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刚毕业的应届生,还是工作多年的打工人,读二硕的现象似乎越来越普遍...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数据显示,到了2024年,国际学生读二硕的人数比五年前多了47%,越来越多人用这种跨学科学习,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
二硕是指第二个硕士学位,一般会选择与自己第一个硕士方向不同的学科。如今就业市场对跨学科背景有所偏好,加之许多热门岗位的饱和,同学们开始不断寻求自我突破与转型。
今天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读二硕?申请二硕有哪些常见误区?以及你是否适合读二硕?
为什么要读二硕?
学校和专业的重新选择
大多选择读二硕的学生都有个朴素的愿望,就是进入一个更好排名的学校。
一硕可能因为本科成绩问题被好大学的门槛给限制住了。只能被迫去一个专业还可以,但学校排名一般的学校。
读下来虽然感觉还不错,但回国发现学校排名还是不够看。二硕大部分时候能解决这个问题,能申到的学校上限更强一点。
除此之外,留学生在美最好就业的专业还是数据分析以及硬核工程类专业较多。所以面对这样的现实处境,有不少学生会选择读一个相关专业弥补自己第一个硕士专业的劣势。
像部分读社科类专业的同学,后来发现就业比较困难,也可能会萌生二硕转读STEM专业的想法。
延长时间 增加机会
很多项目只有一年或一年半,时间确实比较紧张。很多学生还没呆够,签证时间就要到了。
外界形势也是不少学生读二硕的一大原因。尤其在经济不稳定阶段,工作难找,在外身份难维系,二硕也自然成为了缓解压力,为自己争取更多时间的一条道路。
所以对于一些想要继续学习沉淀、增加找工时间的同学,就想要读一个二硕延长自己的留学时间,加强下自己的专业技能储备。
破除壁垒 薪资升级
基础学科面临的现实困境在于想要突破研发岗的薪资瓶颈,往往需要攻读5-7年的博士学位。但是读博不但耗时长,有博士论文的压力,还有四五年后市场走向的不确定性和饱和程度。
但据Nature调查,46%的理工科博士在毕业三年后仍未获得终身教职,学术道路的投入产出比充满变数。
于是会有同学重新布局,将自身基础学科背景和应用学科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独特优势,为自己职业瓶颈破局。
相比再读一个博,二硕的经济和时间成本较低,而且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将自己打造成跨专业人才,也是为自己谋求高薪岗位的好机会。
为读博做准备
除了以上的情况,还有很多同学读二硕是为了读博做准备的。在一硕期间,刚刚适应生活,适应学习强度和学习方法,可能就已经到第二个学期,课程量大,学习强度大,很多东西都没时间准备。
尤其是准备申博的同学,一年硕直接申的话,时间会非常紧张,像研究计划、论文数量都来不及准备。申博的同学非常需要一年时间来缓冲,而这个缓冲时间,还可以把自己一硕的成绩弄高点,从而更好衔接到博士的学校。
申请二硕有哪些常见误区?
误区一:本科GPA不重要
经常有人认为,申请二硕主要看最高学历的GPA,本科GPA相对来说没那么重要。但事实上,本科GPA仍然是申请二硕时相当重要的录取因素。
作为申请的硬门槛,相比1-2年的一硕成绩,3-4年的本科成绩在招生办眼里份量可能更重。排名越高、专业越热门的院校项目,对于成绩要求也会更加苛刻。如果本科成绩太拉胯,即使一硕GPA再高,可能也难以弥补。
来源:MIT官网
二硕申请需要本科的完整成绩单及认证,如果之前未开过完整成绩单,或未对完整成绩单进行过认证,需要再联系原本科学校出具完整成绩单并完成认证。
误区二:专业背景要求宽松
对于申请二硕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自己相关经历更丰富,申请也会变容易的误区。
研究生项目的招生重点关注匹配度。如果你不符合目标专业要求,再多不相关的课程与经历也会被认为无效申请材料。
很多硕士项目,尤其是热申专业,例如CS/DS/BA等,一般都会有前置课的严格要求,甚至严卡本科专业背景。即使你后来有相关工作经历,但课程不匹配或本科专业不对口,可能也很难被录取。
来源:康奈尔大学官网
误区三:标化/语言成绩不再重要
标化成绩和语言成绩依然是申请二硕的重要材料。GRE/GMAT这两项考试成绩的有效期为五年,如果成绩已经过期,建议根据目标院校要求及时考虑是否重考。
随着疫情结束,越来越多的院校宣布标化成绩必须提交的要求,甚至已经有了禁止家考的趋势...着眼当下趋势,同学们最好提前做好准备。
你是否适合读二硕?
对于“是否读二硕”这个问题,基于不同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答案不一。
二硕有利有弊,有牺牲有获得。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希望过哪种人生?
攻读二硕貌似让时间暂停,停滞不前,但实际却是以“停”为进。或许能让你迈入博士科研之路,或许能帮你获得理想工作offer,或者探索新生活,但大家需要结合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做决定。
但确定的是,一旦决定读二硕,就要尽早开始准备,做好时间上的把握与规划。尤其是那些考虑换国换地申请二硕的同学,更要提前做足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