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害羞的科研人”访谈主题是“青椒的困境”,我们请到了哈工大化工与化学学院的教授甘阳老师。如果你是我们机构公开课老粉,对“王牌讲师”甘阳老师一定不陌生。甘老师在多家国际期刊担任编委,发表过70多篇SCI论文,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化工系主任,长年担任博导。
在访谈中,甘老师解答了“非升即走”,“发水刊”,“基金申请”,“人际关系”等青椒所面临的多个棘手问题,并一再强调建立持久良好的口碑对青椒的发展至关重要,相信不论是在读博士还是高校青年教师,都会从甘老师的分享中获益。
以下为采访部分节选
以下为访谈部分精选👇
宝泥:高校现在对教师的学术要求愈发严格,这到底是促进了科研还是让科研成为了一个负担,反而扼杀了科研人的创造力,您怎么看?
甘阳教授:“有严格要求就一定会扼杀科研质量”的说法,我不完全认同,很多时候可能要辩证的来看。
当然,做科研压力确实是有的,一个是可能比以前量化,第二个就是来自非升即走。但我觉得,不管是年轻老师还是资深老师,大部分人做研究都是保持着一个比较认真的态度,并不是压力更大,创造力就被扼杀了。
大家也都知道,有时候有压力有竞争,也是促进自己提升的一个动力,我觉得对于教师来说,你得坚持自己原来做科研的一个理想和底线,这个要坚持住。创造力不是因为压力的存在就消失或者降低了,它不像免疫力,可能压力大了,会下降。
创造力它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每个人应对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不是压力变大,科研就会成为一个负担,或者是扼杀了科研人的创造力,这对每个人影响是不一样的。
宝泥:35岁前申请不到青基学术生涯会很艰难,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甘阳教授:确实存在这样的一个现象,虽然项目有很多,但国自然是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在高校里,不管是年轻人还是年龄大一点的老师,都有机会申请,这也是为什么各个部门,用来评估晋升或者其他奖励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果从科研管理或者基础研究这样一种指标的角度来评价,是可以理解的,但把这个当成唯一的或者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来评价教师,可能有点片面了。对科研或者是教师的评价,其实理想的来说,应该是一个主观的评价。他没有拿到这个项目,有可能是他写的不好,或者是某些方面不好。
大家都知道,这个写基金要花很长时间,你的想法是一回事,把它写好,让评审人去认可,那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没有拿到基金,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你的科研能力,这是一方面。
第二方面,如果没有拿到的话,那面对考核和晋升的时候,压力确实会很大,尤其是你周围的同行拿到了,在评审考核的时候是比你有优势的,但如果大家都拿不到,就只能想想其他的渠道,其他的项目,或者进行一个合作研究。
第一,去尽力,第二,认识好自己能力的极限,不能因为它,你的生活、工作都受到影响。
宝泥:从博士到青椒这个身份的转化,是很容易水土不服的,为了适应这一转变,有哪些方法呢?
甘阳教授:这确实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在读博阶段,大家面对的主要是个人的论文研究和导师,面对的人和任务比较单一,但一旦到了工作岗位,面对的是科研,教学,社会,还有更多的和你导师及其团队、系里、甚至学校的人际关系处理,所以我建议大家要及时转变思路。一要具备独立意识。
博士阶段,做好一件事,可能更多时候是问导师的意见,但入职后,如果事事都去问别人,没有自己的想法,那在面对多任务处理的时候,就会很被动。第二就是建议大家做事的时候,要有主动思维。
不要等到事情发生或者很急迫了,再去做。你要大概预见到,我在什么时候需要去计划、先把事情安排起来,这样后面就不会很被动。很多时候面对的压力其实正是因为和你的预期不符,原来预期的只有50%,但来了80%的压力,就觉得受不了了。
第三,读博阶段,你只需要面对一个任务,发表好论文就行了,但作为青椒,你会发现教学或者其它任务也占用了你很多时间,要想把各个方面都做好,在博士期间就可以有意识的训练自己,比如,在讲PPT时,在写东西时,提前考虑是不是照顾到了读者或者是其他人的感受,想要教学好,就必须要从学生角度去考虑。
另外呢,我建议大家从学生到工作的这个转变过程中,要树立自己能力的自信。
读博阶段,和组里的同学对比,你可能有一个参照,但一旦进入到工作岗位,和你竞争的有年龄差不多的,有同时入门工作的,甚至还有已经工作好几年的,如果你没有自己的一个追求或者理想,那么很容易就会发现,我的理想和现实有很大的一个差距。老师这个角色和其他岗位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转变思维,入职后,就不会那么不适应。
宝泥:有青年教师发现入职后,就没有时间写论文了,您觉得他们有没有必要每天,不管多忙都留下时间来做这个写作训练呢?
甘阳教授:这是一个好问题,而且是一个平衡的问题。就先说拿项目,我认为这个项目并不是你拿的越多越好,最好是拿能与你能力匹配的项目。因为你拿到项目,肯定是要花时间完成的,同时还需考虑到学生、设备等。如果你是一个青椒,拿一个500万的项目,能完成吗,也不可能在几年内把它完成。
论文呢,我觉得质比量更重要。现在的考核,尤其涉及到晋升,要有外部专家来评审,而且都是以代表作来评审,一般是三篇或者四篇。如果你发表的都是质量很一般的文章,你会发现,最后连一篇代表作都找不出来。
所以,与其去写五六篇水论文,还不如花心思去打磨一两篇比较好的文章。当然,不是光写出来就行,你做的研究本身也比较重要,你认为在瞄准考核要求的情况下,项目合适就可以,那是不是基金就不申请了,肯定不是的,论文和项目应该做一个综合平衡的考虑。
宝泥:对于这些青年教师刚刚入职后,怎么能比较快速地融入进去?
甘阳教授:从我的角度,我觉得还是先在系里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学院新人见面会,或者日常的和老师的一些会议,在这些场合多多露面,也可以适当的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增加露脸机会。如果专门去请吃饭的话,在高校里并不常见,因为在年终院系吃饭时,可以适当和各位老师多交流,多了解。
一般在高校里面,大家还是认可你的专业能力,像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比如遇到试讲环节,下面有多位老师坐在那儿,你表现好了,大家自然就会记得,某某老师这方面挺厉害的,他们会传播,所以在高校里面,口碑是很重要的。
相反,如果你请大家吃饭,聚餐,事后却暴露出能力不行,反而容易引发负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