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申请竞争程度越发白热化。当标化成绩已经难以拉开差距时,如何向梦校展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变得愈加重要。
申请者们不仅要在学术角度保证自己课题的创新性,更要结合自己未来的长期规划,使课题可以服务于自己的申请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但是面对复杂繁多的赛事活动,准留学家庭又要如何选择赛道?如何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确定适合自己的课题呢?
前段时间,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科研赛事全攻略讲座,剖析了国内/美高/加高/海高学生分别适合参加的国际科研赛事,下面就一起来回顾吧!
01、国内外科研赛事详解
1、什么是科研赛事?
在申请过程中,学术能力是招生官们最看重的能力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少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专业GPA和标化成绩的重要性。
但是学术能力不是仅仅通过GPA来展示的,校内外课程选择的复杂度、学生在知识型和科研型赛事中的表现等等也是学术能力的重要体现。
老师
在选择项目时要选择可长期研究、有学术价值、并且可以在一个主题上进行发散的项目。结合自己的申请目标打出“组合拳”。而能够体现学生学术潜力和学术热情的研究型项目更是美本考察学生的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知识性赛事和研究型赛事的立意和侧重点不尽相同,评价标准也会略有不同。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选择呢?
知识型赛事(比如奥赛)有着明确的考试题目、考试大纲,考察学生在知识层的把控;科研赛事的核心是“科学研究”,与知识型赛事不同,科研赛事强调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加深理解,重视在现实场景中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2、科研赛事的学术标准
具有学术价值
· 有一定的创新,而不是仅仅重现已有的工作。
· 有一定的科研价值或社会价值。
符合学术思维
· 合理性:给予理论支持而非随机尝试。
· 严谨性:深入思考研究有什么缺陷或限制。
达到学术标准
· 包括文献综述、方法、结论等要素。
· 通过发表或者参赛以获得专业评价。
3、国内外科研赛事总览
国内外11项赛事总览,建议收藏
国际赛事通常会有国内的预选赛,以此选拔学生。比如作为全球知名的高含金量科研赛事,ISEF的参赛路径复杂,每个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预选赛。
学生需要通过层层选拔,才有机会登上ISEF全球总决赛的舞台,与来自全世界的优秀中学生一决高下。
一位在国内读书的中国籍学生想要参加ISEF,那他们有三条路径可以选择,英才、明小和科创大赛。从中取得亮眼表现的学生有机会获得前往ISEF全球总决赛的入场券;
一位在国内读书的外籍人士子女想参加ISEF,那他们可以参加川赛;
一位在美高读书的学生想参加ISEF,要先参加自己所在州的附属赛;
一位在加拿大读书的加籍学生,想进入ISEF可以参加Team Canada;
一位在新加坡读书的学生,想参加ISEF,要先参加自己新加坡的附属赛SSEF。
02、科研项目选题思路
老师
一个成功的科研项目离不开符合学生个性特点和学术兴趣的选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学生的“小兴趣”转化为“大科研”呢?有方为大家整理了三个选题思路,供大家参考:
1、从个人生活、学习以及生活背景出发
代表课题:老年人心血管重构新尝试
获奖情况:2022 ISEF麻省二等奖
这个思路适合绝大部分学生。其优势在于课题与生活十分贴近,课题难度是高中生可以驾驭,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和地域特色。而能够从生活中细致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ISEF十分看中的。
2、从交叉学科出发
代表课题:干细胞技术在衰老干预层面的应用
获奖情况:2022 ISEF麻省二等奖
这个思路适合对跨学科研究感兴趣的学生。
我比较推荐用计算机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一是因为现在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它几乎可以跟任何学科相结合;二是提高研究效率,比如本来要进实验室开展的生物实验,可以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线上模拟;三是增加数据量,这些数据会让你给评委留下深刻的印象,体现研究的学术性和严谨性。
3、从科学前沿出发
代表课题1:围长为4的Ricci-平坦图
获奖情况:2019 微分几何 丘奖数学金奖
代表课题2:太阳可视形状变化的试验测量和原因探究——考虑大气折射和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效应
获奖情况:2019 狭义相对论 丘奖物理金奖
这个思路不太具有普适性,仅适合有深厚知识储备、自学能力优秀的学生。
这类课题的共同点是,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大量的前置概念,难度甚至可能达到研究生级别,而且学生需要对这个领域具有极其强烈的兴趣和研究热情,这样才能坚持研究下去。
如果学生没有很强的自驱力和学习能力,贸然尝试这类选题,就可能面临做不出来、研究陷入僵局的困境,这可能成为引发学术诚信问题的诱因。
老师
在活动规划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有自我探索的过程,让他们通过学术项目认识自己,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时间规划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孩子在未来的大学生涯中进一步探索自己的学术兴趣,也有利于孩子在踏入社会之后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