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王某某因一篇“英翻中”论文被解聘。这篇发表于《世界哲学》的论文,除了第一句话,几乎全篇翻译自东欧学者的一篇英文论文,连参考文献都未标注原作者。
同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吴某的团队也被曝抄袭英文论文,将“习惯国际法”的研究成果直接“搬运”为中文,引发轩然大波。
这并非孤例。就在这两天,又有新的同类事件曝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某发表的论文被指“翻译式”抄袭某英文论文。
翻译式抄袭
事实上,翻译式抄袭并非是近年来学术界才出现的一种新型抄袭方式。这一问题其实一直存在,只是因为最近随着一些相关事件的曝光,才逐渐像是成为了学术不端的“重灾区”。
所谓翻译式抄袭,指的就是借助语言或数据库的隔阂,将国外已经发表的论文通过翻译的方式,转为中文后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甚至有些人利用台湾地区的学术论文,因为两岸数据库未完全互通,直接转发到国内期刊中,实现翻译式抄袭的行为。
此类抄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能够绕过重复率审查,使得它在短期刊、某些期刊的审查机制下,难以被发现。
尤其是翻译一些小语种的文章,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发布到中文C刊上更容易逃避审查。
因为国内的学者,既很少有人精通这些小语种,又很难同时具备该专业领域的深度知识,此外,他们往往也无法访问这些语言的学术数据库。因此,这些翻译式抄袭往往长时间无法被发现,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的隐蔽性。
翻译式抄袭背后的主因
这其中,虽然一些翻译式抄袭确实是作者自己为之,但实际上,更多的翻译式抄袭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作者寻求第三方代写所造成的。
许多学者对于“翻译式抄袭”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并不多,事实上,这一行为的背后常常是代写者与作者之间的灰色交易。
代写者精于操作这一手段,他们深知通过翻译现有的国外论文,能够巧妙地绕过重复率审查,并以最低成本“生产”出一篇看似原创的论文。
于是,当这些代写者接到相关订单时,他们并不需要进行复杂的原创研究工作,而是简单地从国外找到一篇相关领域的已发表文章,利用翻译工具或者人工翻译成中文,再交给国内的作者。
这种操作既能满足期刊审查的形式要求,又能帮助作者在短时间内获得发表成果,成本却非常非常低廉。
事实上,许多所谓的“定制代写服务”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当某些作者需要某一特定领域的论文时,代写者只需要从国外找到一篇符合要求的论文进行翻译,而后交给作者,确保这些文章能够被发表在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
写论文哪有那么容易
当下,很多学术研究者面临着巨大的科研压力,尤其是在国内期刊要求越来越严格、发表难度日益增大的背景下,某些人开始寻求捷径,其中代写成为了他们的选择。
然而,代写哪有那么容易。就像给教别人赚钱一样,真有本事,他给自己刷成果不行吗?给别人代写本身是一种暗黑交易,代写者只是为了赚钱,基本上不会为文章的真实和实际价值负责的。
比如有些“翻译”出来文章,在涉及到数据采集、实验设计和分析等方面,代写者可能会将国外的相关数据“本土化”,甚至将国外的调查数据替换为中国的地名、人物等信息,用以逃避期刊审查。
翻译式抄袭的隐蔽性和低成本特性让不少研究者误入歧途,但一旦这种行为被发现,所带来的后果必将是撤稿,并将结束当事人的学术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