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对初高中学生有哪些帮助?可以提升学生背景吗?

不太了解留学的家长、同学,可能对“背景提升”这个词都有点陌生。

其实,“背景提升”是申请环境越来越激烈的一个产物,指的是部分同学因为客观条件难以改变(双非/低GPA/低语言/专业不匹配),想通过提升软背景的方式弥补硬件劣势,或者是在高手如云神仙打架的候选人中通过加码软实力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项目、实习、科研、竞赛等任何可以写进简历,体现与申请方向相匹配的知识、技能的经历,都可以称之为“背景提升”。

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无论是为了弥补硬件劣势,还是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背景提升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留学党匹配院校要求,用实践经历来证明自己具备所需专业素养的选择。

背景提升的作用不止留学!

那么,背景提升只是是申请留学的时候有用吗?

其实,背景提升的优势可不光体现在留学申请中!不同的背景提升项目,还会为大家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添色不少!

01 科研项目、论文发表

科研能力代表了你的钻研能力、创新能力,论文考察了你的信息收集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对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这些都是各类名企非常看重的能力。

科研和论文潜在的反映出你在关注什么,学习什么,思考什么,你是否能在学术研究上有所贡献。如果你的科研项目和论文能与你日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那无疑能够增加你在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甚至有可能在评职称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帮助。

02 公益活动或者社团活动

日常参加哪些活动,是你本人个性的展现,也是你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奉献精神的体现。名企HR会通过这些活动来判断你是否能够顺利融入集体和工作环境。

03 比赛竞赛

竞赛包含个人兴趣特长以及学术方面比赛。在一个高认可度的竞赛项目中获得好成绩,不仅能展现你对某一领域的浓厚兴趣,也能展现你在该领域具有领先优势。

04 实习经历

在职场上,非常看重工作经验。拥有一段相关的实习经历能够让企业看到你在该专业领域的经验和能力。如果你其它的申请条件都达标,一份有内容的实习经历,将大大增加你收到offer的成功率。

Top大学“偏爱”科研

比起空口说自己多么热爱这个专业,科研才能真正向招生官证明自己对这个专业有独到的见解并为之付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而这正是和其他申请者拉开差距、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麻省理工学院

MIT的官网上写道,在课外活动做过重要研究的高中生,可以提交一份研究项目的补充报告。如果你做过不止一个研究项目,我们建议把重点放在对你最重要的项目上。

背景提升 | 科研背景为何是留学申请的底气?对国际学校学生有何意义?

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的招生手册上也写着,他们致力于招收能为学校和社区做出贡献的学生。绝大多数普林斯顿的学生,成绩都非常优秀,而且有丰富的课外活动经历。如果学生有任何兴趣特长、特殊技能和活动经历,也请务必在申请材料中告诉招生官。

背景提升 | 科研背景为何是留学申请的底气?对国际学校学生有何意义?

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认为“了解你的课外活动和兴趣爱好,有助于让我们看到你的潜力”。比起参加5到6种兴趣小组,从1到2个课外研究活动里收获的丰富经验,更能体现学生的学术热情。

背景提升 | 科研背景为何是留学申请的底气?对国际学校学生有何意义?

发现了吗?世界Top的大学都在强调学术潜力!想要在未来的院校申请角逐中坐拥一席之地,“科研”绝对是准留学生需要重点关注的赛道!
高质量的科研经历就是给招生官一个无法拒绝你的理由。

正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中国家长素来重视子女的教育,青少年应尽早融入飞速发展的科技大潮中,利用科研经历补充量化背景真正让自己在学术能力上“羽翼渐丰化鸿鹄,腾翔苍穹展宏图”。

科研素养对高中生的意义

虽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专研于科学技术研究,成为某个领域的科学家,但不成为科学家,不代表不需要拥有科研素养。科研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尤其是高中这个衔接高等教育的时期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科研素养之学会深度思考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连用三个“思考”来说明思考的重要性。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其科学思考的深度密切相关。德国著名剧作家歌德曾说过“谁不用脑子去思考,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作家都是经过思考形成自己对知识的重新解读,进而形成新的创作品和知识体系的。

很多高中生在申请国外大学时,在面试环节可能会发现面试官非常注重科研经历。却不知,面试官看重的从不是科研经历,而是科研思维。

换句话说,在申请中拼的不是科研经历,而是底层的深入思考、钻研和运用。也就是说,拼的是对问题的一种思考过程和认识深度。

在科研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修改、反思和改进想法,他们学着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学着用构建科学模型来解释世界是如何运作的。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摆在第一位的最佳学习方式并不是背书和尝试,而是投入到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中,以及留出时间来进行深度思考。

科研素养之奠定领导力

十年前,科研界所流行的文化是“成败沉浮全凭自己”。但如今,欧美的学术机构也开始投入资源,培养青年科研人员获得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技能,其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领导能力的培养。

因为完成一项科研项目往往不能仅凭一己之力,或许很多人在谈到科研这个话题时,首先想到的都是一个人的学术能力是否能够胜任某个项目或课题,但往往被忽略的还有科研学者的领导力。

对于青少年学子而言,能够在科研中培养出来的领导力也能帮助他们计划、组织学习和生活中的各项事务。

科研素养之激发创造力

在学术研究中培养的科研素养恰恰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一篇关于科研方法的论文中,作者指出:“科学研究没有确定的规则和标准,也没有准确的预期结果。

基础研究的意义在于发现未知,解决那些尚不存在答案的问题。研究有时不会按照计划进行,甚至会发现意料之外的问题。在当代研究中,科研问题往往极为复杂,需要越来越多的跨学科合作。”

作者把材料科学作为跨学科创新性研究的例子。材料科学的研究中会涉及化学、生物学、物理、数学以及许多工程类领域,研究团队需要创造性地使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或研究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种复杂的问题要求科研人员可以创造性地结合不同学科领域。

科研能为学术生涯带来哪些加分?

培养学术兴趣

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对孩子们来说,学到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兴趣的培养,才是决定其终身事业的关键。”而在中国传统教育下,对青少年兴趣的培养往往是薄弱的一环。

科研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帮助青少年发现和培养兴趣。已经进入大学甚至研究生的学生,常常有过这样的体验,学习内容和模式与高中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学教育重在一般性科学文化知识的灌输以及基本素质的培养,而高等教育则逐渐引导学生关注某个特定的学术领域,直到找准自己热爱的方向,成为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

由此可见,对学术兴趣的挖掘和培养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或许对很多人而言,学术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不断实践、探索和自我尝试中建立的。因此,科研过程本质上,是帮助学生找到学术热爱,进而定位未来研究方向。

锻炼多方能力

标化考试往往更具规律可循,死记硬背和掌握应试技巧可能助力考试高分。然而科研却是一个探索自我和磨练自我的过程,学生收获的将远不止于知识本身。

换言之,科研重在过程,重在对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进入名校所需要的“背景提升”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具体来说,青少年可以锻炼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

创新能力

创新是科技和时代发展的驱动力,任何一项有价值的发明或研究都离不开创新的支持。在科研项目的具体实践中,青少年不是机械地吸收知识,更不是照搬复制前人研究,而是在导师指导下大胆尝试,在批判性阅读中得到启发,反复思索并设计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表达能力

在科学研究中,良好的表达能力是研究成果转化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大学还是研究生阶段,学生都需要具备能向内行及外行讲述研究成果的能力,没有表达能力必定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者。

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即便不成为科学家,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仍然是学习和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科研并不仅是一系列课程,而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指导,帮助青少年独立完成一个研究项目。搜集信息、阅读文献、分析数据都将贯穿于项目始终。而在大数据时代,谁掌握数据就意味着谁的信息广,竞争力可能就更强。

这已成为考量研究者的基本标准之一。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的养成,也将有助于青少年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如何参加ISSDC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

下一篇

美国布林茅尔学院Bryn Mawr College怎么样?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