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出国定居与子女团聚问题不少

很多留学生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学生毕业后在国外工作、定居,父母都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退休后要不要出国和子女团聚?如果选择出国,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提前进行准备?今天聊聊我们的观察和体会。

一、出国定居常见问题

小慧是一位独生子女,20年多年前来加拿大留学,后在当地工作、移民拿到身份。现在自己的两个孩子逐渐长大,一个中学、一个小学。收入稳定,生活不错。

小慧的父母,都是改开后的大学生、国有企业职工,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退休后两人的工资合计也有小两万。除了子女不在身边,生活也算是衣食无忧、悠闲自在。

考虑到父母年龄渐长,最近几年,小慧尝试帮父母申请团聚移民,来加拿大和她一家团聚,这样也好有个照应。但小慧的父母一直犹豫不决,对在加拿大养老缺乏信心。

去年、今年,小慧的父母都来加拿大和女儿一家一起生活了半年左右,一家老小团聚,有欢喜、有温馨,也有矛盾和各种不适。

1、文化差异带来困惑‍‍

加拿大是世界上文化最多元的国家之一,但和中国还是有太多的不同。小慧在加拿大生活了20多年,已经慢慢接受和适应了加拿大的文化、习俗、规则和生活方式。但小慧的父母,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

比如,人与人之间的边界问题。在加拿大,就是家人相互之间,也不是什么都需要告诉父母;进入自家小孩的房价,也需要敲门、得到允许;家人之间尽量不讨论政治问题等。

因为文化、教育体系、教育理念、语言等差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想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介入孙子辈的教育,但又力不从心,而且子女、孙子女都不接受,反而产生一些矛盾。

2、心理落差大

因为离开自己既有的生活圈子,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投奔子女,有意识无意识会有一种依附于子女的心理暗示,对子女的言行非常敏感。和子女居住于同一屋檐下,心理落差会很大。

部分在职时有一官半职的老人,出国以后的心理落差会更大。在外吃个饭,包间都没有,只能坐大堂。子女平时说话如不小心在意,无意中,老人会很受伤。

3、社交缺乏

离开母国,就意味着离开了原有的朋友、同事、同学,脱离了几十年建立起来的社交圈子。到一个人烟稀少、陌生的地方,很难重现往日的生活方式。如果语言不好、自己不开车、不善于交际、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除了随儿女活动外,就没有朋友、没有自己的社交。

缺乏社交,孤独是很多父辈最终回国养老的主要诱因。

4、生活习惯差异大

不同国家之间,生活习俗的差异巨大。在加拿大,就算是普通人家,家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不能在自己家里抽烟;家人相互之间也小声说话;垃圾分类很严格;家庭清洁卫生、整洁度的要求也会有差异。

因为汇率差异,买什么东西都觉得贵。3、5元一斤的蔬菜,几元、十几元一斤的肉,习惯性换算成人民币几十元一斤,心理上降低了生活的幸福指数。

国外的商业都是点状布置,家门口没有商店,买瓶酱油都要开车跑很远。想唱个歌、洗个脚,根本找不到地方。

对生活品质的要求,父母子女间也有较大差异。父辈的经历决定了生活方式更偏节约,但子女对节约的理解完全不一样,时间长了,老的看不惯小的大手大脚;小的嫌老的什么都不舍得扔。

国外的社会规则,有大自由,但日常生活方面对每个人的小要求、小约束比国内多很多,这也是不少父母不愿在国外定居的另外一个重要诱因。

加拿大本地人做事计划性很强,今年就会预定明年旅行的机票、酒店。有些老外,每年会做家庭的收入、支出预算。

5、代沟无处不在

两代人,代沟不是有没有,而是宽和深的问题。就算在国内,父母子女居住在一起,也会有同样的代沟矛盾。到了国外,这种代沟也许会更为明显。

比如,在国外留学成长起来的子女,没有多少存钱的习惯,父母总觉得这样是不对的。小慧对子女教育,比较放松,很少鸡娃。但外公外婆觉得这样不行,要学特长、要补课、要考名校。

6、生病就医方式不习惯

国外的医疗体系和国内差异特别大,老人出国以后,基本不能适应这种差异,觉得看个病必须要预约、要排队,各种检查还不在一个地方,太麻烦。

看病不在医院,每个专科医生在不同的诊所,都需要预约。医生的处方,需要自己到外面的药店取药。

二、准备和建议

如果计划长期定居国外,充分准备是必须的。

全面、客观了解国外社会。在做出出国定居这个选择前,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多到国外和子女一起生活。比如,三年时间,每年到国外生活至少半年,细心体会所有的不同。

心态要开放。出国以后,不妨先放弃自己所谓的人生经验,放空自己,以一个社会白丁的姿态看待这个全新的世界。多看、多听、多思考、多比较,不轻易肯定、也不轻易否定看到的、听到的一切,不轻易下结论。因为,看到的、听到的,可能连冰山一角都算不上。

要真正了解一个社会,要了解一个国家,没有10年、8年时间,不一头扎到深水区,了解的信息都还在表面。当真正了解以后,有些差异是可以接受、甚至会喜欢的。

出国定居,需要特别注意几点:管住嘴、迈开腿;有自己的爱好;有条件的家庭,父母子女可以比邻而居;力所能及,帮子女做一些事;相互理解最重要;尽量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学英语、学驾驶。

管住嘴、迈开腿。这里不是指减肥,是建议父母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介入孙子辈的学习、教育等事宜。没事就在住家附近遛遛弯,散散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写字、画画、种蔬菜、弹钢琴、打高尔夫,做什么都可以。

有自己的爱好。说实话,在国外居住时间长了以后,会发现50、55、60岁退休,然后什么都不干,多少有点浪费生命。出国定居,虽然不一定要真正出去工作,但不能没有自己的爱好,不能啥都不干。

无所事事,只会催人老。做点自己喜欢、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很好维持健康、年轻的心态,生命才有质量。长寿才有可能、也才有价值。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出国定居的父母不一定和子女住在一起,可以在附近购买一套小house或者公寓,相互有照应,但不在一个屋檐下,会少很多矛盾。其实,美国、加拿大,绝大部分城市,房价比国内便宜。

如果子女要上班,家里很多事都需要有人帮忙。比如,如果小孩上小学,可能需要接送;饭后需要收拾;家里卫生需要打扫;衣服、被褥需要洗。父母可以力所能及做一部分。

两辈人,年龄、人生经历、文化、认知、生活方式等,差异无处不在。父母子女间相互关爱、相互体谅、换位思考很重要。只要双方都注意一下,不要太本位,几乎可以化解所有矛盾。

出了国,也可以有自己的朋友圈,但前提是需要有自己的爱好。比如,喜欢打高尔夫,就会有一帮球员。喜欢钓鱼,就会有一帮钓友。喜欢美食,隔三差五,邀约他人聚聚,时间长了,就成为了朋友。如果什么爱好都没有,确实很难建立新的朋友圈子。

语言是在国外生活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如果有可能,可以尝试学学。不给自己设置太高的目标,尽力而为就好。驾驶,是另外一项必须掌握的技能。在国外不能开车,活动半径就减少了90%。身体条件许可、自己愿意,一定要考一个当地驾照。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地方,人生也不可能都万事如意。出国定居这种事情,需要抓大放小。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想要什么。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会失去一些财物、机会,也算合理。

比如,自己就一个小孩,父母子女之间情感很深,特别享受一家老小在一起的天伦之乐,为了和子女团聚,放弃一些国内的方便和习惯,值得。又或,父母子女情感独立,各自有自己的圈子和生活,暂不考虑团聚,也行。

我自己的体会是,如果老人愿意,也有基本条件,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度生活几十年,相当于活了两辈子,千值万值。

以上仅为我们的观察和体会,不代表所有人,更不代表正确。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牛津剑桥面试过程中如何提高被录取的概率?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