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过程中有哪些无意识的小习惯其实却在大大提升科研效率?

这个我太有经验啦,在读研的日常中,有太多的小习惯可以提升科研效率啦,今天就来给大家罗列下一些特别好用的科研小习惯,助你大大提升科研效率。

1、碎片化时间的充分利用

2、学会日常总结+二次表达

3、养成随手记录灵感的习惯

4、学会使用工具提效

5、多保存、多备份

6、话多

7、爱刷公众号

8、准备一个专门的实验记录本

9、认真记录实验过程

10、读完的文献做好归档记录

下面跟大家详细说一说~

一、碎片化时间的充分利用

很多科研人都会在睡前、早起或者等车的时候随手翻一两篇文献,即使不认真精读,只抓住核心结果和结论,这样的“量变”积累,远比刻意安排阅读时间“集中轰炸”更高效。日复一日,你对领域动态会有天然的敏感性。

二、学会日常总结+二次表达

每次看完文献后,如果随手用一句两句话总结观点,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甚至手绘出论文的实验流程图和逻辑线,这些简短的动作会加深记忆,并让你更快提炼出后续的研究思路。

三、养成随手记录灵感的习惯

实验过程中或者一天工作间隙,偶尔会冒出“也许可以这么做”“还可以补充这个实验”之类的想法。哪怕当时觉得不成熟,习惯随手写在桌边的便签、白板上,甚至发条语音给自己,都可能为后来节省大量再思考的时间。大脑无法长久记住一时的灵光乍现,但纸和笔可以。

四、学会使用工具提效

一定要学会使用工具提效,使用像Zotero、EndNote或Mendeley等文献管理软件来组织文献,可以避免手动管理和丢失参考文献。很多人常常在阅读文献时只记住了大致的内容,结果需要再次搜索,浪费了大量时间。文献管理工具不仅帮助整理,还可以自动生成引用和参考文献列表,节省格式化的时间。

五、多保存、多备份

这习惯倒不是说很明显的提升效率,而是防止科研数据的突然丢失。

首先是多保存,画图软件或者office等写论文的软件,有可能突然崩溃卡死;有时候电脑死机、断电也是不可避免的。

然后是多备份,这主要分两方面的备份。一个是已经完成的工作,把包含所有的数据、图片、文件等内容整理好,一般数据量比较多,会有10到100个G;然后我会把里面比较重要的数据保留,保留成比较精简的版本。

比较详细的数据我会找一个不常用的机械硬盘保存,比较精简的数据我会在我常用的移动固态硬盘里面保存。

六、话多

一个话多的人一般很乐意和别人交流,话多且认真搞科研的人,走在去食堂的路上,讨论的都是看了什么文献,做实验遇到了什么问题,别人做了什么什么东西很有意思。这种情况下交流双方相当于做了思想碰撞,实验问题怎么解决、投稿期刊选哪个、审稿人问题可以怎么回答等等问题,你不懂别人可能懂,你的信息获取速度比别人快一大截。

七、爱刷公众号

搞科研的的都知道,大部分人科研人公众号的都被各种科研资讯包围了(背后的原因是导师爱分享)。没事就逛逛公众号,点进去就是别人帮你翻译总结的文献,每天刷一刷,热点亮点全吸收了。不点进去,看标题也大致猜到别人做啥了。这就是平时的文献积累。

八、准备一个专门的实验记录本

看过很多人做实验的时候,都是随手拿张小纸条记了,实验还没做完,纸条要不就是不见了,要不就是堆了一叠,压根不知道当初做的什么东西。别人问他怎么做的,啥也答不上来。

九、认真记录实验过程

很多人记录本上每个实验就写几个字,比如投入量、药品比例,反应时间、温度等等条件啥也不写,三个月后再来复盘的时候,根本复刻不了当初的过程。

验记录写的越全,你的每个数据才更有分析的价值。尤其是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可以把实验的条件优化过程用数据体现出来,但是不记得哪个数据对应什么条件,你敢随便放吗?

十、读完的文献做好归档记录

读完的文献做好归档记录,构建自己的专属文献库:这点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很多硕博生虽然每天看了很多文献,但是需要用的时候,要不就是不记得某个idea出自哪篇文章,要不就是压根不记得自己看过哪些文献。一年半载还好,读了两三年,摄入那么多东西,一二年级看的东西,你还能记得多少?

所以,读完一篇文献以后,要把他的关键东西记下来,尤其是原理图。归档整理以后,你一搜关键词,相关文献就全出来了,一看原理图,这篇文献的内容也全有了,不用再一篇篇打开重新看。

总结

所以说呀,很多无意识的小习惯在外面科研道路上有很大的助力,掌握这些小习惯让你事半功倍!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超适合文科生的STEM专业盘点!就业广竞争少获取新机遇!

下一篇

香港大学再发严正声明!三大考试局发布考前公告!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