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我的回答
很难,因为这种操作忽略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环境依赖”,或者叫“能力惯性”。
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成绩和成就,其实非常依赖于所处的环境,并且这种能力的表达会有长久的惯性,一旦定型,难以逆转。我认识一位非常优秀的博士同学,毕业后去了某双非任职。
一开始, 她经常跟我们抱怨,这里的科研氛围多么地不好,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多么地差,甚至连在交大遇到的本科生都不如……这是他从一个优秀的环境转换到一个相对落后的环境时,前者给他的路径依赖。
但过了一段时间, 她的这种吐槽逐渐变少了,不再碎碎念科研环境和生源质量了,适应也好,认命也罢,这是她逐渐接受了这个环境后,慢慢磨平自己的棱角,与周围和解了。
可以预见的是,在若干年后,哪怕再给她一个回交大搞科研的机会,她也很难迅速切换为原来的战斗状态,毕竟已经在温水里泡了太久了。
另一个是平台加成。
现在搞科研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solo模式,而是更加依赖团队和平台的力量。酒香不怕巷子深吗?非也,还得看哪家酒坊的老板实力深厚。质量相差无几的两个本子摆在评审专家面前,到底给谁?大概率是团队学术声誉更强的那个。
因为大佬团队本身就有更好的学术能力和既往荣誉来背书,更不用提大佬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了。这也算是一种马太效应,弱者越弱,强者越强,赢者直接通吃。如果在一般院校,除非机缘巧合,不然很难有机会抱着大佬的大腿稳步提升,学术生命自然越来越窄。
所以,以上两点也就造就了当前教职体系“向下兼容简单,向上飞升极难”的局面。如果真有人中龙凤能从底层杀出,逆袭成功,那大概率也是成功规避了以上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