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最大收获是培养了科研思维这真不是毒鸡汤?

大家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是,这么说的博士,是因为他在博士期间的其他收获未来都用不太上?

既没找到教职,没有成为细分行业的专家,甚至也没在企业中找到一份高薪工作,总不能说自己读博几年一无所获,那只好说“最大的收获就是科研思维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思维到底有没有用,其实很难给你一个Yes of No的回答,而这一句,就是科研思维最直接的体现。我见过确实有不少博士,事业成功家庭美满,当然也有博士,事业发展郁郁不得志,生活经营普普通通。这些到底和他博士的经历或者博士期间培养的科研思维有没有关系,其实真的要用科研思维辩证地来看看。

科研思维本身是把双刃剑

科研思维这个东西有点玄而又玄,很难描述准确。所以我们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科研思维的特点。每个读完博士的几乎都会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方面有了极大的成长,这些思维方式就是科研思维最核心的特征。不过,有人说搞科研的人“轴”,这个“轴”就是不善变通,也是科研人最大的特点之一。

做科研的时间长了,思维方式难免被科研思维同化,容易形成较真,事事讲求证据和逻辑链,对严谨的佐证有着苛刻的追求,善于发现事物之中的漏洞和“华点”等等性格特点。

善用此思维者,确实一定程度上对未来的事业和工作有不少帮助,但不善灵活运用的人,却很可能在社会摸爬滚打中跌得头破血流。

总有人说,“某某读书读傻了”,这句话往往出自没读多少书的人之口,说得过程中还满是鄙夷和唾弃。而这里的根源就在于——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会单独生存

对于复杂的社会,科研思维有的时候却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比如我以前跟很多企业销售打过交道,最大的感触就是,做好销售的秘诀可不是你的专业性,而是“是否善于和客户建立情感链接”。事实上,世界上很多事情,本质上也是“销售”。

只不过有的时候你销售的是一件“产品”,有的时候你销售的是“自己”。做好“销售”就和科研思维有点相冲,毕竟逻辑和辩证不能告诉你怎么构建好人和人的情感联系,怎么传递好自己的价值。

所以,如果生活和工作中完全奉行科研思维这一套,难免会在社会上吃些亏。我认识一个在某中直单位当公务员的博士,学历没得说,但干了多年还是科员。

按理说体制内对学历也有一些“偏爱”,但她的学历似乎没给她事业加分。据说她在单位内不善于和人沟通,工作也平平无奇,既写不好材料,也协调不好关系,所以虽然刚开始大家普遍对她这个大博士“高看一眼”,时间长了每次提拔领导却都不会考虑她。在她身上,科研思维似乎没有给她任何有益的帮助。

但你要说科研思维在工作和生活中没用,显然也不是。比如我认识一个做化学方向的青椒,善于各种找日化用品的平替,把抠门抠出了科学家精神。反正主要成分一样,效果理应一样,与其花几十上百去买那些大牌子的日化用品,他可以在PDD上花十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的价格直接买有效成分。

当然,这种只是科研思维应用的小道,真正的牛人,是利用科研思维搞定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他们不会死板的只会科研思维,而是把科研思维当做有利的武器,需要的时候才拿来用用。

我们学校有一个副教授,手里有几个能做转化的专利。他也是有魄力,直接申请了离岗创业,这几年公司发展的还挺顺利。有一次和他聊天就发现,他是特别能把科研思维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典型。比如他开发的一款产品,他会和世面上的其他产品做差异比对分析,把优势拿出来继续放大,做多款产品瞄准不同的用户痛点。

在研发流程上,他设计的工作流是结合了做科研项目和工业生产,效率贼高。最牛的是在企业发展中各种行政审批,各种行政事务的处理上,他都会先来收集信息,分析流程,找到关键节点“发力”,这也是他公司发展得顺风顺水的一个原因。

“屠龙刀”只有放到正确的地方上,才能发挥屠龙术才能,只有放在正确的地方上才能发挥作用。学了“屠龙术”,用来杀猪宰牛其实是不如专业屠夫的。你让一个八面玲珑的销售去做工程师或者科学家,大概率是要糟的。让一个思维跳脱的艺术家去做行政管理,大概率也是一塌糊涂。

思维方式,本没有高低,只是各自适应的环境领域不同。科研思维最好发挥作用的地方,一定是做科研和学术,是在那些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考地领域。

所以很多人都说,读博最大的收获,官方一点讲,是对某个细分领域的深入了解,以及在某个细分领域成为专家和开拓者。

如果接地气一点,就是能凭借博士学历,拿到更好的工作,更轻松富足的生活。

人家设置的门槛,其实已经告诉你科研思维应该在什么地方发挥作用了。

很多工作和岗位的门槛就是博士起步,典型的就是高校、院所、医院等等,甚至还有一些公务员岗位也会要求博士。

“医师公”的职业吸引力还是很大的,不仅意味着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还意味着没有中年危机,越老越吃香,以及一定的社会地位。而这里面,很多职业都有科研思维发挥作用的空间。

高校院所的研究人员就不说了,医生其实也是个特别典型的例子。我在医院工作了多年,也接触过一些出色的医生,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在复杂的病情中,条分缕析地找到关键。患者的情况千差万别,没人和教科书讲的一样,怎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实特别考验“科研思维”。

比如同样是一个超声下的阴影,照本宣科的医生就可能告诉你,疑似某某肿瘤,疑似某某疾病,然后开一大堆化验和检查。但有的医生会根据你的各种具体情况,分析这个阴影可能产生的原因,精准判断到该怎么检查,可能是什么疾病,既不吓唬你,也不浪费你的金钱和时间,庸医名医的分界线,其实就在于此。

所以科研思维到底有没有用,要我说,在正确的领域和地方,科研思维的用处可太大了。但要放错了地方,再好的资源也会变成垃圾。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更好地应对事业和人生。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精选美国名校推荐的10本书单

下一篇

她是如何做到托福写作21分 30满分?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