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美本申请季已正式落幕,相信大家很好奇,该申请季的录取情况如何?
1、美国大学网申系统Common App最新公布了截至3月1日的2024-2025申请季数据。
据统计,2024-25申请季,美国大学的申请人数、申请总量、人均申请大学数量均迎来上涨!
截至2025年3月1日,总申请人数为1,390,256人,对比去年增长4%。国际生共152,112人提交申请,较去年下降1%。但具体到中国学生方面,今年共有大约1.84万人通过Common App提交申请,是申请人数连续3下跌后的首次回升,较去年上涨6%。
细分到各申请轮次,883,078人提交早申,较去年上涨7%。其中13,115名中国学生提交早申请,占总申请人数约71.53%。375,595人只提交了常规申请,较去年下降1%。
不难看出,早申正成为越来越多申请者的优先选择。究其原因,是早申拥有更高的录取概率。
2、我们以今年最新的录取数据为参考,带大家来简单感受一番:
基于对17所已公布数据的美国顶尖大学分析发现,近83%的院校(14所)呈现出显著的早申红利,仅3所早申录取率低于常规轮次。头部院校的早申优势尤为突出:
► 耶鲁大学SCEA录取率10.8%(总录取率4.5%)
► 杜克大学ED录取率12.81%(总录取率4.75%)
► 西北大学ED录取率19.25%(总录取率6.88%)
► 布朗大学ED录取率18.01%(总录取率5.63%)
► 范德堡大学ED录取率13.21%(总录取率4.55%)
即便在早申竞争相对温和的院校中,早申仍具战略价值:MIT、圣母大学通过早申锁定50%新生席位,佐治亚理工学院超过半数,弗吉尼亚大学更通过EA+ED完成81%的招生配额。
值得关注的是,私立名校的早申优势对中国申请者尤为显著。
根据网络不完全统计,康奈尔、芝大、莱斯等早申录取中国学生的人数,相比RD阶段录取人数的占比均有大幅提高。竞争加剧,导致如果早申阶段不能顺利下车的话,RD阶段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3
然而,随着早申变得越来越热门,美本整体竞争也会随之加剧,想要进入Top30大学,其难度只会水涨船高。
同样以最新Top50大学的录取数据为主:
今年美国本科申请呈现显著的两极分化态势:传统常春藤盟校之外,Top30名校的录取门槛正经历结构性抬升。根据最新申请数据显示,全美前30大学已形成三大竞争壁垒:
学术能力门槛重建
随着耶鲁、达特茅斯等院校重启标化考试要求,学术能力评估重新成为核心指标。在SAT平均分突破1550的人均高分时代,标化成绩正从门槛指标演变为人均标配。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例,2023届录取学生中SAT数学前25%分数段已达790分(满分800)。
跨学科能力突围战
面对持续严重的"申请者同质化"现象(超过68%申请人同时具备高GPA+科研+竞赛背景),顶尖院校新的评估维度:
►斯坦福大学新增"跨学科项目实践"评估模块
►芝加哥大学在补充文书中增设"知识迁移能力"命题
►杜克大学工程院系要求提交"学科交叉研究计划书"
差异化竞争白热化
随着藤校越来越卷,更多人把目标投向了其它教育质量不输藤校的顶尖大学。
导致这些高校的竞争加剧,录取率持续走低,包括杜克、西北、范德堡、圣母大学等,录取率均出现极为明显的下降。
据此不难预测,这种竞争态势将呈现"梯度传导效应":未来的美本申请,30-50区间的申请难度也会随着抬升。
因此想要突围,建议各位准留学生的申请策略从以下三个维度突破:
1-学术纵深:构建"主修+辅修"的复合知识体系;
2-实践创新:打造可量化的跨学科项目成果;
3-个人叙事:塑造具有学术连贯性的成长轨迹。
这种战略布局将成后疫情时代顶尖名校申请的破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