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The Tab 搞了个大新闻,说英国有四座罗素集团大学所在的城市,抑郁焦虑患者数量居高不下,学生群体首当其冲,甚至直接可以申请心理健康相关的政府补助(PIP)。
如果你也在这些城市念书,情绪天天坐过山车,那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大家一起在心里喊:Why am I like this???
这四大“快乐黑洞”是谁?
诺丁汉(Nottingham)
利物浦(Liverpool)
布里斯托(Bristol)
利兹(Leeds)
根据 The Tab 列出的数据,这几个地方申请心理健康支持的人比例,已经可以直接让全英其他城市说句“内卷看不懂了”。
根据英国政府的福利系统数据,在2024年提交PIP(Personal Independence Payment)申请的居民中,因“混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提交的占比是:
诺丁汉:17.2%
利物浦:16.3%
布里斯托尔:16.3%
利兹:16.0%
注意,这可不是说这些城市只有这些人焦虑抑郁,而是这部分人已经emo到要申请政府支持那种程度。
如果换成“身边/熟人统计学”的表达方式,那大概就是:你随便走进一节 lecture 的教室找个座位,左右两边各坐一个人——嗯,统计意义上,三人中就有一个正经历着中度到重度的心理压力。
留学生 emo,是社会的锅吗?是学术的锅吗?还是室友每天凌晨煮螺蛳粉“香味”的锅?
1. 成绩焦虑:论文和考试像是永无止境的 BOSS 战
学术压力永远是头号嫌疑人。尤其是罗素集团的大学,名字听起来高端,学术上确实也硬核,批改作业那叫一个“刀刀见骨”。想当年你在国内可能是年级前十,一路自带光环;一出国发现隔壁同学会用五种理论模型分析 BTS 的歌词、还能用拉康谈自拍,这自信直接塌房。
每到期末,图书馆24小时开放,但不管几点进去,总有人在角落里和论文执手相看泪眼;不用怀疑 TA 大概率已经在图书馆安家落户了。
2. 生活成本压力:一边泡面一边查房租
你以为自己只是来念个书,结果发现自己成了兼职房产分析师。尤其在布里斯托和利兹这样的地方,房租贵得堪比伦敦东区的狗窝。加通胀加持下的物价,吃一顿 KFC 都得货比三家、用券加折扣、最后还要再问一句“student discount 有没有”。
不止一次,你深夜对着银行APP和储蓄卡余额沉默,心里默念一句:“原来留学真的能改变阶级,留学前我是小康家庭,留学后我是homeless。”
3. 疫情后遗症:社交技能404
别以为新冠过去了,一切就重启如常。很多学生报告说,疫情期间的隔离让他们的社交技能大幅退化,社恐水平全靠意志力压着,社交场合脑内OS是:“我要说话了吗?好像不是时候……刚刚那句话是不是不合适?完了TA是不是讨厌我?”
社交焦虑+学术压力+生活不确定性=一个人默默躺床上盯着天花板三小时。
4. 求职压力:毕业后的人生路像一团迷雾
很多人来英国留学的目标之一是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最好还能顺带解决签证问题。但现实呢?就业市场内卷升级、签证政策捉摸不定、工资不升反降。
于是你在凌晨两点,一边刷 LinkedIn 一边怀疑人生,心想我现在刷这些职位,是不是在浪费生命?还是应该去摆摊卖奶茶?(顺便祝各位找工顺利,真的)
英国的儿童事务专员报告指出,仅在2024年就有超过270,000名青少年在被转介至 NHS 心理健康服务一年后,仍未能获得实际支持。而另有37万余案例在真正接受治疗前被“关闭”——翻译一下就是:“等太久了,我们就不等了。”
也就是说,这届大学生很多人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没接受到足够的心理健康干预,等进了大学,生活一复杂、压力一上头,问题立马爆发。
说了这么多,难道留子们只能“接受emo”成为留学生活的标配?当然不是!以下是一些正经但不沉闷的建议:
# 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走一遭:哪怕只是聊聊天,确认一下你没疯。
# 给自己一点“学术放空期”:哪怕一周一天,把论文和 reading list 丢到窗外,去散步、去跳舞、去发呆。
# 睡觉比你以为的更重要:别再熬夜做 assignment 了,第二天的你会感谢你。
# 别把痛苦私藏:多和朋友聊聊情绪,就像给心情做个“除湿处理”。
# 学会说No:不想社交就不社交,不想参加某个 group meeting 就勇敢请假。
如果你发现自己开始经常情绪低落、焦虑、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出现生理反应(比如胃疼、失眠、头痛),那请认真对待这些信号。它们不是“矫情”,不是“没事找事”,而是你大脑和身体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
你不需要等到“我彻底撑不下去了”才去寻求帮助。在异国他乡的留学之路上,emo 不是你的耻辱,而是你在高压环境中尽力生活的证明。
祝我们都能在风雨兼程的留学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