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分享四位科研者的真实经历 迷茫中如何找到科研方向?

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Scholarship

“每位科研人员都在这条道路上迷失过。或许是一篇不断被退稿的论文,一次让人失望的实验失败,或是令人紧张的学术报告。”

这些瞬间如同迷雾,模糊了我们的方向。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在每个困难的中间都隐藏着机会。”

科研之旅不仅是智力的考验,更是心灵的成长。从专注细节到洞察全局,从独立工作到团队合作,从追求完美到接受现实,从遵循常规到勇于创新,每一次转变都在成长。

《Science》杂志分享了四位科研者的真实经历,展示了他们如何在迷茫中找到自己的道路。希望这些故事可以成为你探索之旅中的明灯,照亮前行之路。🌟🌟

How I learned to embrace networking

放下完美追求

一个内向者的学术社交

研究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海报展示环节充满了问题和好奇。这是我作为博士生首次参加的会议,本应感到兴奋。然而,由于内向,我在咖啡站徘徊,对话仅限于微笑和寒暄。结束后,我感到如释重负又遗憾,因为我错过了建立关系的机会,而这种关系可以丰富我的研究和个人成长。

转折发生在一次偶然的观察。我的实验室同伴仅通过一次轻松对话,就获得了一个知名团队的邀请。我就站在那里,就在她身边——然而,我却让这一刻悄悄溜走了。

我开始减轻对完美社交的压力,尽管紧张到出汗、说话结巴,我还是坚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逐渐地,我认识到真诚的交流比完美的表达更为重要。

一年多以后,我已经建立起跨越多个机构的研究网络,也收获了几次珍贵的合作机会。回顾过去,我意识到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建立联系的行为,而在于克服对做得不够“正确”的恐惧。通过将心态从追求完美转变为寻求联系,我开始享受这个过程。每一次互动,无论多么微小,都是向前迈进的一步。

—阿哈利亚·苏雷什(Ahalya Suresh)

I was lost in the details of my Ph.D. research

从细节到大局

学术研究中的全局思维

“你还记得我们研究的初衷吗?”我的导师问道。“实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四个月来,我沉浸在土壤解冻、微生物基因组DNA提取、碳氢化合物量化等烦琐实验中。但面对这些基本问题,我却无言以对。看到我疑惑不解的表情,我的导师说:“一定要有大局观,阿尼班”。

我向来偏爱细节,但导师的话让我意识到,沉迷于细节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我必须将实验的每个步骤与研究的总体目标相联系,采用更平衡的思考方式。

这种全局视角不仅改善了我的研究方法,还提升了我的学术写作能力。过去,我总是陷入在论文各个部分的细节中,现在我学会了从更宏观的角度提问:“论文的引言如何支撑项目目标?”“我的研究为何引人关注?”“我为何要开展这项工作?”

当我最终完成博士学位,进入工业界工作时发现这种思维方式的价值远超实验室的范畴。我认识到,具备大局观是博士学位赋予我的宝贵通用技能之一。在关注细节的同时,不要忘记用望远镜审视全局。

— 基莎·格里尔 (Kisha Greer)

I was consumed by my academic struggles—until a friend’s troubles put them in perspective

超越量化指标

重拾科研中的人文关怀

在我博士生涯的第四年,一个夜晚,我意外接到朋友母亲的电话。她的声音颤抖着告诉我:“他失踪了,现在没人知道他在哪里。”那一刻,我博士生活中的所有挫折:实验室里的漫长时光、失败的实验、发表论文的压力瞬间显得微不足道。我突然意识到:在追求学术成就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略了最基本的人际关怀?

我很庆幸有阿瓦德胡特这样的朋友。我们曾一起散步,分享各种话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对话越来越多地被我对于学术界不公平的抱怨所占据。我忽略了倾听他的故事。每次他轻描淡写地说“一切都还好”,我都未能察觉到他声音背后的疲惫。直到他突然失踪,我才意识到他一直独自面对学业的重担,而我却沉浸在自己的困境中,未曾真正关心过他。

这一事件深刻地重塑了我对科研生活的看法。我们面临的挑战或许不同,但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真实且重要的——只要我们愿意倾听。

如今,作为博士后导师,我更加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一句简单的“最近怎么样?”往往比讨论实验数据更为重要。毕竟,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不仅意味着掌握技能、发表文章,更在于相互扶持、培养韧性,以及真诚地倾听他人。

— 苏克鲁特·C·卡梅尔卡

(Sukrut C. Kamerkar)

The flip side of an OK attention to detail is that I love looking at the bigger picture.

转变的契机

发现适合自己的道路

我没想过,一句简单的“OK”评价会彻底改变我对自己和未来职业的看法。

研究生最后一年,我向导师寻求改进建议,希望为未来职业打基础,但在细节处理上只得到“OK”评级。作为一名科学家,这让我感到有些刺痛。在科研领域,关注细节是理解复杂概念的关键。当听到我在自己努力研究的东西上只取得了“尚可”的成绩时,我感到非常沮丧。

导师的反馈让我开始反思。我意识到,虽然我能够处理细节,但我更倾向于从宏观角度思考,擅长将想法串联成完整的故事。在项目初期,我充满活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热情会减少。

这让我看到,细节处理虽非我的强项,却指引我发现了自己的优势。毕业后,我转向科学传播,目前在Syneos健康传播公司工作,将复杂的科学信息简化传达给大众。这份工作结合了战略思维和创造力,让我在细节和整体视角之间找到了平衡。

起初,导师的简单评价让我感到痛苦,但最终它指引我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我们应该追求与自身兴趣和优势相符的事业,而不是盲目遵循既定模式。我们眼中的缺陷,或许会指引出最契合的方向。

— 基莎·格里尔 (Kisha Greer)

“在科研的迷雾中,每位探索者都在寻觅指引自己的灯塔”

从阿哈利亚克服内向,到阿尼班学会放眼大局;从苏克鲁特重燃人文关怀,到基莎在劣势中开辟新路径——这些故事启示我们,科研之旅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智的彻底转变。

真正的科研精神,不在于模仿他人的成功,而在于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在CIS,经选拔的优秀学生们也都寻觅到了指引自己的灯塔,在教授的指导下去发现,去研究,去思考,去构建更美好的世界。

lishInspired by the 1%,Be the 1%

上海交通大学左子涵

“从确定选题、数据处理、建模验证、结果分析到最后的结论,这样一段规范完整的科研经历是我从未有过的。”

香港科技大学李熙岩

“当我们与这些学者面对面地讨论具体问题时,你就能深刻感受到他们那种理性而系统化的思维方式是如何渗透到学术界的每一个领域的。”

清华大学柳月雯

“在CIS的这两段经历,我接触到了全新的知识体系。无论是传媒学还是国际法,都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填补了我原有知识体系的空白,激发了我对跨领域学习的浓厚兴趣。”

上海中学国际部任梓铭

“在这次项目中,更多的是我们自己去主导研究,去构思一个新的概念,这是夏校体验不到的地方。”

成绩与奖项都会随时光流逝,幸好我们留下了一篇篇与新学者的故事,记录过去一些令人激动与欣喜的瞬间,定格这条学术之路上的美好画面。

在科研的征途上,我们既是知识的追求者,也是自我成长的见证者。在这段旅程中,最关键的并非终点,而是在途中的每一次领悟与成长。愿所有CIS的新学者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都能继续听到自己、了解自己、拥抱自己、用心做自己。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UCAS发布2026英本申请时间轴!新增RBD和DBD环节!

下一篇

预估分越高越好?A-Level预估分问题一文详解!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