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不过亚裔的美国中产纷纷迁往农村
在美国,随着常春藤联盟学校的入学门槛日益提高,精英家长的焦虑水平并不亚于中国的家长。
为了让孩子进入理想学校,他们不得不想尽办法。
《纽约邮报》的报道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为了孩子的升学,美国家长甚至选择“移民”!
01、为了让孩子进入藤校 精英家庭搬至偏远农村地区
随着藤校录取率的不断降低,顶尖高中生的藤校入学机会大大减少。一些家庭开始寻找新策略,如一位女生从新泽西一所竞争激烈的公立学校转学到一个农村学校,立即从中等学生变成了杰出学生。甚至有些学生从纽约的顶尖学校退学,转而到肯塔基或阿肯色等较贫穷州的高中就读。
这些家庭愿意放弃纽约的机构生活,投入巨资搬迁至农村,认为在竞争较少的地区更易成功。这种做法被看作是美国版的“高考移民”,反映出即使在强调个人主义的美国,精英大学录取政策也努力平衡不同背景的学生,以服务社会、推动多元化。
耶鲁大学等大学为此特别寻找农村地区的潜力学生,提供入学机会,满足学校多元化的需求。这与中国高考的地域差异相似,家长们注意到这一点,将搬家到农村视为提高入学机会的策略之一。
2、卷不过就跑 白人家庭远离亚裔学生竞争圈
为了避开亚裔学生的激烈竞争,一些美国白人家庭选择搬家。一项研究发现,在加州郊区,每当亚裔学生人数增加,更多白人学生就会离开,因为亚裔学生的学术竞争力强大,这使得教育竞争加剧。这种搬迁行为让他们的孩子在大学申请中获得更大机会。
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如纽约和加州,尽管有优质高中和培训机构,但亚裔学生的高竞争力仍然让其他族裔学生难以匹敌。亚裔学生常在SAT和各类竞赛中取得高分,使得其他学生感受到巨大压力。
纽约的顶尖公立高中和国际科学竞赛中亚裔学生的显著表现,进一步凸显了竞争的激烈。因此,一些家长选择搬家,寻求较少竞争的环境,这种现象被比喻为现代版、海外版的“孟母三迁”,目的是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逃避激烈的学术竞争。
3、全世界父母都在鸡娃 美国父母鸡娃方向大不同
全球的父母都在为孩子的未来奋斗,美国家庭在这方面也不例外,只是他们的方法与亚裔家庭有所不同。
亚裔家庭倾向于专注于学术成绩和考试,将大量时间和资源投入到提高分数和通过考试上。而美国精英家庭虽然也极力推动孩子的成长,但他们更多地关注课外活动,如体育、戏剧和其他兴趣培养。
美国家长为了让孩子参加优质的课外活动,不惜在极端天气中彻夜排队报名,这展现了他们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视。这种重视课外活动的做法,与《不平等的童年》一书中描绘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类似,他们安排孩子参加多样化的活动,从体育到艺术,让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
这种教育方式在很多亚裔家长眼里可能看起来不够重视学术学习,感觉像是“快乐教育”。但实际上,这反映了美国精英家庭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视,他们认为除了学术成就外,个人兴趣和社会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
这种差异体现了教育观念的多样性,以及家长对于孩子成功定义的不同理解。无论是亚裔家庭的重视学术成绩还是美国家庭重视全面发展,都是出于对孩子未来的关心和爱护。
4、精英家庭鸡娃 不卷成绩卷能力
美国精英家庭的鸡娃策略看似与传统教育模式背道而驰,却反映出一种深思熟虑的教育哲学——重视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术成绩。
他们通过多语言学习、家庭阅读时间、定期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及每年的海外旅行,不只是为孩子开拓视野,更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这样的家庭环境强调的是能力的提升——如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可能在孩子的早期阶段看起来成效不显,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能力培养对孩子的大学申请乃至整个职业生涯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相较于只注重学术成绩的教育模式,美式素质教育的这一策略更符合藤校乃至许多顶尖大学寻找具有全面发展潜力的学生的标准。这些院校不仅仅在寻找成绩优异的学生,更重视学生的个人特质、兴趣爱好以及对社会的贡献能力。
这对许多坚信传统学术成就即是成功关键的家长来说,确实是一个新的启示。它提示家长们,除了学业成绩,培养孩子的个人兴趣、社交技能、独立思考能力等“软实力”,在今天这个多元化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同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更为关键。
因此,无论是在亚洲还是在西方,家长们都应该重新考虑和平衡自己的教育方法,以更全面地准备孩子面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