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思维劣势出在哪?

藤校面试官: 中国孩子的这些 “思维劣势”需要重视

“中式思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取长补短从何做起?

“我会问他为什么要来普林斯顿,他说:因为普林斯顿的排名很高。这种孩子我一律给‘X’。”

Nini Suet,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区校友面试委员会的北京总负责人,在采访中表达了对中国学生的一些想法。

“他们太急于去让你觉得他很厉害,怎么讲,就是他很明显地而且很笨拙地去做或去说一些事情,但其实反而不是很真实。”

在《留学》报刊的采访中,Nini给出了一个真实且让人并不舒适的数据:2014年,普林斯顿的新生录取率是7.28%,这是针对全球而言;至于整个中国,尚未统计整体数据。而从地方来看,北京的录取率不到3%;广东,今年录取率为0。北京和广东的录取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可见中国学生申请名校的激烈竞争。即便是来自一线城市、教育资源好的孩子,亦很难叩开普林的大门。

中国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入手,来改变中国孩子的“思维劣势”?

01、中西思维差异

一家针对亚洲孩子教育的英国教育公司做出了一些总结,他们认为中国的孩子在下面七点中和西方的孩子有非常大的区别:

对完美的渴求

中国老师和父母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孩子们在老师和父母的督促下会选择聚焦于完美,所以会放更多重心在提高自己的成绩上。提到父母(尤其母亲)时,华人孩子反应更强烈,会担心父母失望。

美国孩子则不会过于关心自己的成绩。和中国评分体系不一样的是,美国更多会用字母替代具体的分数,也会用+来鼓励更优秀的孩子。欧美孩子认为,学习就是自己的事,亲子间各自独立,互相帮助,但不依赖。

自信心

虽然很多中国父母并不会经常提到孔子孟子,但是其实孔子的儒学思想早就成为中国人血液的一部分了。中国孩子在儒教的环境下,也会更多地选择通过勤奋学习来提高自己,在取得成绩之后也会保持谦逊,并且尊重前辈、大人的观点。

英国BBC的一篇新闻中写道,中国老师所受到的尊重是在21个较大型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日本)中最高的,经济学教授Dolton认为这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教师地位的区别。但是这也导致了中国学生过于相信父母和老师,从而在被否定的时候选择继续勤奋学习而并不是反驳。这并不是坏事,只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自信心也很难得到充分舒展。

而在美国,40年前就已经将“自信”引入了美国教学系统,将其作为年轻学生最重要的社交和心理发展技巧。

独立的程度

国际经合组织的教育官员安迪在考察成员国教育之后发现,在中国的课堂上,老师允许把他们总结的方法,直接喂送给学生,让学生记下来。长远来看,孩子习惯了舒舒服服接受别人给予的知识,探索和创新能力下降,很难形成自己独到的想法,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英美的老师通过提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答案通常不只有一个。它们激发了一个人强烈的探索欲望,辛苦并愉悦着。更有趣的学习方式让欧美的孩子更会通过自己的大脑总结规律得出答案,这样的答案更加深刻,也更加能够锻炼到大脑的独立思考能力。

创造力

中国的孩子需要花更多时间在学习、做作业上,比起欧美的孩子会少很多娱乐的时间。娱乐的时间和运动时间相比起来就会更少。与此同时,中国孩子去想象,创造,探索,实践的机会也会少很多,更多的时间会用来面对比较抽象的理论。

个人情绪

家长给到孩子的压力很多并不能转化为动力,而是转化为孩子内心的自卑。《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很多孩子认识不到自己存在情绪障碍,不少家长对此也不以为然。很明显,这让中国的学生们没法享受到童年、青年期间应该有的快乐和享受。

欧美家长会更少限制孩子,但是这也更容易让孩子称为“脱缰的野马”,很多时候误入歧途再难回头。

02、中国孩子的思维劣势是什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逻辑列为7门基础学科中的第二门,仅次于数学,《大英百科全书》把它列为五门基础学科之一,足见其重要性。

遗憾的是,逻辑学在中国没有得到重视,人们常常依靠最原始的习惯来思考,逻辑谬误无处不在

在这样的模糊教育下,很多中国学生缺乏对自己的清晰认识,不懂得自己可以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他们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在哪里,不会运用自己的长处,更不会去想以后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成为什么样的人。

除此之外,心理疾病的高发也是亚洲学生应该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在亚洲,家长们对心理问题总是避而不谈,轻视甚至是忽视孩子的心理问题。过重的压力和封闭的环境让孩子的创造力、独立性、自信心等都受到了压抑。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从西方教育中取经,来弥补自身的缺陷?

分析西方的亲子关系,会发现它与西方社会经济制度高度适应。在市场经济中,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竞争的基础。所以,西方父母很注重培养孩子独立,尽早让他们获得独一无二的竞争特质。

中国目前也走了市场化这条路,只是经济还在转型过程中。未来的孩子,极有可能面临更接近西方的残酷市场竞争,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必备素质。

培养独立性和创造性

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接触新事物的条件,让孩子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孩子生活和学习能力的主动性,鼓励他们自主决定,独立做事

挖掘孩子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

允许孩子对一些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一些适当的想法及时给予鼓励

0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未来属于孩子,孩子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家长要有恒心和信心,科学施教,引导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创造机会,坚决放手让孩子勇敢去尝试,去体验。

斯坦福大学学者艾莉莎•傅发现,华人孩子与父母有很强的共生关系。孩子因为父母的期待,而获得额外的动力。她打了个比方说:“欧美家长给了孩子一对翅膀,让他们自己飞翔;而华人父母会在孩子的翅膀下面输送风力,爹妈就是那翅膀下面源源不断的风……”

家庭教育是很个人化的,不可能让所有民族的父母,都变成美国爹妈那样。钱穆先生说:“家庭就是中国人的教堂。”  中国式家庭深度的归属感,在快速变革中也有积极的意义。

而我们应该做的,则是将一些不那么利于孩子长远发展的缺点弥补,并且继续发扬中国式教育的优点。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高中生申请商科专业参加什么竞赛有用?

下一篇

90后哥大课程设计师如何将游戏化带进国际学校课堂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