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国会对中国学生在美参与敏感科研的关注进一步升级。
一场政治剧本的荒诞续集
2025年3月,美国众议院“中国委员会”主席约翰·穆莱纳尔致信六所全美顶尖研究型大学,要求校方在4月1日前提交所有中国籍学生的详细信息,尤其聚焦于主修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领域的学生,以及参与联邦政府资助研究项目者。给出的理由竟是“防止美国大学沦为中国的技术培训基地”。
收到该要求的六所大学分别为:
○ 卡内基梅隆大学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普渡大学
Purdue University
○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 伊利诺伊大学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
○ 南加州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这些院校不仅在科研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也吸引了大量中国留学生就读,比如南加大中国留学生人数为5,439人,占学生总数的11.5%;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2024年-2025年更是高达6000多名中国学生注册就读。
根据信件内容,委员会要求学校提供包括以下方面的详尽资料:
● 校内STEM学科就读的中国籍学生人数;
● 学生来美前就读的中国高校;
● 学费来源(例如自费、奖学金或资助);
● 所参与的科研项目类型与领域;
● 毕业后的去向与签证状态;
● 学校是否设有内部机制监督外国学生参与敏感研究。
信中还强调了高等教育对国际学生学费的依赖。由于大多数外国学生需支付全额学费,许多高校在财政结构上愈发倚重这一收入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外籍学生成为美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不可忽视的角色”。
这封被学界称为“学术搜查令”的信函,不仅让中国学生陷入身份危机,更将中美教育合作推向了新的冰点。在这场荒诞剧中,穆莱纳尔声称每年30万中国学生中“25%毕业后立即回国”的数据证明了技术外流风险。
这种逻辑宛如17世纪欧洲猎巫运动的现代翻版——当哈佛研究员发现仅有四分之一中国研究生计划长期留美时,本为呼吁减少学术壁垒的研究报告,却被政客曲解为“叛国证据”。更讽刺的是,被点名的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正依赖6,226名中国学生的学费填补财政缺口,其工程学院30%的研究生来自中国。
“中国行动计划”2.0
这样针对中国学生的政策早已出现过——2018年特朗普政府启动“中国行动计划”,以“打击科技间谍”为名调查2000多名华裔学者,最终仅23起案件涉及中国,且多数与学术无关。
如今穆莱纳尔的信函被《知识分子》杂志称为“中国行动计划2.0”,其审查范围从教授扩展到本科生,连自费学生的购物清单都可能成为“安全隐患”证据。
这种“宁可错杀三千”的作风也不止一次出现了:
△ 2019年:“10043号行政令”直接封杀“国防七校”毕业生签证,5000份申请遭拒。
△ 2023年:AI专业学生签证拒签率飙升至45%,量子计算领域博士入境需接受8小时“二次审查”。
△ 2024年:NSF要求项目申报者披露“与中国机构所有联系”,连学术会议茶歇交谈都需报备。
甚至,就在本月初,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共和党籍众议员赖利·穆尔宣称“中国利用了美国的留学签证计划”,在美国国推动立法,以全面禁止中国公民获得美国留学签证,引发在美华裔人士和部分民主党人的强烈不满。
众议院中国委员会在2024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尽管联邦政府投入巨资扶持本土科研人员,但在多个关键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与先进制造业等,仍有大量项目涉及外籍研究人员。一些原本可能选择留美的学生因种种限制流失回国,导致美国在“技术保留”方面失分。
这些调查,甚至包括这次“中国行动计划2.0”背后,已经不单单是影响到留学家庭的留学计划,更是反映了美中在高科技领域日益加剧的竞争格局。
在各种“恶劣竞争”下,留美前路似乎被雾气笼罩,茫茫一片看不真切。不可置否的是,赴美留学目前还是中国中高产家庭的第一选择。
自2002年至2019年,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一路高歌猛进,从6.3万迅猛增长至37.2万,吸引他们远赴美国的正是其顶尖的教育、自由包容的学术环境、多元繁荣的就业、商业环境。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国际学生群体中占比遥遥领先,独占鳌头。其中,超过一半(约50.4%)主修STEM类学科。
自2019年起,这一持续上扬的态势却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在2023 - 2024学年,印度留学生人数异军突起,首次超越中国学生,一跃成为美国大学的最大生源群体。反观中国学生,总数降至27.7万,相较于前一年再度下滑4%。
据纽约国际教育研究所(IIE)数据显示,2023/24学年,美国共有超过27.7万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就读,占国际学生总数的重要比例。其中,超过一半(约50.4%)主修STEM类学科。尽管印度目前在人数上略超中国,但中国仍是美国高校中高端技术领域留学生的关键来源。
虽然约翰·穆莱纳尔提出了这样“过分”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学术界大多对这类限制政策持反对态度,且美国联邦政府对大学没有行政管理权,结果还需要看看大学们最终的态度。
目前,六所大学尚未公开回应该委员会的要求,但此举已引发学界对“学术自由”与“国家安全”之间平衡的再度讨论,最终结果我们尚不能得知。机构将持续跟进此事,若有后续或结果会马上分享给大家~~
即将申请美国留学的家庭也不妨将目标放在多个教育实力出众的地区,例如英国、中国香港地区等,以分担风险。而已经拿到美国大学Offer同学更需要沉下心来好好准备大考,毕竟,焦虑改变不了国家政策,但是认真准备一定能提升自己,增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