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这个学科名称首次出现于德国哲学家亨德在1501年的作品《人类学——关于人的优点、本质和特性、以及人的成分、部位和要素》。19世纪以前,人类学这个词的用法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尤指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
在许多人看来,人类学是研究「远古风俗传统」及「奇异部落」的学科。这是一种误解。当代人类学具有自然科学、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源头。它的研究主题有两个面向:一个是人类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个是追溯人类今日特质的源头与演变。民族志(ethnography)同时指称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依据人类学研究而书写的文本。
而民族学,起源于古希腊文,由’γos(ethnos)即民族和λγos(logos)即科学两字组成,是指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学问。目前英国的“社会人类学”(SocialAnthropology)、美国的“文化人类学”(CulturalAnthropology)和当前合称的“社会文化人类学”(SocioculturalAnthropology),在研究对象和范围上与民族学相近。
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历史
民族学与人类学皆是在19世纪左右逐渐确立了自己独立学科的存在。在19世纪以前,人类学这个词的用法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体质人类学,尤其是指对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进入19世纪后,欧洲许多学者开始对考古学化石遗骨的发现感兴趣,这些遗骨常伴有人工制品,而这些制品在现在的原始民族中仍在使用,所以学者们开始注意现在原始种族的体质类型和原始社会的文化的报道。这些情况最初是由探险家、传教士、海员等带到欧洲的,尔后人类学家也亲自到异文化中去搜集这方面的材料。
因此,人类学中止了仅仅关注人类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传统,而进一步从体质、文化、考古和语言诸方面对人类进行广泛综合的研究。到了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学发展成为主要发掘人类社会“原生形态”的一门学科。
恰逢19世纪中叶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世界各地区寻找原料和市场。为了扩大殖民地,统治当地的国家和民族,必须研究殖民地各民族的社会情况。在长期积累资料的基础上,为适应当时的需要,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的机会。
西方主要国家纷纷建立了专门从事民族学研究的组织,如1839年法国的“巴黎民族学学会”,1842年美国的“美国民族学学会”,1843年英国的“民族学学会”,1869年德国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原始社会协会”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先后出现了一批专业民族学家,他们在以C.R.达尔文为代表的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提出人类社会与文化的进化思想,从而被称为进化学派。
同时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为了研究资本主义制度,阐明资本主义必定灭亡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将代之而起,就着重探讨了前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叙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证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对受到侵略、压迫和歧视的民族,如诸犹太人、波兰人、爱尔兰人、印度人、中国人等,都寄予无限的同情,并用阶级观点阐明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质。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依据大量的民族学资料写成的民族学论著,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一部分的人类学者,特别是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人类学者,开始结合文献与民族志资料进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这方面以艾瑞克·沃尔夫的《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为代表作。同时部分人类学者回到本国,在国内较少数的次文化群体(帮派、同性恋、少数民族的都市社区等)进行研究,但是多数学者仍以第三世界的部落文化为研究对象。
以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结合语言学、哲学和精神分析,研究各文化之下的共同心智与象征,由此而延伸出神话学诠释这独特的学门,并以结构主义之说影响到哲学、社会学其他学科。
以广义的角度来看,今天的人类学研究对象不再是特定的、原始的异文化,而是包含自身出发的每个文化。而今天的人类学家除了重复检讨与反省外,也在寻找更多可发挥的研究对象。
民族学学派
西方民族学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这一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进化论学派;
进化论学派
进化论学派是19世纪中叶西方出现的第一个民族学流派。进化论学派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
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西方民族学的大发展时期,整个学术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的流派有传播化学派、历史学派、社会学年刊学派、功能学派、心理学派等。
传播学派
最初出现的是传播学派,又分成德、奥文化圈学派和英国传播学派。前者以德国的R.F.格雷布纳、奥地利天主教神甫W.施密特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的创造能力极其有限,每一种文化都是在一个中心地区一次产生,然后传播开来。后者以英国的G.埃利奥特-史密斯及其学生W.J.佩里为代表。他们宣称各种高级文化因素都是从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和中心尼罗河传播出去的,宣传泛埃及主义。
历史学派
继传播学派而起的是美国的历史学派,创始人为F.博厄斯(旧译鲍亚士),博厄斯主张单纯地描写具体的文化和传播过程,不作理论概括。他的门徒公开打出反对进化论的旗帜。罗维写的《原始社会》(1920)全面否定和攻击摩尔根的进化学说;他写的《国家的起源》(1929)直接反对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论述。
社会学年刊学派
产生于法国的社会学年刊学派,与传播学派差不多同时出现。尽管该学派不象文化历史学派那样激烈地反对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但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哲学家A.孔德的实证主义,因而还是与马克思主义相抗衡的。
功能学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出现了影响颇大的功能学派,该学派不重视研究各族人民的历史,强调深入民族社区作全面的现状调查,大力训练和派遣学生们分赴各殖民地作田野工作。在理论上他们强调文化的功能作用,认为每一种文化之所以存在,在社会生活中必有它的用处,一个民族社区就是一个整体,必须在这个整体的立足点上来考察它的全部社会生活,而生活的各个方面又密切相关。
心理学派
20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学派中分化出心理学派。他们认为个人的心理活动决定文化和社会状况。先进民族的优良心理素质创造高级文化模式,落后民族的不正常心理素质只能造成落后的文化模式,因而后者必须在前者的帮助下改变自己落后的文化模式。
第三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是西方民族学的大变化时期,出现的学派有结构主义学派、新进化论学派、文化相对论学派、新心理学派、社会生物学学派等。
结构主义学派
通过分析自然现象之间结构关系的途径,来推导社会现象之间的结构关系。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该学派的影响达到高峰,后来逐渐有所下降。
新进化学派思潮
他们为摩尔根等人的进化论学说进行辩护,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如怀特的普遍进化论和能量说,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等。
文化相对论学派思潮
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离开了自己的民族和时代,就失去了任何意义,任何具体文化的一切现象都是孤立自在的,不会重复,各具特点,因而不同民族的文化无法比较,各个文化之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更谈不上有共同规律。一切民族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
新心理学派思潮
他们在老心理学派研究文化与人格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提出了所谓“认识人类学”。该派思潮目前在美国有一定的势力,是值得注意的倾向。
西方民族学发生的这些变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在学术研究中的反映。由于民族运动的深入发展,摆脱殖民统治而独立的国家和民族越来越多,他们反对曾为帝国主义殖民政策服务的民族学家再对他们进行调查,使西方民族学遇到了困难和威胁。上述变化正是西方民族学对付危机的应变想法和措施。
人类学流派
20世纪以来,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开始分离,同时许多人类学家开始转向所谓“文化多元论”观点,并出现许多流派。
1.进化学派
与人类学同时诞生。开创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摩尔根,泰勒,巴斯蒂安等提出了文化,社会进化的时间序列,着重文化的纵向发展,也成为进化学派的创始人。18世纪孟德斯鸠等的启蒙思想,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以《物种起源》为标志的生物进化学说,18及19世纪的社会进化观等,都是19世纪人类学进化学派的文化,社会进化思想产生的基础。理论进化学派以进化的思想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文化,认为人类同源,本质一致,有共同心理,因此产生同样的文化,社会发展有共同的途径,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2.文化历史学派
博厄斯首先摒弃了那种选择事实,附会于抽象的进化理论的研究方法,注重实地研究并倾向于所谓功能观点,坚持对任何一种文化进行整体性的考察。
3.法国社会学派
莫斯(MarcelMauss)和“社会学”学派一般来说,莫斯和博厄斯一样,主张系统地研究社会现象,但方式略有不同。他指出社会是“自我调节”并趋于均衡的系统,系统各要素的作用是保持系统的整合与适应。
4.广涵播化论者
这派理论也反对经典进化论,认为少数文明中心创造了存在至今的全部文化,而且传播化或文化特征的传播是人类发展的基本动力。他们把文明中心称为“文化圈”,所以也叫文化圈学派。
5.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
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是功能派的代表人物。这派认为,解释人类学事实的唯一途径是说明它在一定文化中正在发挥的功能,因此人类学研究的目标是把握文化整体与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历史的比较方法意义不大。
6.文化心理学
这派的基本思想是文化决定每个个人的心理构成,反对普遍精神或人类本质的概念。例如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在美国西南部研究中发现,印第安人的思维方式或推理方式与其邻近人种完全不同,因此文化决定心理趋向。
7.文化唯物主义
文化唯物论(Cuturalmaterialism)美国人类学家哈里斯(MarvinHarris,1927-)在1979年出版的《文化唯物论》,书中提出文化唯物论的思想。其理论强调生殖的或人口的压力及生态压力对社会文化系统的决定作用。
民族学人类学阅读参考书目
民族学
1.马戎编:《民族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英]罗伯特·莱顿,蒙养山人译:《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4.庄孔韶:《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庄孔韶:《人类学经典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高永久主编:《民族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王铭铭:《裂缝间的桥——解读摩尔根〈古代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黄淑娉:《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庄孔韶:《人类学通论》,陕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麻国庆:《走近他者的世界》,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11.摩尔根,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古代社会》(新译本),商务印书馆1977版。
12.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13.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祁学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16.李兴华等:《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杨圣敏主编:《中国民族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版。
20.王建民等:《中国民族学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21.凌纯声等:《20世纪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2.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版。
人类学
1.[英]阿兰·巴纳德,王建民等译:《人类学历史与理论》,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2.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美]杜赞奇,王福明译:《文化、权利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费孝通:《学术自述与反思:费效通学术文集》,三联书店1996年版。
5.[美]克利福德·格尔茨,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美]克利福德·格尔茨,纳日碧力戈等译:《地方性知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7.[英]罗伯特·莱顿,蒙养山人译:《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8.[美]顾定国,胡鸿保,周燕译:《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9.郝时远:《田野调查实录:民族调查回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0.黄淑娉:《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胡鸿保:《中国人类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美]克拉克·威斯勒:《人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3.李亦园:《李亦园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4.凌纯声,林耀华:《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15.刘云德:《文化论纲——一个社会学的视野》,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版。
16.[美]马尔库思,[美]费彻尔,王铭铭等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7.麻国庆:《走近他者的世界》,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18.纳日碧力戈:《人类学理论的新格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9.乔健:《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
20.容观琼:《人类学方法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21.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23.[美]威廉·A·哈维兰,瞿铁鹏等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24.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5.[美]詹姆斯·克利福德,[美]乔治·E.马库斯,高丙中等译:《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6.阿拉腾:《文化的变迁——一个嘎查的故事》,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27.艾娣雅·买买提:《一个人类学者视野中的麦西莱甫》,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28.[英]埃文斯·普理查德,褚建芳等译:《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9.《回族简史》编写组:《回族简史》修订本,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30.李兴华等:《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邱树森:《中国回族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2.[美]杨庆堃,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社年版。
33.张声作:《宗教与民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5.张志刚:《宗教文化学导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6.[美]本尼迪克特,王炜等译:《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88年版。
37.[法]马塞尔·莫斯,汲喆译:《礼物:古代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8.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39.[德]弗雷德里克·巴特,黄建生译:《斯瓦特巴坦人的政治过程:一个社会人类学研究的范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0.[英]弗雷泽:《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1.[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赵丙祥译:《尼加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2.格勒等:《藏北牧民——西藏那曲地区社会历史调查》,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
43.龚浩群:《信徒与公民:泰国曲乡的政治民族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4.[美]郝瑞,巴莫阿依等译:《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5.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美]黄树民,素兰,纳日碧力戈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47.菅志翔:《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关于保安族的一项专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48.[澳]杰华,吴小英译:《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9.康敏:《“习以为常”之蔽:一个马来村庄日常生活的民族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0.[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51.[英]拉德克利夫·布朗,梁粤译:《安达曼岛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兰林友:《庙无寻处—华北满铁调查村落的人类学再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3.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4.李旭:《藏客——茶马古道马帮生涯》,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李亦园:《一个移殖的市镇》,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乙种第一号)1970年版。
56.良警宇:《牛街:一个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7.梁永佳:《地域的等级:一个大理村镇的仪式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8.[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王志明译:《忧郁的热带》,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59.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60.刘志军:《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1.[美]卢公明,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一个美国传教士的晚清福州见闻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2.[美]罗伯特·S·林德,[美]海伦·梅里尔·林德,盛学文等译:《米德尔敦:当代美国文化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63.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64.马长寿:《凉山罗彝考察报告》,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版。
65.[英]玛丽·道格拉斯,黄剑波等译:《洁净与危险》,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66.[英]马凌诺斯基,梁永佳,李绍明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67.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8.[美]马文·哈里斯,王艺等译:《母牛、猪、战争和妖巫》,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69.迈尔苏目·马世仁:《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0.[美]摩尔根,杨东莼等译:《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71.[英]莫里斯·弗里德曼,刘晓春译:《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2.[美]米德,周晓虹等译:《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人所作的原始社会心理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3.[英]普里查德,覃俐俐译:《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74.史柏年等:《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5.[俄]史禄国,高丙中译:《满族的社会组织——满族氏族组织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6.[美]斯蒂文·郝瑞,巴莫阿依,曲木铁息译:《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7.宋兆麟:《最后的捕猎者》,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
78.[英]特纳,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79.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80.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81.王铭铭:《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2.王同惠:《花篮瑶社会组织》,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83.[美]威廉·富特·怀特,黄育馥译:《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84.吴飞:《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中的信仰和生活》,香港道风书社出版社2001年版。
85.吴梓明:《圣山脚下的十字架——宗教与社会互动个案研究》,香港道风书社2005年版。
86.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87.邢肃芝口述,张健飞,杨念群整理:《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88.[美]阎云翔,李放春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9.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0.[加]伊莎白·柯鲁克,大卫·柯鲁克,龚厚军译:《十里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1.张继焦:《城市的适应》,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92.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基督教文化与川滇黔边苗族社会》,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版。
93.张先清:《官府、宗族与天主教——17-19世纪福安乡村教会的历史叙事》,中华书局2009年版。
94.郑土有,刘巧林:《护城兴市:城隍信仰的人类学考察》,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95.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96.朱峰:《基督教与海外华人的文化适应——近代东南亚华人移民社区的个案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
97.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98.庄英章:《林圯埔——一个台湾市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9.周大鸣:《渴望生存:农民工流动的人类学考察》,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0.周建新:《动荡的围龙屋:一个客家宗教的城市化遭遇与文化抗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1.周敏:《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07.艾哈迈德·艾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商务印书馆年1982年版。
108.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9.蔡德贵:《阿拉伯哲学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10.[土]法士兰·葛兰,彭广恺,马显光,黄思恩译:《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命面貌》,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111.李兴华:《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2.杨怀中:《回族史论稿》,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3.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4.纳忠:《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15.[日]桑原骘藏,陈裕青译:《蒲寿庚考》,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
116.金宜久:《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7.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8.祁学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119.王家瑛:《伊斯兰宗教哲学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20.[英]埃里克·J·夏普,吕大吉等译:《比较宗教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1.[美]包尔丹,陶飞亚等译:《宗教的七种理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22.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123.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24.龚学增:《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125.龚学增:《宗教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6.金泽:《宗教人类学说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7.[美]罗德尼·斯达克等,杨凤岗译:《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8.罗竹风,陈泽民:《宗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9.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0.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31.牟钟鉴:《民族宗教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132.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3.王雷泉等:《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宗教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4.张志刚:《宗教研究指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
《原始文化》
《古代社会》
《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
《金枝》
《人类婚姻史》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巫术的一般理论》
《礼物》
《土著如何思考》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文化论》
《两性社会学》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萨摩亚人的成年》
《人类史》
《文化模式》
《努尔人》
《社会人类学》
《大转变》
《文化的科学》
《原始社会性的结构与功能》
《缅甸高原的政治制度》
《文化树》
《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
《忧郁的热带》
《结构人类学》
《野性的思维》
《部落社会的政治、法律与仪式》
《等级人》
《洁净与危险》
《自然的象征》
《号角即将吹响》
《仪式过程》
《文化的解释》
《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
《地方性知识》
《文化与实践理性》
《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
《甜蜜的悲哀》
《南美洲的魔鬼与商品拜物教》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时间与地者》
《从祝福到暴力》
《人民的传说国家的神话》
《礼物的性别》
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
第一阶段:1902~1945年
《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马塞尔•莫斯著1
AGeneralTheoryofMagicbyMarcelMauss
《土著如何思考》(1910)吕西安•列维-布留尔著11
HowNativesThinkbyLucienLévy-Bruhl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爱弥尔•涂尔干著18
TheElementaryFormsoftheReligiousLifebyEmileDurkheim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马歇尔•葛兰言著29
FetesetChansonsAnciennesdelaChinebyMarcelGranet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39
ArogonautsoftheWesternPacificbyBronislawMalinowski
《安达曼岛人》(192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47
TheAndamanIslandersbyAlfredRadcliffe-Brown
《人与文化》(1923)克拉克•威斯勒著53
ManandCulturebyClarkWissler
《礼物》(1925)马塞尔•莫斯著61
TheGiftbyMarcelMauss
《两性社会学》(192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70
SexandRepressioninSavageSocietybyBronislawMalinowski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弗朗兹•博厄斯著79
AnthropologyandModernLifebyFranzBoas
《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玛格丽特•米德著87
ComingofAgeinSamoabyMargaretMead
《人类史》(1931)格拉弗顿•埃利奥特•史密斯著94
HumanHistorybyGraftonElliotSmith
《文化模式》(1934)鲁思•本尼迪克特著102
PatternsofCulturebyRuthBenedict
《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1937)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112
Witchcraft,OraclesandMagicamongtheAzandebyE.E.Evans-Pritchard
《文化论》(1940)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128
TheScientificTheoryofCulturebyBronislawMalinowski
《努尔人》(1940)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133
TheNuerbyE.E.Evans-Pritchard
《大转型》(1944)卡尔•波兰尼著138
TheGreatTransformationbyKarlPolanyi
《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194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151
TheElementaryStructuresofKinshipbyClaudeLévi-Strauss
《自由与文明》(194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157
FreedomandCivilizationbyBronislawMalinowski
第二阶段:1949~1973年
《文化的科学》(1949)莱斯利•怀特著164
TheScienceofCulturebyLeslieWhite
《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174
StuctureandFunctioninPrimitiveSocietybyAlfredRadcliffe-Brown
《上缅甸诸政治体制》(1954)埃德蒙•利奇著180
PoliticalSystemsofHighlandBurmabyEdmundLeach
《原始人的法》(1954)亚当森•霍贝尔著191
TheLawofPrimitiveManbyE.AdamsonHoebel
《文化树》(1955)拉尔夫•林顿著199
TheTreeofCulturebyRalphLinton
《忧郁的热带》(195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207
TristesTropiquesbyClaudeLévi-Strauss
《东非酋长》(1956)奥德丽•艾•理查兹著215
EastAfricanChiefsbyAudreyI.Richards
《结构人类学》(1958,1973)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230
StructualAnthropologybyClaudeLévi-Strauss
《社会人类学》(1962)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236
SocialAnthropologyandOtherEssaysbyE.E.Evans-Pritchard
《野性的思维》(1962)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243
TheSavageMindbyClaudeLévi-Strauss
《部落社会的政治、法律与仪式》(1965)马克斯•格拉克曼著252
Politics,LawandRitualinTribalSocietybyMaxGluckman
《等级人》(1966)路易•杜蒙著261
HomoHierarchicusbyLouisDumont
《洁净与危险》(1966)玛丽•道格拉斯著268
PurityandDangerbyMaryDouglas
《号角即将吹响》(1968)彼得•沃斯利著277
TheTrumpetShallSoundbyPeterWorsley
《仪式过程》(1969)维克多•特纳著286
TheRitualProcessbyVictorTurner
《自然象征》(1970)玛丽•道格拉斯著294
NaturalSymbolsbyMaryDouglas
《文化的解释》(197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299
TheInterpretationofCulturesbyCliffordGeertz
第三阶段:1976~1996年
《文化与实践理性》(1976)马歇尔•萨林斯著308
CultureandPracticalReasonbyMarshallSahlins
《嫉妒的制陶女》(1978)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316
TheJealousPotterbyClaudeLévi-Strauss
《南美洲的魔鬼与商品拜物教》(1980)迈克•陶西格著326
TheDevilandCommodityFetishisminSouthAmericabyMichaelTaussig
《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1981)马歇尔•萨林斯著338
HistoricalMetaphorsandMythicalRealitiesbyMarshallSahlins
《尼加拉》(1982)克利福德•格尔兹著345
NegarabyCliffordGeertz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1982)埃里克•沃尔夫著352
EuropeandthePeopleWithoutHistorybyEricWolf
《想象的共同体》(198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361
ImaginedCommunitiesbyBenedictAnderson
《地方性知识》(198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368
LocalKnowledgebyCliffordGeertz
《时间与他者》(1983)约翰内斯•费边著374
TimeandtheOtherbyJohannesFabian
《论个体主义》(1983)路易•杜蒙著382
EssaysonIndividualismbyLouisDumont
《亲属制度研究批判》(1984)大卫•施奈德著388
ACritiqueoftheStudyofKinshipbyDavidSchneider
《物的社会生命》(1986)阿尔君•阿帕杜莱主编393
TheSocialLifeofThingsed.ArjunAppadurai
《从祝福到暴力》(1986)莫里斯•布洛克著404
FromBlessingtoViolencebyMauriceBloch
《制度如何思考》(1986)玛丽•道格拉斯著414
HowInstitutionsThinkbyMaryDouglas
《形成中的宇宙观》(1987)弗雷德里克•巴斯著420
CosmologiesintheMakingbyFredrikBarth
《人民的传说,国家的神话》(1988)布鲁斯•卡培法勒著437
LegendsofPeople,MythsofStatebyBruceKapferer
《礼物的性别》(1988)玛丽琳•斯特雷森著446
TheGenderoftheGiftsbyMarilynStrathern
《作品与生活》(1988)克利福德•格尔兹著454
WorksandLivesbyCliffordGeertz
《恶的人类学》(1989)大卫•帕金主编470
TheAnthropologyofEviled.DavidParkin
《穿越时间的文化》(1990)大贯惠美子主编475
CulturethroughTimeed.EmikoOhnuki-Tierney
《殖民情景》(1991)乔治•斯托金主编486
ColonialSituationsed.GeorgeStocking
《甜蜜的悲哀》(1996)马歇尔•萨林斯著498
TheSadnessofSweetnessbyMarshallSahlins
人类学经典导读第一篇
第一部分人物与理论
摩尔根和他的《古代社会》/L.A怀特(LeslieA.White)著
高延等欧洲人类学家对汉人社会的研究/施舟人(KristoferSchipper)著
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张海洋陈韦帆著
马林诺夫斯基及其文化功能论/黄剑波著
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观/林开世著
米德与心理人类学的成长/潘守永雷亮中著
列维一斯特劳斯及其结构主义/刘源著
莫斯关于交换与社会的象征起源/黄应贵著
埃文斯一普里查德的人文主义人类学/蒋斌著
怀特重建文化进化论/刘华芹著一
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雷亮中黄剑波著
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潘英海著
第二部分经济、生态与物质文化
经济人类学的主题/理查德·威尔克(RicllardR.Wilk)著
麦当劳在香港——消费主义、餐饮习惯变化和新儿童文化的崛起/华生(J.Watson)著
祭祖之猪—一个新几内亚民族生态中的仪式/罗伊·A·拉帕波特(RoyA.Rappaport)著
博物馆人类学的理论要义/弗罗拉·E·S·卡普兰(FloraE.S.Kaplan)著
第三部分语言与文化沟通
交际民族志及话语分析/约翰·J·甘柏兹(JohnJ.Gumperz)著
从文化角度看男女性别误读/D.马尔茨(D.Maltz)R博克(R.Borker)著
日本人的模糊表达解读/李朝辉著
第四部分田野工作
从参与观察到观察参与/芭芭拉·特德洛克(BarbaraTedlock)著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郝瑞(StevanHarrell)著
同一场景下的两种定性研究方法——以中国四川“板板茶”的调查个案为例/刘谦著
何处是田野?/黄剑波著
第五部分性、婚姻与家庭
中国海南美孚黎族社区儿童性别偏好/雷伟立(WilliamLavely)李建克李江虹著
维多利亚时代的构想/简·F·柯利尔(JaneF.Collier)著
细读《金翼》/[日]柳田国男平野义太郎川岛武宜仁井田隆鹤见和子著
台湾家庭企业的文化诠释/林舟(JosephBasco)著
第六部分族群、政治与宗教
族群与边界/弗里德里克·巴思(FredrikBarth)著
文化、差异与认同/亚当·库珀(AdalTIKuper·)著
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的一种解说——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导读/兰林友著
扣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
一杨庆垄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金耀基范丽珠著
台湾民间宗教的现代趋势/李亦园著
维克多·特纳与恩丹布的神秘仪式——《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导读/徐鲁亚著
人类学经典导读第二篇
第一部分教育与历史
人类学的教育研究/J.U奥格布(J.U.Ogbu)著
人类学与中国教育的进程——文化连续性、文化对比和文人角色/庄孔韶著
个体与群体——美国民间意识形态研究/杰弗里·舒茨(Jeffreyshultz)著
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导读/陈桥驿诺顿·金斯伯格(NortonGinsburg)秋山元秀著
社会等级与文化多元性——对施坚雅中国农民文化观的批评/武雅士(ArthurWolf)著
高延及其对婆罗洲公司的研究/袁冰凌著
第二部分医学、公共卫生与文化
艾滋病研究中的性、文化与权力/理查德·帕克(RiclaarclParker)著
文化与抑郁/阿瑟·克兰曼(ArthurKleinman)著
泰坦尼克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景军著
中国艾滋病防治和人类学整体论原则的实践/庄孔韶著
第三部分民族志撰写与文化重构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民族志文本解析/徐鲁亚著
后现代主义民族志的宣言——《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导读/徐鲁亚著
从圣菲引出的路:写文化之后的十年——《写文化之后:当代人类学的认识论和实践》导读/徐鲁亚著
文化象征的记忆/景军(JingJun)著
第四部分影视表现
民族志电影:技术、实践和人类学理论/保罗·休利(PaulHewly)著
《人类学和摄影(1860—1920)》导读/程炜王克力著
《观看人类学》导读/卡尔·G·海德(KarlGHeider)著
人类学及其对大众媒体研究的贡献/萨拉·迪基(SaraDickey)著
第五部分人类学的理论进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理论/雪莉·奥特纳(sherryOrtner)著
反思、解构与写作的政治/罗伯特·莱顿(.RobertLayton)著
人类学的重构/托马斯·H·埃里克森(ThomasH.Erickson)
芬恩·S·尼尔森(FinnS.Nielsen)著
家园人类学:一个学科的不同场景/马里萨·G·S·佩拉诺(MarizaG.S.Peirano)著
第六部分哲学、方法论及其他
树本根生——《人类学的哲学之根》导读/黄剑波著
“蝗虫”法与“鼹鼠”法——人法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取向评论/庄孔韶著
布迪厄《实践理论大纲》导读/石毅著
弗里德曼和中国汉人社会研究/施坚雅(williamGSkinner)著
参考资料:
人类学(学科)_百度百科(baidu.com)
民族学(一门社会学科学)_百度百科(baidu.com)
人类学-医学百科(yi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