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四时有致,玉兰连翘,桑榆环绕。在复兴门内大街西铁匠胡同宗帽头条2号坐落着一幢六层教学楼,午后暖阳洒落在深红色的砖墙上,既古朴典雅又生机盎然,这里便是北京四中国际校区。
北京四中源于1907年创立的“顺天中学堂”,1949年改名为“北京市第四中学”。116年来,近四万名学子从这里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和骨干,但他们身上仍然保留着鲜明的四中气质,“勤奋,严谨,民主,开拓”。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是北京四中直属校区之一,正式成立于2012年,前身是2011年创办的北京四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美高中课程班。北京四中国际校区致力于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融合中西方教育精华,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卓越的国际教育平台。
今年三月我们曾经举办过一场“国际路线家庭教育圆桌论坛”,邀请了北京四中国际校区的校长、学生和家长来分享各自的经历与体会。为了让大家提前熟悉四中国际校区,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这场直播活动的文字内容,下文会从校长、学生和家长三个角度汇总了当天嘉宾发言的要点,供各位对四中国际校区感兴趣的家长参考。
校长说:四中能够唤醒孩子们独立有序地去架构属于自己的资源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学术校长徐加胜回忆自己多年的执教生涯,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四中度过的。经历过体制内外不同教育轨道的他认为:“四中的文化和精神确实奠定了我作为一个教育者的基本审美和价值观。我对教育所有的理解都是四中赋予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确实是一个四中人,我认为我是一个对四中有归属感的人,四中也深深影响了我。”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带有很多专属于四中的痕迹。徐校认为四中其实是一个非常的理性和纯粹的地方。“其实你如果很纯粹地思考问题,带着理性去思考问题,你必将会去超越眼前,去看到更长远,可能超越这种现象,看到更本质的东西,或者说你要超越一个部分,去看到一个更大的整体,四中人可能对于教育也是这样的一个基本的思考的方式。”
在徐校看来,四中国际校区最令人骄傲的一个点是,“能够唤醒孩子们独立有序地去架构属于自己的资源”。他认为四中国际校区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个是温暖。师生互动,找到自我,四中的老师们去唤醒孩子们,去探索自我,探索世界,最后确定一个自己的生命的方向。老师们玩命地鼓励他们,或者说去引领他们养成一个双语阅读的习惯。
第二个是民主。“在四中这些年,有的孩子也跟我提很多建议,我们的管理有一些严苛或者说体验感有点差,我也能理解,我觉得很多东西是我们存在的问题,我们也需要去改进。因为民主是四中的立身之本,尤其在国际轨道上,一个孩子自己开始尝试着去探索自己的生命是无比重要的,这是四中最核心的竞争力。”
第三个是关注学生的整个双语阅读习惯,或者是两种轨道去求知的一种生命惯性。徐校认为国际教育的本质是双聚焦。“其实你是用两种语言做非常深度的学习,那么也就是说你在认知世界的时候,是在两种文化传统下去认知的,那么这样的话,你可能就会获得一种比较理性的比较超然的认知。而在两种文明的碰撞中,会产生出巨大的能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升学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通过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一生中都在两种文明之中徜徉,一生中都有双语认同的习惯。”
学生说:四中,有家的感觉
今年毕业于北京四中国际校区的张同学,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数学和统计专业录取。回首高中三年,张同学坦言虽然四中GPA压力相对大一些,可能会有一些区分度,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一个非常满意的GPA,但是这样也有好处,能够让自己的努力在学习成绩上体现出来。
“在四中,大多数老师都比较supportive,跟他们讨论问题的时候,他们也会非常乐意去解答,比如跟徐鹰老师可能会讨论数学问题,和几个同学一起去找他进行一个数学定理的证明。找Peterson的话可能更多的是去讨论一些历史的东西,他可能每条微信回过来很长的一段话,然后你需要花5分钟左右去听完他所有的回答。每位老师其实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比如Scott知道很多的东西,他不仅知道文学上的东西,还可能知道数学,可能知道各种各样的人。所以说跟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交流的方法,这样的环境其实让我非常的喜欢。”
除了受到老师们的感染,张同学也同样非常享受跟同学们在一起的时间。张同学说,“大多数同学都是对某一方面的学术或者某一方面的课程是有比较深的了解,当你和他们待在一起的话,你会感觉到他们对于学术的热情,比如说数学,我会经常跟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一些数学定理的证明,这个时候就让你感觉到非常的舒服,或者说这个环境是很close。”
此外,四中的学习环境也逐渐改变了张同学的性格。他逐渐地变得更加的开放,高一去竞选学习部部长,然后逐渐到后面去参加摊售,再去表演脱口秀,这些其实对他来说都是比较大的突破,因为之前他从来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它不仅是我在人格上的完善,另一方面也让自己和外面的联系增多了,对于我整个人来说会有更好的提升。”
另外一位去年毕业于北京四中国际校区的张同学,如今已经是耶鲁大学国际事务与经济专业大二的学生。对比大学与高中,虽然耶鲁的生活很充实,有很多机遇,但他仍然觉得四中国际校区三年的高中生活更加温馨和温暖,有家的感觉,像是一段很温暖的旅程。
张同学回忆四中有一个非常好的东西,就是一对一的约谈。年级组长和各科任课教师都会主动地和每一个学生进行约谈,去了解每一个学生。“这些都是在215教室进行的,直到最后毕业典礼也是和年级组长赵老师合作,我们在215里面开一次次会,一次次排练,也让我们的歌声回荡在教室里,就是这种温馨的感觉。因为一个教室能感到这么温暖的感觉,是我在大学从来感受不到的。在IC确实很小,基本上会认识学校里面的每一个人。在IC的时候老师也会给你有无微不至的关怀,就像我和赵承天老师在高二的第一学期,就有过五次的约谈。在小小的教室里面,基本上每一次都会从放学三点四十,有时候甚至会谈到晚上七八点。真的是学校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这种密切的关系,是连感情问题什么的都可以谈,完全没有隔阂。”
张同学总结了他眼中四中教育的特色,“四中教会了我以创新的思维探索,以严谨的态度求知,以热情的坚定处事,以广阔的胸襟为人”。
家长说:四中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翟爸爸的儿子本科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虽然孩子从北京四中国际校区毕业已有三年时间,但聊起孩子在四中国际校区的过往,翟爸爸还有很多话要说。“孩子做了很多事,学校老师也比较认可,用他们一个老师的话讲,叫他黑金,我还问什么意思,就说是叫默默无闻,价值无限。能让自己的老师有这样的评价,作为家长我就觉得挺开心的。”
翟爸爸觉得四中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一个是学业上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另一个是对孩子整个性格的培养是非常好的。“他不是一个很外向的孩子,但是在四中这个平台上,因为整个四中的文化比较包容,这个孩子他可以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特点。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在逐渐地找到了自我的定位,他开始能够展现出自己的优势,然后不断地去学习,去弥补自己不足的地方。所以,在整个的成长过程当中,一个是学业,一个从性格上和处事这方面,他取得的进步是非常巨大的。”
翟爸爸还分享了一个孩子的亲身经历。“举个小例子,在高一的时候,孩子们在竞选学生会,当时我是全程参加了,那么我看到我的孩子一个不是很张扬的孩子,他能够全程在台上,然后那么大气地去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而且特别难得的是,那个时候他嗓子正好在变声,声音还没有那么洪亮,但是他依然很自信满满,他没有觉得自己很尴尬,能够全程地去竞选成功,我觉得这个是对于孩子性格成长一个非常好的帮助。”
翟爸爸有非常浓重的四中情节,在自己上学的时候,就一直觉得四中跟其他的学校不一样,四中是有光环的神级的存在。“我个人认为,别的学校毕业的叫毕业生,四中毕业的叫人才。这个当时属于盲目崇拜,慢慢大了以后梳理了,包括孩子入学了以后,再亲身地在这个学校里去学习,然后我也能够尽情地去感受,大概梳理一下就清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况。”
翟爸爸认为,四中这么多年盛名不衰,是因为它贴近教育的本源。就是在这个集体中,这些老师能够真真正正地感觉到他们对于孩子们是帮助者。在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他们是真正地在旁边引导孩子进行梳理,再去帮助,再去支持。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孩子在这个环境中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孩子的那种自豪感和归属感很强。
而四中国际校区给孩子们带来的还不止于此。“他们几乎每个星期的星期三,都有一个演讲,演讲的内容是含金量非常高的,我曾经参加过,包括小米的一个创始人,微软亚太地区的CEO,还有特斯拉的高管,还有全国顶级的网络安全的顶尖人物,包括你们新东方的俞老师都到那边去,还有一些娱乐界的名人。这些讲座非常接地气,让孩子能够近距离地接触这些各个行业的优秀前辈,在这个过程当中跟他们直面交流,让孩子体会到不同行业的感受,那种喜怒哀乐,那种细节的东西。我觉得对于孩子在高中阶段的成长,他的眼界开阔是非常了不起的,是含金量很高的,这是给我印象非常深的一件事。”
翟爸爸还谈到四中国际校区的师资非常稳定,四中的百年教育得到了传承,“在四中的老师,你跟他们谈话,你会觉得这些老师言行是一致的,他们说的很多话在未来是落地了的,这个是让我觉得特别信任四中的一个地方。”在四中,有专业深厚的老师来教孩子,无论是中教还是外教,翟爸爸都感慨这是孩子们的福气,是他们让孩子在同龄人中能够更早地去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我曾经去学校听过几次他们自己学校老师的讲座,老师讲座讲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真的是能够堪比高等学府。”
此外,翟爸爸还提到四中国际校区孩子们之间的良性竞争,四中高强度的学习经历,对于孩子的成长影响都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