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际学校的孩子在学习中文时他们在学什么?

当孩子们在学习语文时,他们在学什么?

听取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读懂文章的能力、文字写作的能力……

除了这些技能,孩子们还学到了什么?

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历史的积淀,其背后带来的是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而汉字作为一个载体、一个媒介,是后代无数人与先辈产生链接的维系。过去的人与现在的人,由于汉字的存在,而能够实现跨越时空界限的交流,无数或发人深省、或惹人扼腕、或荡气回肠的故事得以延续,得以被更多后代铭记。

在这个信息传播迅速、国与国间联系前所未有之紧密的时代,这样的链接有了更深一重的意义。于国之内部,汉字是母语文化的凝聚,是个人身份的构成。于国之外部,汉字是游子回望故乡的寄托,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承载。在全球文化交融的浪潮中,一份对传统和根源的深刻认识和尊重,敦促着人们守护对母语文化的忠诚与热爱。

国际学校氛围呈现出多元文化交融之姿态,在这里,学生能否得到充分的母语文化培育,成为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京领2024中国国际学校特色榜》上,“国学特色”被作为一个评分维度,上榜学校在讲好母语文化方面均展现出其独到之处。

随着教育界对“跨学科学习”和“学科融合”理念的日益重视,中文教学正面临着一次革命性的变革:面对这种融合趋势,中文课程该如何调整以迎合新的教育需求?在多学科交织的教学环境中,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将开辟出哪条新道路?

一、母语的力量:汉语在儿童成长与知识探索的基石作用

01、汉字作为媒介

构成儿童与世界交流的纽带

中文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知识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人如果想要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就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来与他人交流、与世界交流。语言文字正是认知的基础,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没有很好的中文功底,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汲取精华,从不断爆炸的信息资源中获得新知,学术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1]

语文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汉字在其中起到了基石的作用。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识文解字,它使学生能够阅读文章、理解内容,从而实现与他人的无障碍交流。在现代社会,沟通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国际学校在培养学生领导力、团队协作等能力时,也高度重视学生的交流能力。语文教学正是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使他们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自信地表达自己。

02、语言思维的培养

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

汉语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母语的培养对于语言思维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汉字的形象性和表意性,能够有效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对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从而培养出独特的语言思维能力。

在知识探索的道路上,母语的力量尤为显著。孩子们通过阅读中文书籍、聆听汉语故事,不仅吸收了知识,更是在无形中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分析问题。这种语言思维的培养,为儿童日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跨学科视野下母语教学创新:挑战与机遇并存

学科整合与跨学科理念已成为教育领域内的热门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将母语教学置于学科融合的环境中,无论是在中国的教育体系还是国际教育舞台,均代表着教学革新的方向,既带来了考验,也孕育着发展的可能。

在国内教育界,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中,单是“融”一字就被提及了十次。在第四部分课程内容中,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一个新增概念:“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并对语文学习任务群表述道:“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当国际学校的孩子在学习中文时,他们在学什么?当国际学校的孩子在学习中文时,他们在学什么?

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质上是一组相互联系的多学科学习任务组合,它依托于日常生活,以核心主题为导向,拓宽了中文学习的应用范围,并加深了中文学习与日常实际之间的联系。这种任务集合通过整合学习目标、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全面运用跨学科知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提升,并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

在国际教育领域,无论是追求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追求智慧与身心和谐成长的教育目标,还是以项目为中心而非单一学科导向的学习模式,都明显体现了对学科交叉融合的高度重视。以国际学校广泛推行的STEAM教育为例,学生在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中,融合了物理、数学、中文等多领域知识,其最终成果并非单一学科的展现,而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石的综合体现。

三、文化融合环境下的母语教育:国际学校的中华文化探索实践

01、国际学校中汉语文化教学的双路径构建

既然要进行教学,那么,授课是最直接的途径。针对“如何在中西文化融合、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对学生进行母中文化教学”,我国国际学校大致采取两方面建设:将中国文化课程作为课程的主线;在特色课程中开展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项目。

在全球化教育的背景下,汉语文化课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更是连接学生与民族根脉的桥梁。国际学校在推行全面教育的同时,愈发重视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课程体系,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全球视野。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北京市鼎石学校立足于中国的首都北京,致力于深化学生对中国丰富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将“中国”这一主题贯穿于课程设计的始终,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呈现,而是通过文学、历史、道德、礼仪等多方面内容,让学生在课本中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授国学的内容,让孩子了解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比如教授诗词,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让孩子体会中国文字、音韵的美好,以及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角度;再比如我们选用的故事,也会带着中国的礼仪与道德观念。”

——北京市鼎石学校中文课程协调员

在当代教育实践中,汉语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北京地区,学校们正积极探索如何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中学国际部以其独特的教学视角,在共享北京中学优质资源的基础上,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教学。

学校通过特色项目课程,如中华文化寻根、大地课程、北京文化项目课程等,激励学生走出课堂,运用所学知识和资源,深入探索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当国际学校的孩子在学习中文时,他们在学什么?

2023北京文化探究系列成果展示(部分)

图源:北京中学国际部官方公众号

文化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家”、“根”和“归属感”的深刻理解。在学生们向更广阔的世界张开双臂之前,他们是否已经紧紧拥抱了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伙伴交流时,他们是否展现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质?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提及自己的故乡时,他们是否能回忆起那些曾经看似平凡的北京文化元素?

在“北京文化探究系列”,北京中学国际部的学生们围绕老字号、美食、文学、经济、建筑等多个主题,对北京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不仅加深了对北京文化象征的理解,而且通过不同主题所反映的文化特色,更加深入地体验了悠久而丰富的中华文化。

02、深耕汉语文化教育:学校活动的创新与实践案例

汉语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其传承与弘扬在当今教育领域内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代表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脉络,更是构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在这一背景下,学校教育的角色显得尤为关键,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课程设计,为汉语文化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平台。

在践行这一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清华附中国际部将传承中国文化视为其办学使命的核心。该校不仅采纳了与公办学校相同的中文教学素材,更通过举办中文辩论赛、开设中文写作坊、出版中文报纸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深入理解汉语文化创造了条件。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学生在与公办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中文辩论赛中,曾荣获殊荣,展现了他们对汉语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精湛运用。

当国际学校的孩子在学习中文时,他们在学什么?

图源:清华附中国际部官方公众号

同样,珠海哈罗礼德学校在举办的双语演讲比赛中,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汉语文化素养的舞台。比赛不仅考验了学生的公众演讲能力,更是对他们中英文语言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阅。在中文组的演讲比赛中,学生们展开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演讲对决,深刻体现了他们对汉语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03、从中华文化到国际视野将国际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

从中华文化到国际视野,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拥抱国际视野,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北京京西学校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展现了中华文化与国际视野的完美结合。

自1994年成立以来,北京京西学校一直走在国际教育的前沿。学校不仅将中国元素融入校园建设,更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既扎根中华文明,又拥抱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北京京西学校顺应“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探索中西教育的融合之路,致力于打造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学校。

北京京西学校的创始人柯马凯先生深受家族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童年时的农村体验成为了他教育理念的重要基石。在北京京西学校,学生们不仅学习中国文化,还通过实地考察、社区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和环境。学校将中国文化与学术科目紧密结合,让学生们在文化之旅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华文化传播者。

“……对于教育者来说,我认为‘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教育都需要与所在的地区的本土文化相适应。我们要办一个有本土特色的国际学校。既要能和西方的学校接轨,同时又能让他们领会到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无论他来华一两年也好,还是待上十年八年也好,我希望他们终生都会留恋这一段在中国生活工作的经历,跟中国交上朋友,跟中国人民交上朋友。”

——柯马凯,

北京京西学校联合创始人

四、母语教学的困境:母语羞涩现象和双语人才招聘难关

尽管当前教育领域对母语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然而在社会现实中,学生和学校在母语文化学习道路上遭遇的挑战依然不容小觑。

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母语使用的尴尬,即在某些情境下,人们发现用母语难以准确传达某些概念,而转用其他语言却能更易于被听者接受。这种状况在国产动画和影视作品中尤为显著,而这些作品的观众群体主要是年轻一代,即在校学生。这种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寒,其消解亦非短期内可以解决。要实现用母语自信、流畅且准确地表达思想,我们还有一段长路要走。[2]

在推进母语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遇到的难题之一是双语师资的招募。国际学校普遍实行双语教学模式,教师们为了营造双语环境,常在与中国学生的互动中尽量使用英语,这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何平衡中文与英文教学的比例?如何吸引具备双语能力的中籍教师?在聘请外籍教师时,是否应将双语能力作为选拔的重要条件?这些都是未来母语文化教育发展中,学校必须深思熟虑的课题。

结语

“中国与全球发展密不可分。未来人才在全球化时代不仅需要具备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更需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生智慧和做事法则,尤其是千年流传的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未来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摘录自:《京领2024中国国际学校特色榜》

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们能够在融合东西方教育精华的过程中,稳固本土文化根基,并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良好的母语文化素养。尽管当前母语文化教学面临一些难题,但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我们有信心,中国的教育者们将能够克服困难,为子孙后代创造更佳的母语文化学习条件。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孩子要不要学奥数?用这个分数来判断就够了

下一篇

USACO2025铜/银/金/铂金晋级规则、考察内容、备考需要多长时间?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