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高中和大学成绩很优秀的人读研读博期间科研成果产出较慢?

在读研读博的过程中,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高中和大学成绩很优秀(第一学历211,985)的人,读研读博期间创新点产出较慢,科研成果也较少;而很多高中和大学成绩一般(第一学历二三本)的人,读研读博期间科研反而搞的很顺利,科研成果很丰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但科研成果不仅仅依赖个人能力,往往还受到所在研究团队、学术氛围、实验资源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那么,一路修行、埋头实验的研究“僧”们,在遇到科研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停滞的“瓶颈期”时,各位会做些什么呢?又有哪些技巧是可以有效帮助我们继续推进科研工作呢?

为什么有些高中和大学成绩很优秀的人,读研读博期间科研成果产出较慢?

来源:知乎

“三步走”战略,相信能帮助到各位。

01WHY——科研工作为何陷入了“停滞”

为什么有些高中和大学成绩很优秀的人,读研读博期间科研成果产出较慢?

来源:微博

导师疯狂催促

来源:作者

外因

外因一般是受一些不可控的外力因素导致,改进较难。

1、缺乏资源和资金

科研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资金,科研工作就会受到限制。

2、社会环境的变化

科研瓶颈的原因也可能来自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例如政策和法规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可能导致科研方向的转移和调整。

3、业竞争激烈

科研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有时稍微懈怠就会被同行抢占先机,从而让自己的研究陷入僵局。

4、研究难度加大

某些科研领域已经处于一个非常高的研究水平,越往前推进难度越大,瓶颈期甚至伴随科研的全过程。

5、缺乏关注和认可

科研需要社会的认可和关注,有时自己的团队深入探索却得不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就容易缺失政策上的倾向从而陷入瓶颈;

6、缺乏适当的技术支持

科研需要各种技术支持,如果缺乏适当的技术支持,科研工作也会无期限陷入停摆。

内因

内因指研究者自身的不足、疏忽而导致,改进可行性大。

1、缺乏创新思维

科研需要不断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如果始终照搬老一套的研究方法和切入视角,就容易停滞不前。

2、缺乏经验和知识

科研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经验,对于在初步踏入研究领域的小白来说,基础理论的掌握不足极容易让科研工作开展不下去。

3、缺乏跨学科合作

许多科研问题需要跨学科合作,如果只关注自己的领域,就难以突破瓶颈。

4、资料和数据不充分

科研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支持,如果没有尝试去获取足够的数据和资料,或是局限于别人已经获得的二手资料,科研工作就会受到限制。

5、战略和规划不当

科研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战略规划,有可能一开始的战略定位就存在偏差,导致研究方向不明确、后期的工作混乱。

6、缺乏有效的团队管理

科研需要一个有效的团队合作,如果缺乏合适的团队管理,会造成从领导层到员工群体的分工机制紊乱,导致团队合作效率低下研究进度缓慢

7、缺乏实践验证

科研的成果需要实践验证,对于已经初步得出研究结果的科研项目,往往离最后的胜利只差最后“验证”的这一步,可行性和应用价值的体现更是仰仗于此。

8、缺乏持续投入

科研需要持续的投入和支持,即便暂时受挫,也不应该给予盲目的否定,成功往往就差这第“一百零一次”的坚持。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的影响因素看似有明显的“边界”(是外在导致还是自身造成),实际上它受制于更深层次的机制影响——不仅需要从自身上做出调整,还要同时力争外部环境的改变,从而让一切向着有利于科研工作开展的方向进行。

02WHAT——“空窗期”大家都在做什么

当遇到科研的“空窗期”,大家都在做些什么呢?

为了将研究生们的真实经历更好地展现出来,小科制作了问卷,最终收回35份、剔除掉“无效回答”(未备注专业等信息或是回答过于简单)8份,将其余的有效案例整理后分享给各位:

某问卷网平台

为什么有些高中和大学成绩很优秀的人,读研读博期间科研成果产出较慢?

来源:作者

坚持+变通

某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我的研究方向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实验环节遇到了阻碍,导致迟迟获取不了观测结果。在“停摆期”我通过阅读最新的外文文献,重新学习并尝试了一种新的细胞培养技术,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最终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

某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在研究一种新型催化剂的合成时,由于实验设计环节操作繁琐、变量难控,其结果始终不是自己想要的。在实验“暂停”的期间,我参加了一场“新型材料与化学工业国际学术会议”,从一位教授的报道中了解到与我实验相关的某种改进后的实验方法,在进行技术‘嫁接’和尝试后,终于获得了预期的实验结果。”

某计算机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我的研究方向是机器学习算法,在研的程序在应用环节总是出错,曾一度让整个团队陷入窘境。后来在导师的鼓励下,我们开始重头审查原始数据集,逐一分析原始数据集的特征和缺陷,并通过‘降维技术’来优化了原始数据,后期采用‘数据增强技术’来扩充数据集,最终排查了各个环节的问题,搭建出了理想的实验模型。”

某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我研究的方向是近代以来城镇人口的社会习俗变迁与演化,曾因调查资料的不充足,导致论文一直无法深入地写下去。后来在阅读中我发现,很多相关方向著作的作者背景有地理学的、历史学的、建筑学、人类学的,这给我了新的启发。于是我扩大研究范围,去了解了他们专业的相关概况和研究方法。最终又获取了新的重要论据,让我茅塞顿开,论文工作也有了重大进展。”

“放空”+转移

某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我研究的是能源市场环境的自调节机制,由于研究调研的样本量太大,导致身心俱疲,进展缓慢。在朋友的建议下,我选择暂时的放空,独自去云南旅游了一趟。在这段完全放松的日子里,我偶尔进行一下阅读,却在无意间习得了一些新的经济学理论和数据分析方法,返校后重振旗鼓做调研,最终高效地获得了更准确的市场预测结果。”

某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我研究的是基因识别技术对诊疗的优化调试,在连续一个月‘实验+出诊’的高强度工作后,大脑似乎已经停止运转了,实验也难以开展下去。跟导师沟通后,我给自己放了半个月的假,约上好朋友逛街、美食、线下听脱口秀,整个人的状态马上就回来了,在重新投入科研工作后,一切又恢复了正轨。”

03HOW——如何快速让科研回到正轨

为了让科研工作回到正轨,研究生们的真实案例已经为我们展示了种种可能性,小科将其关键总结为以下10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启发:

进行文献调研

与其纠结于实验本身,不如花时间去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以寻找新的灵感和方向,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更好的背景知识。

交流和讨论

与同行、导师或其他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和讨论,可以获得新的思路和建议,让你少走弯路、及时止损。

尝试新方法

当旧的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可以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如新的实验方法或数学模型等。

优化实验流程

实验设计的优劣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以重新审视一开始的方案、优化实验流程,以提高实验效率和准确性。

积极参与学术活动

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会议等活动,可以快速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通过与其他研究生和专家进行交流,可以为自己的研究带来新的启发。

休息和调整状态

科研工作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需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适当休息和调整状态,以更好地应对科研瓶颈。

重新审视研究问题

当遇到瓶颈时,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问题,看是否需要重新定义或细化问题,以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扩大研究范围

有时候,研究领域的瓶颈可能与狭窄的研究范围有关。可以尝试扩大研究范围,例如探索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以寻找新的突破口。

重视数据分析和统计学

在科研瓶颈时,自己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可能就是原因所在,看是否可以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获得更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练习科研写作技能

利用这段“空窗”的时间来练习科研写作技能,如写作科研论文、摘要、综述等。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在最后

每个人的研究方向不同、境遇不同,但是当科研工作遇到困境时,依然可以遵循基本的行动路线去发现症结并解决问题。以上这些经验,都是经过他人验证后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希望能给各位的科研工作带来“福音”。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5年德国性价比最高的留学的城市推荐

下一篇

牛津剑桥工程专业世界排名不分伯仲 哪个才是适合你的梦中情校?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