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中国留学生选择学校的核心原因和其他海外留学生来说会有很大不一样。国内学生主打一个,六亲不认,只认世界大学排名,不管这个排名是QS还是其他像软科这种。
为了排名,很多国内学生会放弃很多比如像专业啊,在读体验度啊,环境啊等等特质。而海外留学生很不一样,他们更关注在读体验,专业能不能毕业,好不好读,能不能学到东西,是否好就业,学费等性价比等等,反而不是那么专注排名这件事。其实这个东西没有对错,完全取决于不同国家对留学生的审核机制。毕竟国内天大地大,学校牌子最大。
一个qs前50的学校,就是比50-100的英国大学能拿到的直接福利更多。但话又说回来,我们拿到了好的排名的同时,往往也要失去一些东西,比如体验度这种。今天我们聊下,体验度最差的英国大学都有什么特点?
No.1.邮件发出去好久没人回
并不是所有好学校师资比例是齐全的,尤其是一些创收的学校。他们因为扩张,扩招。导致学生比例和师资比例严重失衡。而这种失衡会导致一些专业的大班课程特别多。尤其是像爱丁堡,格拉斯哥,曼大等等学校,好些专业是大几百人的lecture。老师根本没办法顾及你,基本对着PPT念就完事了。
你有点事想法邮件问老师,发出去好久没人回你,不是人家老师素质低。而是邮件太多顾不过来啊。不回邮件其实还是小事,但这这回是你就读后一些问题的缩影,比如你遇到了其他问题,比如申诉,挂科,或其他涉及论文递交等毕业的问题。你那时候要找人,也会特别麻烦。而且就是因为这种问题没办法解决,反而这类问题会经常发生。感觉爱大和曼大又被点了。
No.2 要个推荐信都难
最困恼的还是要推荐信,尤其是中国学生相对内敛,不太招摇的这种。和老师其实点头之交都没有,要个推荐信真的很难,你想申硕或申博要2-3份推荐信,名额都难凑齐。更不要说给你写几点体己的话。
要推荐信这个问题真的是每年都见证好多学生艰难起步,像London city的,Bristol的,KCL的这些学校经常会看到学生要个推荐信都难。不是自己成绩太差,而是老师根本就顾不到你。
你很容易成为小透明。这其实也是大班创收课程的苦恼地方,正常来说,你付这个学费,十来年前,大多就是60人左右的这种中班,有些甚至控制在10-30人左右的大班。你看现在,一个班级收200-300人的专业不要太多。即使IC的smkt专业都这么干。其他学校其实更疯狂,像爱丁堡的tesol,格拉的macc,曼大的项目管理等等。都是超级大班。而且基本是反向留学。
No.3 乱挂科,挂到心碎
挂科这件事真的中国留学生尤其容易水土不服,这里有学生自己的原因。毕竟英国的考核方式种类多样,其中最烦的是essay量多。
你接受过最残酷的事情是高考期间花30-40分钟写一份800字左右的文章,还是用母语的。但来到英国后,你的考核方式改变了。有些学校最终考核的时候要求你1小时内写1200字左右的essay,还要自己注释引用的那种格式。就问你人麻不麻。难度有的时候真的很强吗?恩,又点你名了,爱堡,于是这种学校体验度自然方面,在读学生肯定表示差差差,不能更差了。
于是打分都忒低,但又没啥办法。而这种比较魔鬼的考核方式,课程强度,和严谨的毕业难度,会导致挂科率上升,真的会挂到你心碎,心累的程度。你在说英国硕士水,能去爱丁堡的学生基本都有几把刷子吧。大多也是国内211和985本科的才有机会入读吧,他们都挂科,你好意思说水吗?
No.4 学校给的支持不足
其实学校给予的价值不应该是只有QS排名这个板块的。留学生其实是需要从学校掘取更多价值的。比如学校发表论文,学术期刊的资源。比如学校的职业规划,以及职业宣讲会和相关业界联系的这些资源。还有一些给国际学生特殊找补的资源,比如奖学金等等。但基本这类学校不会有,尤其是中国学生扎堆的,中国学生含金量高的学校和专业就都很少这类扶持。
或者说,即使有,也轮不到中国学生享用。而这类涉及到的学校就更多了,曼大,爱丁堡,ucl,南安,格拉,布里斯托,利兹,谢大,诺丁汉等等其实都是。举个最直接的例子,像之前不是有start-up visa吗?像这种初创签,你只要商业计划通过学校的支持和审核,基本留在英国拿身份妥妥的。不但你能留,你最起码还可以雇佣3-5个小伙伴一起留。给更多其他学生创造价值。但基本这类机会都被不太会发给中国学生,反而被印度或其他国家的学生给抢走了。
总了个结:就有些学校,你说好的确好,名声在外,又坐拥各类榜单的加持。中国学生也很维护,尤其对这类学校特别钟爱。愿意忍受这类学校无限的扩招,学费涨价,服务降级。但有一说一,我们在获得了学位的同时,有的 时候其实并没得到英国好学校该有的一些东西。
比如良好的资源,以及对国际学生的关爱。还有对应的激励等等。我们就像人家的韭菜一样,一年之后,换了一茬。而他们在无限继续。最主要的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们喜欢惯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