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的透明程度越高,之前的best practices(最优方案) 逐步被了解,被更多人所采用,造成了原本这些活动所带来的相对优势被抵消了。比如,四五年前,有一段专业探索的活动是可以算是一个亮点,而现在申请头部大学的基准线早已默认了你不只要有一点探索,更是需要对申请的专业有一定的深度的参与、探索、与见解。
这样的要求对家长和学生的挑战已经不至于参不参加活动,而是要参加什么,什么时候参加,如何参加。这样的要求催生了‘规划’的大行其道,与此同时,如何从所规划的活动中去提炼有价值的素材对于candidateship(申请竞争力)的塑造也得到了越多学生和家长的关注,那我们今天就聊一下如何去记录和归档我们在学术活动上的探索。不然在申请的时候,即便做了有很多事情,脑子也会突然一片空白,或者想不到充足的细节和感受。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安排学术探索的关键在于递进性,从大方向到小领域逐步缩小。比如你在9年级的时候,大概了解理工商社文这几个大方向中你比较感兴趣的是什么,在10年级的时候开始对这个大方向的某个方向进行一个通识性的探索,然后在11年级的时候,再选一个更专精的子领域来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来强化你对于整个专业的理解。
举一个例子
你在九年级的时候对于社会运作机制或个人的思考模式感兴趣,并会时不时地进行思考。那么你可能在九年级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在社科这个方向进行大致的了解,可以参加科创类或者NEC这种经济学竞赛来获得一个大致的理解。假设在这个过程中,你对于个体所在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兴趣时,你可以在十年级的时候参加一个通识性的夏校来探索一下,比如Environmental Psychology(环境心理学)来了解人的性格和决策是如何被环境所影响 ,从而能批判性地看待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说。然后你发现你对于个体的思维模式更加感兴趣了,你或许可以再进行一门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成长心理学) 的夏校课程来了解人的成长如何在生理,心理,与社会这三个维度所塑造。在此基础上,同期选一个你感兴趣的相关科研课题来进行研究。
这样的递进不仅能帮你更有序地探索什么专业是你真正感兴趣的,同时也帮你更好地写申请文书,比如在CA主文书上对自我身份和认同有一层专业的诠释,或在why major的辅文书上有很有力的解释,让招生办理解你选这个专业是‘蓄谋已久’并且已付出足够多的努力。
看到学术活动是如何递进之后,我们就会更明白每个活动的Objective(目的)是什么,从而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去记录活动的素材,让申请时写活动列表和文书头脑风暴有充足的基础。我们可以分成三步来沉淀活动的素材:
- 做这个活动前你对该专业的认知,提出几个hypothesis(假设)和你感兴趣的点;
- 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你的这几个假设是被推翻了,还是深入了?
- 通过这个活动候,你对于本专业获得了怎样的新理解?
更加细节地来说:
- 我们参加夏校之前,这门课程的课程大纲你是否了解?是否记录下来你对于这门课的预期?并且你是否有准备一两个关键hypothesis到夏校内去探索?
- 在参加这个夏校的时候,你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检验这门课是如何回答所准备的问题,这样的思考不仅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参与进课堂的互动,同时提出好的问题来获得老师的青睐。
- 当这个项目结束之后,你可以反思一下,并写一个小文档:
- 通过这个夏校,你对于专业的理解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以及你下一步准备做什么?
- 这个夏校的最好的体验是什么?
- 在这个夏校中,你所遇到困难是什么,你又是如何将其解决的?
- 有没有一次和别人互动/小组活动让你感到难忘?可以从冲突(conflicts)或启发(inspiration)两个角度去思考;
- 如果最后有什么产出的结果,那么需要用清晰的数字来讲信息量化。
随着各种活动的叠加,你不必担心自己忘记了哪个活动中的什么关键体验。这些文档就像是外脑一样,帮助你看清自己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同时也能够选取最满意的素材用于申请材料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