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型科研项目怎么样?

授课型学术科研背提项目作为美本申请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活动之一,近年来逐渐从被捧在手心的香饽饽,变成了被认为“给钱就行”的水项目。这段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我们如今又该如何理性客观看待这个市场?

今天就以局内人的视角跟大家浅唠一下这个话题,若有不妥帖与不恰当之处,欢迎大家留言区理性讨论(如果你一定要杠,那就是你说的对)。

学术科研背提于2016年左右逐渐成熟,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整个背提行业呈井喷式增长,而疫情导致的夏校取消又给线上科研添了一把火。

尝到甜头的投资人们沉浸于资本的狂欢中,自然不会放过这波风口。资本的加入又催化出了一批面向不同客群的背提机构,比如:J某、Z某某某、A某某、S某。市场也在此需求下演化出了五花八门的科研项目。

而如何从这些纷杂类目中选到适合自己的项目,让爸爸妈妈辛苦赚的W们去到该去的地方,其中门道还是很多的。

科研机构内部的分工

通常科研机构内部的分工大致分为四类:

 学术联络部门(对内):

在大大的学术圈里挖呀挖呀挖,发多多的邮件,捞多多的教授。

 学术教研部门(对内):

我是一个特别不固执的人,我非常在意别人对于课题的诉求。如果你能一遍通过我的方案,那我觉得这件事情,泰酷啦!

 学术咨询部门(对外):

推荐项目、匹配项目,如果你选择我,那你人还怪好的嘞。

 学术服务部门(对外):

事多钱少老保姆,吃草挤奶,我司雇我在。

牛校buff,身份buff

学生在挑选付费背提项目时,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是:“我的梦校是XXX,你们有XXX的教授吗?是终身教授吗?能出推荐信吗?”

出于思维惯性,学生或家长会天然地认为,科研项目的选择一定是以资历越深,学校背景越好的教授为基准。职称和学校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但不应该作为判断项目是否合适的主要标准。

导师的研究方向与学生学术兴趣的匹配度才是从课题角度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在选择教授时,主要看重以下几点:

1)研究方向是否和学生的兴趣相符?

2)是否有辅导高中生的经验?

3)教学方法是否符合高中生的能力?

4)是否足够耐心和负责?

综合这几条下来,学生在第一步选择项目的内容度上算是基本匹配了。但这些东西,往往学生沟通的时候想不起来去问,而接待的顾问自己也不一定清楚。

科研背提行业咨询顾问的门槛不算高,能力参差不齐。

好的咨询顾问头脑灵活、思路清晰,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不同课题与教授的优劣势,保证学生的体验和收获。

差的咨询顾问就只能停留在报菜名环节,学生选啥全凭缘分。

有效课时

除开刚刚所说的课题及内容,很多家长抱着“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心态,认为差不多的价格下,课时越多越划算。

现今市面上的背提机构的课时普遍在40-60小时,但也有不少项目动辄就是100+或者200+(恨不能把“划算”两个大字写在脸上)。

但这些课时到底是噱头还是福利?各位学生和家长是需要心明眼亮一点的~

分辨有效课时,首先最具含金量的一定是教授课时。

教授课时还会分成直播教学课、录播课以及直播科普讲座。总的来说含金量依次递减。

直播带讨论性质的课程通常会比录播来的更生动,在解答问题上也会更有效率。

科普性质的讲座通常只适用于给一些低龄学生,对学术兴趣还不是很明确的学生作为学术探索使用。

除此之外,教授的高强度课时之后,能否提供同样有效且负责的辅导课也很重要。

有的项目课程结束就结束了,全靠学生自己消化,而有的项目则会安排助教帮助学生复盘课程内容,并协助学生完成论文。

前者更适合学术底子过硬且自主能力强的学生,后者更适合科研入门阶段的学生。

此外,对于一个科研项目来说,课下和课上的投入同等重要。

课上导师会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和学术指导。这些信息的吸收运用、研究的执行都需要学生线下完成。

如果你家小朋友是躺平/摸鱼划水/踩西瓜皮党,那也不要指望这些少则几十多则几百的课时能有什么切实的效果了。

什么情况下选择付费科研背提最合适?

●当学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科研机构的项目清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当学生非常清晰知道自己要什么/兴趣方向非常小众,且科研机构可以提供非常有针对性+相对定制化的项目。

●已经做了实践类活动,但不知道如何将其深化/理论化,希望有老师能手把手带。

●想冲击顶尖夏校,但目前所在学校and/or留学机构无法提供合适的活动/项目。

●家里没有预算限制。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文献分享:Biology and evolution of bacterial toxin-antitoxin systems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