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国内外哪些国际竞赛对申请名校有用?

这几天关于MIT录取的讨论很热闹。热闹到连二宝的同学家长都有来问的。二宝是小学生,同学基本上是家里的老大,而且我家不在最卷的区,小学也非常普通。综合起来,说明这事已经破圈了。

目前大众的关注点在于,此次申请季中国一共有三名同学被MIT录取。其中两名男生分别来自上海和深圳的高中,都是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队员,都获得了IMO金牌。

很多家长于是发出感叹,入选学科国家队甚至是国集队,相当于拿到了MIT的入场券。但这个难度太大了。真是别人家的孩子啊。

但细心的家长也发现了,另一位来自北京的女生,根据其家长的描述,“进入计算机竞赛国家集训队获得国际奖牌!“(根据目前媒体披露的材料,该同学在中国未入选过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那看来还有别的解法?

大宝和他的同学基本上都是竞赛生,在他计划出国期间,难免会参加一些国内外的竞赛。而我作为昔日的竞赛生,也借机旁观了他们对竞赛的准备。发现家长们对竞赛存在许多误解,我觉得有必要就着这事说一说。

01、国内竞赛篇

首先说国内竞赛,这里默认是理科竞赛。中学阶段分为初中联赛和高中联赛,简称初联和高联。高联又有五大联赛,分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简称为数竞、物竞、化竞、生竞、信竞。江湖地位数学最高,依次下降(虽然很扎心,但事实如此)。信竞是后起之秀,风头大有盖过化竞和生竞的势头。

每年的高联是从新高一开始选拔。先是各省初赛。由于新高一刚开学就考试,如果没有提前储备,是做不出多少题的。所以大多数高中的高一没有参赛名额,只有种子校的种子选手才能参加初赛。初赛后,通过的选手进入高联复赛。

复赛后,决出省一二三等奖,简称省一、省二、省三。当然,有些进入复赛的同学是没有奖的。复赛获得省一的同学,按分数排序,根据组委会分配给该省的名额,形成省队。也就是说,省一里也有一些选手不能进入省队。各省的省队选手,进入决赛。

经过决赛,决出国家一二三等奖。简称国一、国二、国三。其中又有一些进入国赛的选手没有奖。国一按分数排序,形成国家集训队,简称国集。

中国的国集就很厉害了。五大联赛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的国集队员,如果去到其他国家,基本上都是国家队的水平。生竞和信竞我不太了解水平,不敢妄议。

国集队员再经过选拔,产生国家队,代表中国出征,参加五大学科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至此,大家应该明白此次被MIT录取的两位男生有多厉害了吧。

当然,还有一些细分方向的学科竞赛,也可以有国家队。在美国大学中,最看重竞赛的当属MIT。他给出了自己认可的7个竞赛。分别是:

  • 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IBO);

  •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ChO);

  • 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

  • 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IOL);

  •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

  • 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PhO);

  • 国际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IOAA);

当学生成为了国家队员,代表国家参赛,是可以获得MIT的邀请的。另外,对于科研类比赛,MIT也有类似的认可名单。进入到相应比赛的国家队、北美半决赛(美高学生),也有机会获得MIT的关注。

多年来,国内的高联其选拔一直是非常严苛的。那有人就要问,为何搞得这么复杂呢?

这是因为国内的学科竞赛与高考和大学录取挂钩。这不由得要提到之前的一个机制——高校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简称自招,曾经是中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于2003年启动试点,2015年-2019年全面实施。

在自招期间,竞赛生通过竞赛取得名次,可以获得较大力度的降分录取,甚至保送。参加竞赛,投入产出非常好,很多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可以借此进入心仪的高校。在2020年以前,竞赛是进入国内顶尖大学的一个有效通道。

但自招也带来了诸多问题。2020年起,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以此取代自主招生。

强基相比自招,选择专业余地更小,降分力度更小,更偏向基础学科,这对竞赛生的吸引力大幅下降。至此,国内竞赛与升学大幅度解绑,打竞赛,从利益驱动回归到真爱驱动的正途。

02、国际竞赛篇

美国和中国类似,也参加五大学科国际奥赛,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国家队。分别是:

  • 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IBO);通过 USABO获得资格;

  •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ChO);通过 USNCO获得资格;

  • 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通过 USACO获得资格;

  • 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IOL);通过 NACLO获得资格;

  •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通过 AMC获得资格;

  • 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PhO);通过 USPhO获得资格;

  • 国际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IOAA);通过USAAAO获得资格;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IMO对应的数学竞赛AMC。AMC在中国有多年历史了。每年AMC 10/12的成绩优秀者,可以晋级AIME环节。早年间,美高学生如果AIME也优秀,可以入围USA(J)MO。其中最优秀的选手,代表美国参加IMO。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中国籍学生最高只能到AIME,无缘USA(J)MO。但如果展现出晋级实力,对于申请注重学术能力的理工强校来说,也是有加成的。

本来AMC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最近两年关于这个比赛的传说太多了。今年干脆由官方做实了大规模泄题。面对这种猖獗的作弊行为,一方面是痛恨,另一方面是为后面的孩子感到心疼。

要知道,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竞赛生,需要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以体制内高中物竞生为例,每周至少有两个下午,拿出专门的时间跟着老师学习,周末再用将近一天来复习巩固。寒暑假要参加集训,根据年级和难度,两到三周不等。从九年级开始,持续三年。这是最最基本的功课。

我觉得即使是国外竞赛,一个学生如果想达到应有的水平,投入的努力应该是类似的。现在动不动就泄题,让那些凭真本事考试的孩子何以自处?种种迹象表明,现在许多美国大学已经对中国学生热衷参加的某些赛事、活动、甚至考试,投了不信任票。所以才会出现录取向北上广深头部学校集中的现象。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每一位准留学生家长思考。

说回竞赛本身。国际学科竞赛除了最顶尖的IXO级别,其他比赛都相对简单。仍拿物理来举例,美国和英国最难的比赛也就相当于高联复试的70-80%难度。当然这是对体制内竞赛生而言的。对于国际部和国际学校的学生,拿到global级别的奖项就很不容易了。有些同学其实能拿到中国区的奖项都很高兴。所以这是一个小马过河的问题。

关于国际竞赛,其实有个类似的领域——活动类。这里面包罗万象,中介机构通常会以“背景提升”统称之。其中的科研话题,我写了几篇,但发现是阅读量最低的。看来中国的家长,还是喜欢分数这种量化的东西,对考验软实力的项目不感冒(手动捂脸)。我说了不算,你们看看MIT要什么吧。

  • 再生元国际科学与工程博览会 (ISEF)

  • 英特尔科学人才搜寻 (STS)

  • 谷歌全球科学博览会

  • 戴维森研究员

  • 莱梅尔森-麻省理工学院 InvenTeams

  • 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

  • 青少年突破挑战赛

美国大学录取的精髓是综合考察。这和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一锤子买卖不一样。更看重学生的热爱、长期坚持、领导力、服务社区的能力。不要小瞧这些活动,其门槛比顶级竞赛只高不低。而且,越是软实力,越需要家庭资源给予支持。

03、美本录取的性别差异

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只能点到为止。其实熟悉留学的家长都知道,美国大学对于女生的录取一直比较友好。在高竞争的理工科比赛中,更是如此。许多学科竞赛都开辟了女子竞赛。男女混合竞赛也有所谓的女生票。等入学了,找实习、找工作,都有女生专属的通道或名额。就连大学给教授的科研经费,都有支持女性科研人员的专项。这也是美国倡导多元化、关注弱势群体的体现。这个特点在中国其实也有,只是没有体现在高考中。

不仅MIT,美国其他理工强校也喜欢录取女生。再加上女生对于语言和文字的天赋,相比男生,更容易获得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头部学校的青睐。

所以,如果拥有类似条件(综合加权后)的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竞争美国头部学校,并且是理工方向,那录取女生基本没有悬念。甚至女生的条件比男生弱一到两档,仍然是女生胜出的概率会大。

所以如果是理工女,非常建议重点考虑美国。因为其他国家对女生似乎都没有这般友好。至此,今年第三位MIT学生的录取原因,相信已经说明白了。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10-11年级学生寒假留学规划方案

下一篇

2024年BPhO英国物理测评(中&高级)比赛安排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