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内基梅隆大学录取案例:从夏天到隆冬 在文书中寻得自洽

姓名:Monica Wan

高中: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

专业方向:建筑设计与科学

录取:CMU(卡耐基梅隆大学)

托福:116

ACT:34

爱甜食,嗜阳光,热衷于用摄影和眼睛收集高对比度的光影变幻和日光下的色彩;喜欢独处,会间歇性神游;脑内世界纷杂跳跃又有些混乱,欣赏用理性与逻辑构建成的严密结构,同时着迷于自然与生活中的浪漫美学。

站在今天看过去,回忆似乎总以碎片的形式存在。我向来不太懂得收纳回忆与想法,记的日记也零零散散,有时日期也不写,只为捕捉即时的情绪感受和自言自语。因此,刚开始写这篇文章时,我翻着脑海里散乱的回忆,觉得很艰难。但好在申请季的无数细小片段在记忆里足够地浓墨重彩,而曾经帮助影响我的人们依旧鲜活地存在于我的脑海里,这种种片段收集整合起来,描摹出的是这一整段时光。我的申请季,也本就是这样一个由散到整的过程。 

01.一段申请季之初开始的缘分

我与机构相处的时间不算长。在高中的前两年我选择了DIY,直到11年级的暑假才找到了机构。面对纷杂而艰巨的众多文书,我深知自己的想法总是太杂太混乱,很难将各种零碎想法、事件和画面拼贴出一个脉络分明的整体来表达自我,也因此需要一个能帮我理清思路并激发我构思的人

在第一次与Tyler聊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他对我思考方式的注重,一小时里除了细致且耐心地了解我的情况之外,他鼓励我先想明白自己的价值观,确定自己的认为有意义的事—“to think like a college student.” 这与我10年级时遇到的一个很喜欢的外教对我说过的话高度重合。我想,我们的申请与成长价值观是极其契合的,而在这里我也感受到了对每个学生独特个体的尊重和引导。时至今日,我依然觉得选择机构并与Tyler合作是个真正能帮助我成长的决定。 

02.细水长流,偶尔彷徨的成长

在遇到机构之前,怀着对建筑设计朦胧的喜欢,我在初中毕业时来到体制外。从高中的一开始,我便会寻找挑战自己的事情,知道自己不善表达便去参加模联、参加竞选、录制采访,听自己的声线从颤抖到平稳到游刃有余的响亮;我也越来越熟练于在细节处收集生活艺术与美感以愉悦自己,会为夕阳时学校走廊墙上几抹被窗沿切割开的橘红色淡彩驻足,也为雨天校车玻璃上不断斑斓变幻的水滴出神——这是一些贯穿我高中时光的习惯。

高中刚开始的时候我和爸妈没有选择任何申请机构,这意味着不太会有人敦促我何时确定未来方向、该如何规划活动,我的成长与探索只能依照自己的节奏

因此,在高中第一年略有些挑战但大致四平八稳的适应期过了之后,我的生活里开始出现一些不那么从容的摸索。只是努力保持成绩对我来说还是不够,我忧虑自己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是否太浅;在难免与他人比较时我惊觉自己好像没有什么耀眼的活动;探索建筑设计时我总觉得除了静默的书和文章以外,竟找不到一个确切的引导者,更无从确定自己的水平到了什么程度。这样一簇一簇小火星一样的担忧终于使得我所有的焦虑全在申请季到来前的高二下学期一起爆发了。自信心脆弱到不堪一击,担忧自己成长进步得不够快,常常对自己不满意地自责——这是我那时的真实写照。

在那段时间里,所幸的是父母察觉到了我积攒在心里的压力。尽管我日常住校,我们开始笨拙但用心地沟通。他们帮我将过去我完成的一件件事情梳理出来,让我意识到我缺少的东西远没有我认为的那样多。

于是我发现,那些散在过去的努力与经历,像全息玫瑰的碎片,在被我们收集起来时,便能映射交汇出我细水长流的成长影像。

 我想起我曾将高一暑假待在乡野民宿的九天归结为过于躺平且无用的享受,可回望时发现,这段时光打开了我对于人文社会的关注,并无意间在一年后连接起了我与一个支教项目的缘分,甚至在后来与Tyler一起讨论文书的时候,那时遇到的一棵老树最终成了我主文书里最重要的意象。我也自责过自己在疫情的网课期间过于安逸和按部就班,可正是在那时,我因为哪也去不了只能每天在小区里绕着初春雨后柔软的草木嫩芽间散步,才得以细腻地感受户外与自然空间与人身体感官的互动,并以此发展出我建筑作品集的一部分,随之塑造我对于建筑空间设计的理解。

彷徨时接受自己不是完美的全能战士,收起压抑又没法给出解决方法的自我批判,会发现自己的成长一直在延续,所做的一切都有其意义,只是需要一段时间方能验证。 

03.从夏天到隆冬,文书中寻得自洽

2021年初夏,申请季刚刚开始,彼时的我没有初春时那样的焦虑,开始着手于我的文书。构思主文书的过程并不痛苦,Tyler提醒我,文章不用一篇成型,Tyler能基于我brainstorm时提到的种种看似杂乱的素材迅速找到值得细细展开的部分,并向我抛出问题,而我可以先自由地铺叙。

当我酣畅淋漓地写完一稿freewrite之后,再从中抽丝剥茧地提炼出文章的结构与真正会采用的内容,这正符合我写作时将脑内搜寻到的记忆碎片一股脑地摊出来再整合的习惯。在这看似散漫的大段写作中,文书于我的意义已不仅是展现自我申请材料,而是成为了我对自己细细剖析并了解的机会。它让我回溯起当我靠在村子的老樟树干上时我在想些什么,让我把我对建筑设计朦胧但坚定的喜欢描摹得更加清晰,也让我沉静下来思考那场由浓烈的色彩、蝉鸣、和夏日暑气填满的支教旅行背后我究竟坚持着什么又改变了什么。所有那些之前来不及细细思考过的东西,在这过程中却逐渐清明了起来。

我发现,过去的那些碎片中,无论是赶作业的紧张、初次模联讲话时的颤抖,还是记忆里永远葱浓的老树和初春细雨里绕着樱花树一圈一圈的散步,都是我自己两年来成长最真实最自然的模样,它们一片一片,像银杏叶一样,不知不觉就铺满了时光。而文书的写作给了我收集起这铺散满地的金黄碎片的机会

一场申请季过后,几十篇文书收整起来的是我对自己愈发清晰的认知和审视,我对于自己想要什么更加明确,也丢掉原有那些对自身偏颇的批判。我的人格在我的笔下被表达得越发清楚,心里的忐忑与不自信也就越发淡去。比起从前对自己的重重质疑,我开始欣赏我细致观察体会周遭万物的能力,珍视自己身上理性与艺术人文的感性共存的平衡。简而言之,我在那些由冗长变得凝练的字句中,一点点寻回自洽。
其实机构对我的帮助远不止文书。Yicen在暑假初提出了一个大楼复兴项目的想法,随后便由我和另外一位小伙伴一起着手尝试探索。

而在我们由紧张到熟悉的田野调查、人物采访、草图绘画、和建立微博宣传账号的过程中,Delilah和Yicen不断提供着细心又实用的建议,向我分享有意思的资源,网站,书籍,也让我们得以接触在我们的专业领域里一些优秀的人们。

在暑假的那两个星期里,我和我的伙伴在上午最澄澈的阳光下碰面,游走于大楼和周边小店巷子的里里外外,常常与牛羊肉和油烟的气味撞个满怀,有时屏息聆听某个细长狭窄走廊尽头传来的陌生声响或是悠扬的萨克斯,像站在秘密花园幽深小道的入口;下午穿过几条马路回到办公楼,我留下来在键盘上敲敲打打畅所欲言写文书;傍晚接近日落时怀揣欣喜或严肃的充实感,我沿着熙熙攘攘的人行道,迎着高架缝隙里钻出的斜阳往地铁站走。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切都是明媚的。 

因而我很感谢机构,即使在这短短半年多的相识时间里,从负责指导我文书思路的Tyler到我遇到的每一个关怀我的人们,他们使我感受到了一个纯粹能够扶持帮助我成长的环境。于是,我能够像孩童时期收集银杏叶那样,捡起那些曾被我抛在过去但仍发出微光的碎片,在一次次的拼贴、整合、收束中,学会欣赏并接纳自己三年成长过后最完整、最真实的模样。 

04.与CMU——意料之外又适逢其会

在进高中前我心里已经朦朦胧胧想学建筑了,但这不代表我是一个想对某个专业死磕到底的人。

事实上,虽然高中三年基本没停下建筑设计方面的探索和作品集的制作,我仍然在确定自己的兴趣的道路上徘徊
一方面,我对美与艺术的喜爱使得我很想通过设计来探索艺术与人文文化间有趣的相互作用;而另一方面,我心中放不下对于更深入的理科和逻辑运用的跃跃欲试。这样的拉扯在我申请季时也没被解决,故而,选ED校的时候在我Brown和Cornell之间犹豫良久,最后还是偏向了可以不定专业自由选课且理想主义的Brown,那时候,CMU在我选校清单里的存在感并不是很强,我也从未料想到大学的归宿会在这里。

我与CMU的缘分没有什么太长的铺垫,我是在ED2前为CMU做school research时才发觉自己如此喜爱如此适合它。CMU的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s深深吸引着我,当看到在它的BSA Program里我可以将Science与Architecture融合到一起学习时,我发觉我可以在这里尽情探索理科思维与感性人文的碰撞,而这正是我一直想要的。到了最后,或许就是因为足够适合,我和CMU终于欣喜万分地双向奔赴。

 05.过去的碎片送给我们的礼物

我在有关高中、申请、与生活的回忆里翻翻找找,透过每一个碎片窥见一个完整的我,也找到了不少能够帮助所有人成长的部分,便在此分享给大家:

  • 在高中三年里,尽早主动想清楚自己在意什么,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再以此为基础主动向他人说出自己的想法,主动寻找可以实现自我提升的事物。这样的主动性使我们能决定自己的成长轨迹,使我们总会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
  • 申请季期间的主动沟通非常重要。与父母的沟通能疏通心情,缓解压力。而主动与学校,与机构老师们的沟通能让你获得至关重要的引导和建议。
  • 生活里难免会有比较,但请务必学会接纳自己的一切,更不要轻易否定自己。我曾经摆脱不了与他人比较后带来的自卑和沮丧感,而现在看来,与他人的比较完全没有必要。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心里的那个目标或白月光而努力,自然会有不一样的节奏,不一样的特点。

 最后,希望每一个即将面临挑战的人们,都能借申请季了解自己,鼓励自己,大步奔向自己渴望的下一站。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埃默里大学ED录取案例:无SAT无AP如何上岸?

下一篇

MIT历年录取数据分析:进入这所理工科王者学校有多难?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