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留学圈很多人讨论的不是留学申请、院校排名、课程难度这类以前热度非常高的话题,而是讨论到底要不要去留学的问题。今年有一个现象非常明显,越来越多的人申请留学了,也拿到offer了,突然就不想去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不少人担心就算出国了也找不到好工作。这个原因占比挺多的,“学历贬值”的焦虑不只是国内有,留学圈同样存在。前段时间有个话题挺火的,校招之后再也不敢轻视身边任何一个服务员。
在传统认知中,对“服务员”印象是“学习不好”、“早早辍学打工”等等,然而现在一个普通的门店店员,一个咖啡店摇咖啡的咖啡师,他们可能都出身于985/211甚至海外知名院校。“管培生”这个词,让这些不起眼的岗位成为“学霸聚集地”。
而这些管培生也是精挑细选,经过几轮激烈竞争后留下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管培生的历练。所谓的“名校”在就业中带来的优势已经不如想象的大,更何况一些人空有海外名校学历,没有职业相关的思考和规划。
还有就是在纠结留学成本,现在这个大环境留学成本是越来越高的,而且大部分都不是特别宽裕的家庭。就算父母能承担起留学的费用,有些学生自己心里会有产生愧疚。几十万干什么不好,留个学再找不到好工作,留学的想法就动摇了。
当然也有些家庭受到现在大环境影响,原本是有充足的预算支付留学费用,但父母工作发生变动,或者家庭急需用钱,预算就不够了。这样的例子还挺多的,特别是原本考虑英国、澳洲院校的,突然又问马来西亚或者日本,或者干脆不出国的学生。
语言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人拿到了UCL、爱丁堡、KCL的offer,但换无条件的时候发现语言考不出来,雅思成绩只适配伯明翰大学的。最后报了语言班,还要多上几个月的线上课,内心非常痛苦,有的人特别不想上语言班就直接不去了。
语言问题看似有办法能解决,但学生自己不一定这么想。语言学不出来对自己是一种打击,出国在外语言又是刚需,有些人会担心到了国外融不进去,从而产生“孤独感”。这种情绪其实很多留学生都有,只是之前没有被重视。
有些学生本身没有那么强烈的出国想法,甚至本来就不太想去,只是父母为了孩子升学比较着急。一些人家里有条件留学,自己又比较憧憬,还是建议出去体验一下,只要自己肯学,多规划多考虑,对未来肯定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