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最近什么话题最受广大网友关注,非大熊猫“丫丫”回国莫属。
4月27日16时,大熊猫“丫丫”正式结束旅美生涯,落地上海。直到本文发出前的几小时,微博上相关话题的讨论度仍居高不下。
作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国宝,大熊猫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大家也都带着最真心的祝愿,希望丫丫回国后顺利度过隔离期,尽快适应国内生活——好吃好睡、快快乐乐、健健康康。
毕竟,无忧无虑、圆圆滚滚的“萌萌团子”谁不爱呢~
在表达了真诚、温暖的祈祷与祝愿之后,或许我们也可以继续思考:要保护好像大熊猫一样的珍稀动物以及其他野生动植物,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野生动植物生存现状
1946年,生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曾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创办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三年后,该组织起草了一份包含13种鸟类和14种哺乳动物名录,表明它们的“濒危程度”值得各国关注。截至2020年,这份名录中濒危物种数目已经超过37000种,全球超900个物种已经灭绝。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2022年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
自1970年以来,受监测的脊椎动物(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9%。
按照区域划分来看,各地域物种多样性下降都较为严重。其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下降最为严重,种群数量平均下降率达94%。
基于对6617个淡水种群监测(其中包括1398种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结果显示:自1970年以来,全球淡水物种数量平均下降了83%。
物种多样性减少原因分析
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威胁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农业、狩猎活动、伐木、环境污染和物种入侵。 研究显示,对两栖动物威胁最大的因素为农业,对鸟类及哺乳动物威胁最大的因素为狩猎捕杀。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东南亚地区物种多样性遭受的危害最大(下图中,颜色越深威胁性越大);极地地区、澳大利亚的东海岸以及非洲地区的气候变动对物种多样性影响最大;农业、狩猎及诱捕、伐木的威胁主要来自于热带地区;污染的主要威胁则来自于欧洲。
下面,以气候变化为例,来看其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恶劣气候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由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正在对自然界产生着重大影响,大量的物种正在因此而走上灭绝之路。 1989年,生活在哥斯达黎加蒙特维多云雾森林保护区的金蟾蜍因气候变化而灭绝。
其后,气候变暖还在不断困扰着其他物种的正常生存。根据Parmesan等人2022年的研究显示,全球气温每平均上升1.0℃,约有近25%的物种面临威胁;若全球气温平均上升高达4°C,则75%的物种都将面临生存威胁。
动植物保护,不止朝夕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因素是复杂的、多元的,因此更需要全人类共同的努力。 为此,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提出了“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题,设定了2050年之前需要实现的4个长期目标,以及到2030年前需要实现的22个目标。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我们首先应该从减少对动植物的捕杀、买卖、食用做起。虽然我国已经将野生动物保护纳入法律,但是顶风作案、对野生动物实施残害的案件发生率仍居高不下:
蓄意宰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
非法收购、买卖野生动物
对于植物,我们则应从保护森林里的一草一木做起。 森林是维持气候稳定的重要因素,素有“地球之肺”的美称。森林的生长隔绝并存储了大气中的碳,有助于调节全球碳循环和减缓气候变化。
不仅如此,森林还是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支柱之一。全世界约有80%的陆地生物栖息在深林里,超过10亿人直接依靠森林获得粮食、住所、收入和水及其他能源。
最后,我们应牢记,所有的关心和爱护,都应以尊重野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为前提:
不打扰野生动物栖息、繁殖、活动环境,自觉远离野生动物,自觉爱护野生动物迁徙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
不要盲目和过度开发森林和破坏生态环境,给野生动植物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
动植物保护,不只是朝夕之间,需要持续努力,不要等到“珍稀”了才珍惜!
IPQ话题推荐
Topic Recommendation
◐ 生态学综合课题:气候变化引导下的生态系统演化进程分析与动物保护研究
◐ 动物学专题:气候环境危机对动物生存繁衍的影响,及濒危动物保护措施
◐ 研究生态学综合研究: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挑战
◐ 动物学专题:动物常见生理疾病的免疫治疗方法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