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区留子圈里又炸开了锅。拜一系列联邦拨款削减政策所赐,各大高校正在集体体验一场“财政跳楼机”。但在这场危机里,有的学校选择站着迎战,比如我们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 San Diego),而有的学校,则选择躺平投降,比如东海岸的名门——哥伦比亚大学。
要说 UCSD 这波操作可谓相当硬气。面对特朗普政府计划对科研间接经费设置15%的封顶限制、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拨款大缩水、以及州政府预算削减等多重“组合拳”,UCSD不仅没有立刻“认怂”,反而提前预案,准备硬扛可能多达5亿美元的资金损失。
而哥大这边,刚被“冻结”4亿美元研究资金,就连夜递交整改计划,低头、认错、画饼、跪求放过。不禁让人想起那句典评:有人霸气硬杠,有人卧倒躺平。
这种操作是非对错暂且不论,毕竟相较于哥大,群众们可能更关注:UCSD 是怎么准备这场“硬仗”的?其他高校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而这些动荡,对2025年秋季准备申请赴美留学的你,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根据 UCSD 校方和加州大学系统官网发布的公开声明,此轮联邦预算削减可能导致 UCSD 一年失去多达1.5亿美元的科研资金,累积影响总计或超5亿美元。
预算预案:削哪里不削教育
UCSD第一时间成立了预算调整委员会,审查学校整体财政流动性,并重新调整支出优先级。他们明确表示将优先保障本科教学、必要的研究支持与学生福利开支,尽可能从行政管理、基础设施维护、以及非核心项目中压缩成本。
这是一种“削肉不削心”的战略选择。具体措施包括:
冻结非必要岗位招聘,优先保障一线教学与实验室人员;
暂缓新建非教学类建筑项目,例如行政楼宇扩建等;
压缩差旅与会议开支,推行虚拟会议优先机制;
临时调整实验室运作模式,通过共享设备与协作实验减少成本。
研究重组:科研不止靠拨款
面对科研经费缩水,UCSD提出要重构研究资金模式。过去高度依赖NIH和NSF等联邦拨款的策略,正在向“多渠道筹资”转型:
加大与企业合作,特别是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和海洋工程等强项领域寻求行业投资;
激励教授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以争取来自欧盟、日本等非美资助机构的科研经费;
推动校友捐赠与慈善基金入局科研投资,尝试用公益资本填补科研缺口。
校长Khosla表示:“危机是创新的温床。我们不会停下研究的脚步,只会换一种更灵活、更全球化的方式去前行。”
说实话,虽然听起来像鸡汤,但在预算被砍掉五亿的情况下还坚持走前沿研究,这种精神也确实值得点个赞。
当然 UCSD 很刚很硬核,但它并不是孤军奋战。
名校集体“捂紧钱包”
这波联邦预算紧缩堪称“全美震荡”,多所名校被迫采取紧缩策略,内容包括:
哈佛大学:冻结行政岗位招聘、减少建筑项目预算;
麻省理工学院:裁撤非核心研究岗、鼓励休学延期;
宾夕法尼亚大学:整合实验资源、暂停低回报研究计划;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宣布将在秋季入学前调整奖学金分配比例。
这些学校的共同点在于:并没有选择“哥大式投降”,但都在迅速“瘦身”自救。
被裁科研机构:海洋天气站也遭殃
不仅是大学,很多科研机构也被波及。
NOAA(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宣布裁员约800人,主要是合同制研究员,很多项目被搁置,包括与 UCSD 合作的海洋气候数据项目;
NASA 部分联合实验计划被迫暂停,如遥感数据共享项目、气候变化建模计划;
圣地亚哥超级计算中心(SDSC)表示将压缩对外服务,集中处理优先级高的数据任务。
这就意味着,美国科研界正在经历一次系统性紧缩,不再“大水漫灌”,而是“精准灌溉”高产项目。长期来看,对基础研究和冷门学科可能是一次灾难性的打击。
短期震荡 vs. 长期洗牌
从目前来看,美国高校体系正在经历一次财政结构的全面重组。像UCSD这样愿意调整模式、保持独立性与科研优先权的大学,将在未来的“科研资源争夺战”中脱颖而出。
但短期内,这场变动将给国际学生,特别是依赖奖学金和科研岗的中国留学生带来巨大挑战:
竞争加剧,奖学金缩减意味着你得“更卷”才能拿到offer;
研究岗位变少,博士申请难度陡增,尤其是理工科方向;
本科录取虽受影响较小,但部分专业的招生名额已被压缩。
留学申请策略三连击
想要在2025Fall成功赴美留学?以下建议你收好:
“B计划”不能少:别把所有申请鸡蛋都放在藤校或加州系,留出一部分申请名额给中部和东南部性价比高、资源尚充足的大学。
“多源财务证明”要准备:在奖学金不稳的情况下,财力证明是签证的关键支撑,建议提前准备多个渠道证明资金能力,包括父母存款、定存证明、奖学金申请记录等。
“避坑”专业需小心:尽量避开当下受削减影响最重的科研方向(如基础生命科学、理论物理等),转向AI、数据科学、工程应用类项目,哪怕作为过渡阶段专业也值得考虑。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春季,UCSD顶住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没有选择“跪”着活,也没有“摆烂”自弃,而是用一套系统化的策略,努力在风暴中站稳脚跟。
作为留学生最关注的理工类名校之一,UCSD这次的应对表现,不仅给本校师生打了一针强心剂,也为远在太平洋彼岸的准申请者,提供了一份珍贵的信心样本。
毕竟,在风暴中还能撑起帆来,那才叫“硬核”。
加州大学导师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