个罗列进去。这样,我和孩子都会知道,在某一天做某件事,我需要找谁联系落实好。
重点说下写推荐信。一份优质推荐信,老师需要时间精心准备。在申请季,一位老师往往要为多个学生写推荐信。而且,不同美高对推荐信可能有不同要求、不同格式、不同发送方式。对推荐老师来说,这是一项费心费力的额外工作负担。
作为家长出于礼貌,至少提前一个月跟老师打好招呼(我是提前两三个月打招呼的),让对方有个思想准备:说明孩子本学年结束后,将要去哪里出国留学的意图;恳请老师帮忙写推荐信的想法;最迟何时要拿到推荐信、大概申请几所学校。即可能需要多份推荐信,因为许多学校都要求不经家长之手,由老师直接发送电子邮件,或者要求由学校密封后家长寄送。
此外,如今国内不少学校也都配备了升学指导老师或者部门,由他们统一负责学生成绩单、推荐信的落实和发送。因此,我还应与升学指导老师同步协作,确保我需要的成绩单、推荐信,能在限期内发送到美高。
第二, 如果我需要多次考维立克、托福、SSAT,一定要预先衔接好各个考试项目的每次考试时间,并提前报名。
即便最后因成绩达标后不再考试,也要预先报名,以防万一。这笔占位费,看着浪费,有时是难以避免的。否则,临时抱佛脚,没有考位,代价更大 。 由于中国考生超多,在10月份开始进入考试旺季,许多考场考位绝对紧张,以至于要去香港、韩国、台湾抢考位。
事先计划、事先报名,既可能避免到时像热锅上的蚂蚁,为考位急得团团转,也尽可能就近参考,减少路途时间、舟楫劳顿和开支上的浪费,还能够确保按时送分,从而及时推进下一步工作。 例如,目前有近百所美高都要求先提交维立克视频,再预约面试、参观校园。
每年8月份,维立克正式开放考位。如未及时完成面试、向学校提交视频,我就很难在10月初参加北上广深外加香港常有的美高面试,最后就不得不到美国,参加校园面试,或者被迫接受效果不那么好的Skype面试,甚至电话面试。
再譬如,推荐信如没预约好,临时求人,可能迫于时间,甚至会遇到老师拒绝写信的情况。至于才艺推荐信,是请学校任课老师,还是校外培训老师写,本身都有讲究。
第三,注意维立克和托福的特殊性。
有些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可能会以为,既然都在美国读书了,那么维立克和托福“应该”就不需要了,或者说,考试可能就没有问题了。这种想法有些想当然,风险大。关键在于美高对“国际生”的定义。
每所学校的看法,不尽相同。谁是“国际生”?首先,自然是看申请人国籍。即申请时提交的身份信息,所持的护照所属国。其次,看教育经历。主要看申请前三年在哪里读书。如果持有中国护照,只是在美初读了半年一年两年的书、虽说也在美国“进修”过了,那么基本上与国际生、大陆学生无异。申请美高,维立克、托福,恐怕一个都不能少。
如果在美国、加拿大出生,手里握着美加护照呢?比如孩子在美国出生后,呆上半年,一个真正的美籍华裔,又回到了中国。当然,还有更复杂的情况。一位朋友的孩子D,出生在加拿大,拿加拿大护照,在温哥华读过几年书。此后,回国接着读几年。再后,又去美国读几年。
还有多元国际背景,全世界都呆过读过书的。到底算国际生么?如果申请前三年人在中国读书,美高因为无法判断学生的英文水平,许多时候,学生还得要这两样考试。特别提醒:有几所美高只接受维立克视频,不接受中国学生面试,因申请人数过多。如果申请人具有上述特殊背景,需向拟申请美高招办一一核实,到底需不需要这两个考试,以免误事。
没有视频面试、托福成绩,资料不全,将失去申请资格——美高只有收全申请材料后,才会开始审核申请。
第四, 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保持频繁、顺畅的沟通。
光阴似箭。倒计时的申请,一天都耽搁不得。
第五, 认真模拟。
在同一个申请季,维立克允许考三次,托福无限制,SSAT一般建议不超过三次。其实,在参加每个标化考试项目的正式考试之前,都宜安排一次正式摸底考试,以便身临其境,发现自身需要改进的某些特定方面。培训机构不容易提供这种真实的考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