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夏,烈日炎炎,城市在热浪中萎靡。西安的夏天总是那么炎热,我也总是耐不住性子整日地开着空调消暑。可这一次,冷风并没有吹散我的焦躁。坐在桌前,望着屏幕上腾讯的邀约邮件和旧金山艺术大学的offer,我心中仿佛有一万只蚂蚁爬过。大厂还是留学?两个都是令人羡慕的好机遇,舍弃哪个都会感到遗憾。
但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生活就是不会将一切都给你,它是一个不断二选一的选择题。就是一个个选择构筑起我难以忘怀的留学之旅,在不断舍弃的过程中带我走向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01、无数选择构筑的留学路
选择留学的缘由其实很简单,平面设计是一个需要国际视野的专业。想要做出好的设计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每一位有态度的设计师都渴望接触最先锋、最前沿的理论指导和设计理念。
在国内,或是因为中国人温良的天性,抑或是源自自古秉持的中庸之哲,主流的设计理念虽然足够优秀,对我来说却略显温和。意识到这一点后,作为一个从小就不够安定的“叛逆少女”,我体内的自由因子从那一刻起就在不断叫嚣“我要出去!逃离这个围城!”
而在留学国家的选择上,我的不安定也足见一斑。按照妈妈的想法,女孩子安稳快乐的度过一生就是抽中了人生的上上签。因而尽管她十分支持我出国留学,但还是希望我能够选择相对安全的英国。可我偏不!早在西美就读时,身边的每一位学长姐,同层次的朋友,但凡准备留学,都去了伦艺。对于我来说,这就是从一个舒适圈跳到了另一个舒适圈,背离了我“逃离”的初衷,所以我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美国。
从艺术风格上看,美国自由多元的文化能与我本身中式含蓄的风格产生对撞,产生更加浓烈奇妙的化学反应。英国虽也不乏先锋艺术家,但总给我一丝克制之感,这种克制让我恐惧自己是否会再次误入“围城”。
可能是前期家庭给予了太多自由空间,在学校的选择上我就稍显遗憾。我当时是接到了4所学校的offer,自己对就读地区挑挑拣拣,最后将目光投向了SVA(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和AAU(旧金山艺术大学)。
SVA不必多说,全美顶尖的设计院校,平面设计更是久负盛名。只要是向往纽约的艺术学子肯定都听过“纽约有超过一半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是从SVA毕业的”。AAU也是一样,据我了解,旧金山湾区至少一半的艺术家也都是AAU校友。而我从小就有一个纽约梦,可最后还是因为没有达到雅思7的语言成绩要求与它失之交臂。虽然小有遗憾,但AAU的就读体验也并未让我失望。
02、“野鸡大学”❌ “美国蓝翔设计院”✅
如果在知乎上搜索AAU,大家想必会发现它被冠以“野鸡大学”的名号。我也不得不承认,学校宽进严出的招生原则,的确造成了生源两极化的现象。我能认识到真正做艺术的设计师,也能见到夜夜笙歌的差生。
但这并不影响AAU毕业生的受欢迎程度。每年仅有30%-40%的学生可以成功毕业,尤其是平面设计专业更是出了名的“毕业炼狱”。
AAU部分专业毕业率(图源:U.S NEWS)
严苛的毕业标准筛选出一批“最强打工人”。AAU的MFA学位就是一块金字招牌,毕业生基本不必发愁就业问题。
领英AAU校友就业数据
个人感觉,学校的教育宗旨主打一个技能至上。老师基本都是有个人工作室,是服务过各类一线大牌的优秀设计师。以我最尊敬的Mary Scott老师为例,她就多次为微软、索尼等品牌提供设计,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能应用于教学中。
作为我们的毕业作品集导师,她会苛求每一个细节,不断对我们的方案和审美提出质疑,经常2.5h的课会被她扩充到3.5h。我自己也曾被打回两次,尽管被全盘否定会很挫败,但每次推倒重建的过程都能帮助我更深刻的认识市场趋势和国际审美。基本上每一位通过试炼的学生都能达到直接参与工作项目的水平。
AAU和它堪比蓝翔的技能塑造,在我回国求职申博时也受到了大厂和博导的认可,帮助我收获了腾讯、阿里的全职offer和武汉理工的博士录取。
03、生活体验:流浪汉之家
落地旧金山之前,我幻想过无数次徜徉在碧海蓝天的海滨坡道,打卡每一个电影取景地,邂逅美丽的加州日落之后,在夜间享受最安逸的西海岸霓虹。
可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气候确实宜人,日落也很浪漫,但无法拥有一次惬意自在的夜游。因为流浪汉实在是太!多!了!旧金山流浪汉已经多到令我的纽约室友叹为观止。时隔四年,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她吐槽的那句“I really can’t believe this is the same America I have grown up!”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我维加斯的朋友告诉我当地政府甚至会给流浪汉发去往旧金山的单程车票,怂恿他们搬往气候更好的旧金山。本来梦幻的电影之城就这样逐渐变成了抢劫犯罪的温床。
但流浪汉还不是最可怕的,他们至少还保有理智。不可控的是街头的一些精神病患者会发起一些无差别袭击。当地最广为人知的一则传闻就是“精神病院放人事件”。大概是70年代初,时任旧金山精神病院院长放出了一大批患者。比较搞笑且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院长是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向投资人示威,结果患者们就逮不回来了。我觉得这才是旧金山街头高犯罪率的真正原因。
在旧金山的三年,我基本已经对小型犯罪脱敏。近距离目睹抢劫是很正常的事情,我觉得这称得上旧金山的独特“文化”之一了。不过,虽然整体治安一般,我个人也没有觉得很不安全。旧金山还是有很多治安不错很宜居的区域。拖垮旧金山治安名声的应该是隔壁奥克兰,也就是我住的地方。
奥克兰和旧金山隔海相望,开车仅需半小时,因此有很多留学生为了省钱会选择租住在奥克兰市。奥克兰可谓是加州的罪恶之都,犯罪率久高不下。警察对安全的保障能力堪忧,不仅出警速度慢,也很难侦破各类盗窃案件,还是需要自己提高警惕。在奥克兰我从来不敢晚上独自出门,同时尽量选有门禁的公寓居住。白天的时候也大多选择与友人结伴而行,这样基本能避免90%以上的抢劫。
04、旧金山:休闲安逸且热情
除去安全性比较差,我对旧金山的整体观感都很好。特别是在与人交往方面,我基本没有感受到种族歧视,更多的是居民们的热情友善。我当时跟我楼下的黑人邻居就相处得特别融洽。他是一个party达人,总是很热情地上来邀请我要不要一起烧烤。而且每次也会刻意控制音量,都在房子隔音的承受范围之内,从来都不会影响我休息。虽然热情但很有分寸感,这就是我理想的交友状态。
他拥有孩子一般的好奇心和诚挚的热情。因为我们是一起共用冰箱,他总是偷偷观察我从华人超市采购回来的食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当时是北冰洋和龙珠的ip联名,我兴高采烈地买了一堆回来。他看到后就特别感兴趣,问我这个跟芬达长得一样的饮料是什么。当听说这是中国的传统饮料后,立马兴冲冲地想向我买一瓶。我说那你拿两瓶啤酒来换,他就真的乐颠颠地做了这笔稳赔的生意。当时我就觉得特别可爱。
在生活节奏上,旧金山安逸得简直不像一个大城市。在这里,想去哪里闲逛都很方便。15-30分钟之内必有一家合适的咖啡厅,就算是临时起意想去看表演逛博物馆也都十分方便,还有很多适合社交的艺术街区,因此大家都更喜欢线下交流。我就经常去Hayes Valley逛吃,那里有很多精致小店和好吃的餐厅,就算只有一个人也能自得其乐。
热情的旧金山人并不会让你的笑容冷场,他们总会在擦肩而过时随口问一句“How you doing”,也会随口与你聊起手边的咖啡。这是一个悠闲且热情的城市。只要你想,旧金山永远为你敞开大门。
05、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美国生活令我眷恋的另一个点是,就是大家认真生活的生活态度。现如今,整个东亚社会都陷入一个极度内卷的状态。我有一点厌倦这种高压的生活环境,渴望更多发自内心的创作。我希望自己是享受生活享受创作,而不是被社会氛围裹挟,为了晋升和温饱进行无谓的竞争。
到美国不久后我就发现,大家对待工作的态度虽然也都积极认真,但工作就是工作,他们不会让工作入侵自己的私人生活。我记得当时我去办驾照的时候,工作人员是5点下班,真的一分钟都不多留。4点半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点人,往后数几个今天能办理完的业务,就会请其他人离开明天再办。保持好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这才是我欣赏的生活态度。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美国人这样活得很“自我”,但我并不这么认为。这只是彼此生活理念的不同,大部分美国群众还是很热心的。我记得当初我有一个朋友出车祸倒在旧金山街头,就同时有好几个人为他打911。如果是真的很自我的人,其实并不会在乎这些。
再者,我特别欣赏的一点就是他们对于节日的仪式感。每逢节日,社区里、街道上都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装饰增添节日气氛。万圣节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会摆满了南瓜灯。我们学校还举办了雕南瓜大赛,我当时刻了一只猫上去,居然还拿了三等奖。除此之外,我租住的公寓也会在一楼摆放好糖果供大家拿取。素不相识的邻居们,也会主动敲门喊“trick or treat”。并不是说像国内一样,大家搬到了高楼里就丧失了年味儿,美国那边整体的节日氛围还是很浓厚。
这种仪式感恰恰是美国人重视生活的体现。村上春树曾说过“没有小确幸的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没有仪式感的节日,和平常的工作日又有什么分别呢。终日埋首于乏味的工作只会让我们感到疲倦,逐渐失去爱人的能力;未来的高度不确定性也不一定能让我们的努力开花结果。我们所能掌控的仅是我们当下的生活。适当的仪式感会给每一个普通的日子赋予不一样的内涵,会让我们继续对未来充满希望,会让我们得以用心感受生命,从中汲取能量,从而充满热忱的开启下一段人生冒险。
曲终人亦散,灯火意阑珊。由于家中突逢变故和疫情的到来,我选择了回国继续发展。人生总是由无数个道别组成,那么就让我们告一段落,再不延缓,这就是每一个故事的结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