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士过程中哪些人会被筛选掉?

各位准博士、在读博士们,今天我们来聊点“扎心”但非常现实的话题——博士项目的淘汰率。坊间传闻,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博士生最终都无法顺利毕业,这绝非危言耸听。研究生院的“滑铁卢”有着其令人不安的规律性。

为了让大家少走弯路,顺利拿到那张毕业证,我特意总结了导致博士生无法毕业的十大常见原因。希望这份“避坑指南”能帮助大家在学术道路上披荆斩棘,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

1. 过度沉迷高分:GPA高 ≠ 优秀博士

申请时你本硕GPA很重要,但在研究生院,你的成绩单真的没那么重要!记住这个“潜规则”:

最佳GPA = 最低毕业要求 + 一点点努力 (ε)

任何高于这个标准的GPA都可能意味着你把宝贵的研究时间浪费在了课堂上。别惊讶,导师看到一个门门功课4.0的学生,可能还会暗自嘀咕:这家伙是不是没搞科研?

美国博士前两年,你的首要任务是找到心仪的导师,确定有趣的研究方向,啃下厚厚的文献,并尝试一些小规模的探索性研究。把太多精力放在课程上,只会让你离这些目标越来越远。

划重点:GPA够用就好,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事!

2. “学霸”附体,过度努力,贪多嚼不烂

有些同学读博的初衷是想“再深造一下”,学习更多的知识。没错,博士学习确实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学习,但它必须是有针对性的,最终目标是完成那篇让你“头秃”的毕业论文。

那些与你的研究方向无关的选修课、旁听课,几乎都是在浪费时间,完全没必要!想象一下,到博士第三年年底,一个合格的博士生需要阅读大约50到150篇论文,才能证明自己研究课题的新颖性。而有些同学,过于沉迷文献的海洋,读了太多相关的资料,反而迟迟无法动手开始自己的研究。

导师们可没耐心等待一个只会“纸上谈兵”,不专注于做出实际贡献的“万年老生”。

血泪教训:之前有个学员读博那会儿也犯了这个毛病,前两年像个好奇宝宝一样选修了各种课程:阿拉伯语、语言学、经济学、物理学、数学,甚至哲学!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也选了一堆和他的研究毫无关系的课程。结果呢?他比别人多花了一年才拿到博士学位!

划重点:学习要聚焦,目标是论文!

3. 追求完美主义,寸步难行

完美主义在学术界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它尤其喜欢缠上那些最聪明的脑袋。但请记住,完美是不存在的,我们只能无限接近它。有些同学为了追求论文的“完美”,反复修改润色,远远超过了边际效益点,结果永远也无法停下来。还有些同学,非要等到论文的框架在脑海中完美无缺才肯动笔,结果永远也无法开始。

给卡壳的你一个建议: 论文写作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先从一个粗略的大纲和一些笔记开始;然后进行第一遍修改,稍微完善一下;接着重复这个过程。当每次修改带来的变化很小时,就说明已经达到了边际效益递减点。这时候,再修改一两遍就足够了。“差不多就好”远胜于遥不可及的“完美”。

划重点: 先完成,再完善!

4. 拖延症晚期,效率是硬伤

那些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往往也是拖延症的重度患者。而那些只想学习不想做研究的“万年老生”也容易拖延。博士项目似乎对各种各样的拖延症患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它也是一个残酷的效率筛选器。如果你也是拖延症患者,赶紧去搜搜提高效率的方法吧!

划重点:行动起来,别让拖延毁了你的博士生涯!

5. “单干”太早或太晚,节奏感很重要

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中,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需要经历一个转变。初期,导师应该更主动地指导,布置具体的课题,并帮助学生撰写早期的论文。到了后期,学生应该比导师更了解自己的研究课题。一旦主导权发生反转,学生就需要主动“单干”,开始选择自己要研究的课题,并积极撰写论文,即使导师没有明确要求。

关键在于把握好“单干”的时机。太早“单干”,在还不具备选择好课题和撰写高质量论文的能力时就放飞自我,最终只会导致论文投稿被拒,导师也跟着失望。另一方面,如果过了某个阶段仍然只等着导师发号施令,会让那些期待看到时间和科研经费有所回报的导师感到焦虑。

导师期望即将毕业的博士生能够像未来的教授一样,对他们领域内的挑战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独立选择和攻克具有一定规模和深度的科研问题。

划重点:适时“断奶”,培养独立科研能力!6. 把读博当成上学或上班,心态决定成败

博士学习既不是简单的上学,也不是朝九晚五的上班。它更像是一种苦行僧式的体验,一种近乎痴迷的爱好。为了通过同行评审,你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日夜思考,周末奋笔疾书。

阅读所有相关的文献需要像朝圣般的虔诚。甚至可以说,博士学习自带“贫困”和“服从”的誓言,最终换来一件神职人员般的长袍和头巾。那些把博士学习当作一份普通工作的人,往往需要7年以上才能完成学业,甚至最终沦为“准博士”(ABD)。

划重点:读博是一场修行,需要全身心投入!7. 忽视委员会意见,后果很严重

有些博士生会忘记,他们的博士学位最终需要委员会成员签字批准。在博士学习的后期,与委员会成员保持联系至关重要。你需要让他们了解你的研究进展,并重视他们的反馈。虽然委员会成员不像导师那样每天都和你在一起,你可能容易忽略他们的建议,但他们很少会忘记自己给出的建议。

我曾经见过一次答辩,一位委员会成员和答辩学生因为实验评估指标的选择而争吵起来。这位委员早在学生的开题报告时就警告过他关于指标的选择,但他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很幸运,只是多花了一个学期才拿到学位。

我还认识另一位研究生,他的论文草稿被委员会认为达不到答辩的要求。他固执地拒绝修改,结果答辩失败了,被告知要放弃整个论文,重新开始。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才拿到博士学位。

划重点:重视委员会的意见,他们是你的“守门人”!

8. 目标过低,缺乏 ambition

有些同学会看着他们系里最弱的那个拿到博士学位的人,然后以此为目标。这种态度几乎可以肯定会让你与教职无缘,甚至可能无法顺利毕业。

那个“最弱”的同学很可能是在研究课题上遭遇了无数挫折,不得不接受一个无奈的备选方案。目标过低让你在面对研究中的不确定性时毫无回旋余地,而研究本身就充满了未知。

划重点:目标要远大,给自己留有探索的空间!

9. 目标过高,好高骛远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博士学位似乎是一项伟大的事业,的确如此。但这并不是你学术生涯的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你的博士论文不必非要治愈癌症或者实现冷核聚变。

博士学位是对人类知识的一个微小但重要的贡献。影响力是你应该在毕生的研究中追求的目标。在博士阶段就做出重大突破就像第一次射击就击中靶心一样困难。

但一旦你掌握了射击的技巧,就可以不断尝试直到成功。而博士学位就是你未来科研生涯的“弹药库”。有些导师可能会给你一份潜在的研究课题清单。如果他们能,选择那个最容易完成但仍然让你感兴趣的课题。

你拿到哪个方向的博士学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拿到一个博士学位。重要的是你接受的训练,而不是具体的课题本身。

划重点:脚踏实地,博士学位只是你学术生涯的起点!

10. 错失真正的里程碑,只关注“纸面要求”

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资格考试、论文开题报告、论文答辩和毕业论文。这些是写在纸上的硬性要求。但实际上,真正的里程碑是三篇围绕一个(可能松散相关的)统一主题的优秀出版物

课程和资格考试更多是为了弥补招生时的失误。一个在参加资格考试时就已经发表过论文的学生,绝对不是招生失误。一旦一个学生有两篇优秀的出版物,如果她能说服她的委员会她可以推断出第三篇,那么她就顺利通过了论文开题报告。一旦一个学生拥有三篇高质量的出版物,她就相当有把握地证明了自己能够持续进行达到同行评审标准的研究。

如果她能将这三篇出版物提炼出一个统一的主题,那么她就完成了毕业论文;如果她将这三篇出版物装订在一起,那么她就拥有了博士论文。当然,三篇出版物还远远不足以让你在学术界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即使是在一所不太好的学校。但是,对于顺利获得博士学位来说,这差不多就足够了。

划重点:真正的成果是高质量的论文发表!

写在最后:读博之路漫长而艰辛,希望这份“避坑指南”能为各位博士生们指点迷津。记住,专注目标、保持积极心态、与导师和委员会保持良好沟通,你一定能顺利毕业,开启属于自己的学术新篇章!加油!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学拉丁语有用吗?解密藤校招生官不愿明说的认知筛选机制

下一篇

真心建议大家都去这家机构学AMC10 超牛出分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