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on App最近发布了截至3月1日的2025 Fall申请趋势的最新数据。更新的报告揭示了申请者人口结构、地理分布和经济援助等变化。
今年的申请有哪些新变化?中国学生申请人数三连降之后是否有新的增长?中国学生最多申请哪些大学?一起来看2025Fall具体的申请情况:
总申请人数再创新高
总申请人数
总申请份数
在这个申请季中,First-year申请者不管是申请人数还是申请总量均再创历史新高。
- 总申请量达8,535,903份(+6%)
- 申请人数1,390,256人(+4%)
- 平均每人申请6.14所学校(+1%)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申请人数已接近140万大关,但增速却略低于申请量增幅(6%),说明人均申请学校数量增加。人均申请6.14所大学显示学生通过“多校申请”对冲录取不确定性,尤其是国际学生和少数族裔群体。
另外,申请人数的增长在全美范围内并不均匀。南部和中西部的各州分别经历了最显著的增长。相比之下,东北部和西部的申请人数增长较慢。
早申人数占比超六成
在申请轮次方面,分别是:
- 883,078人提交早申,同比上涨7%;
- 375,595人只提交了常规申请,同比下降1%
- 131,583人提交了仅滚动录取,增长平缓(1%)且占总人数的9.5%左右
早申人数持续五年增长,在2024-25学年占比甚至高达63.5%(占提交至少一份申请的申请者),这已经说明早申已成主流申请策略,反映学生希望通过提前轮次提高录取概率。
仅常规申请者人数连续两年下降,在总申请人数中占比降至27%。常规申请吸引力降低,可能与“早申录取率更高”的共识相关:早申的录取率最高能有RD的3倍,还有学校为了在早申阶段“抢”学生,甚至增设新的早申请轮次(例如芝加哥大学的ED0轮次)。
仅滚动录取通常是保底校或公立大校(如Penn State、Indiana University)的申请方式。增长平缓,占比也不多。
每2个国际申请者中就有1个来自亚洲
本土学生和国际学生
仅国际学生
2025Fall的申请季中,国际生共有152,112人提交申请,较去年下降1%。这次的下降主要是由于非洲学生下降幅度明显(17%),而亚洲学生的申请仍然是增长趋势,同比去年上涨6%。
并且,亚洲申请者占所有国际申请生人数的绝对主导,83,233人(占国际生总数54.7%),说明每2个国际申请者中就有1个来自亚洲。
再来看中国学生,今年共有大约18,355位中国学生通过Common App提交申请,是申请人数连续3下跌后的首次回升,较去年上涨6%;印度稳居第二,共有16,145人(+3%)申请,增速放缓,且与中国差距缩小至2,210人。
在《2024年度美国门户开放报告》中,数据显示印度反超中国,成为美国大学第一生源国,而从CA的数据来看,论本科申请还是中国学生人数一骑绝尘。
越来越多申请者看重公立大学的性价比
公立大学的申请量从2020-21年的2,715,220份增长到2024-25年的4,145,112份,增长了10%。私立院校的申请量从3,634,240份增长到4,360,680份,仅增长了2%。增速放缓。公立大学的申请增长速度显著高于私立院校。
申请人数增加集中在中等公立大学和小型私立大学,而不是常春藤盟校和其他精英院校。这表明学生的优先考虑因素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申请者看重性价比、学费和地域便利性,而不是名气。
公立大学的学费通常较低,经济方面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并且,今年不少私立大学的学费再次涨价的前提下,很多学生可能会因此转向更有性价比的公立大学。
而针对申请不同竞争程度的大学,其中:
- Most Selective院校(录取率低于25%)上涨4%
- Highly Selective院校(录取率25%-49%)上涨7%
- More Selective院校(录取率50%-74%)上涨6%
- Less Selective院校(录取率75%以上)上涨7%
Most Selective学校的申请者仅增加4%,显著低于其他类别,这也说明TOP30大学申请量趋于饱和(如哈佛年均5万+申请);而Less Selective的7%增长可能是学生采取的“保底策略”,人均申请6.14所中通常包含2-3所低选择性学校
并且中间二档院校的增幅(6%和7%)也说明学生在申请时更加理性,根据自身条件和目标,选择更适合的院校。
提交标化成绩的申请者暴涨11%
要求标化考试成绩的大学的比例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从2019-20年的约55%降至2023-24年的历史最低点4%。
不过,即使如此,本次申请季中有669,910人选择提交标化成绩,猛增11%;而选择不提交标化成绩的学生有720,346人,下降1%。这是自2021-22年以来提交标化成绩的学生涨幅首次反超不提交者。
并且在去年,二者之间的差额128,595人。而今年,差距已经缩至50,436人。
直接诱因可能是不少顶尖大学纷纷宣布恢复标化的要求(达特茅斯/MIT要求恢复标化的示范效应),以及申请顶尖大学的竞争实在过于激烈,TOP30大学(如普林斯顿录取学生中75%都提交了标化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