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说中国学生思维有逻辑缺陷?国际竞赛有和逻辑有什么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逻辑列为7门基础学科中的第二门,仅次于数学,《大英百科全书》把它列为五门基础学科之一,足见其重要性。

遗憾的是,逻辑学在中国没有得到重视,导致很多中国人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人们常常依靠最原始的习惯来思考,逻辑谬误无处不在。

今天我就跟大家安利一部纪录片——《逻辑的乐趣》(The Joy of Logic)。纪录片的讲解方式深入浅出,幽默感十足,介绍了逻辑学的重要概念,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价值。

在文章开始之前,我们来玩个逻辑游戏,请你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逻辑谬误:

纸是可以贴在墙上的(大前提)

人是可以站在纸上的(小前提)

人是可以站在墙上的(结论)

怎么样?你能一下子说出逻辑问题出在哪里吗?可以在留言区进行回答!

1、逻辑是什么?

逻辑是什么?BBC 的纪录片《逻辑的乐趣》用生活中的例子,把逻辑的概念带到了我们的面前。这部纪录片没有用枯燥的术语去讲解,相反,它讲了一个故事...

三个逻辑学家走进一个酒馆,侍者问:

第一个逻辑学家一脸懵,咕哝到:“我不知道。”

第二个逻辑学家也说:“我不知道。”

第三个逻辑学家却笑着回答:“我们三个人都要喝酒。”

为什么第三个人会做出这样的回答?

侍者是问 “你们仨都需要啤酒吗(Would all three of you like a beer)?”,关键词在于 all three(三个人都)。

若是第一个和第二个人不想喝酒,轮到他的时候,只需要说 “我不想喝酒” 就可以了。然而,前两个人都没有给出否定性的回答,只回答了“我不知道(I don't know)”。

这就意味着前面两个人都想喝酒,在依次回答侍者问题时,被问到的他们不知道后面的人是否想喝。于是,他们只能回答 “我不知道” 。

而这个回答有两层寓意:

1、轮到我了,我想喝酒,所以我不能说 “我不想喝”;

2、我不知道后面的人是否想喝酒,所以我不能说“我们仨都想喝”;

轮到第三个人的时候,他明白了前面两人的意思,而他也正好想要喝酒,便做出了肯定的回复。就这样,纪录片告诉给了我们逻辑的概念——

逻辑不是知识,逻辑不生产知识,它所做的事提供我们一套严谨的规则,用来组织和运用知识。

纪录片将深奥的概念融进了生动的故事中,这样的讲解易于学生理解,也能够让各位学生迅速破冰,对逻辑和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2、趣味性很强的逻辑学

这个纪录片虽然是给学生看的,但其对逻辑学的讨论并没有浮于表面。相反,它对这门学科的讨论十分深入:三段论、布尔运算、悖论、不确定性、不完全性…… 这些至为重要的数学概念,在短短的纪录片中都得到了讲解。

对于准备数学竞赛,包括AMC8/10/12这些竞赛的孩子们都有非常大的好处,加深他们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

为了讲解现代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概念 “布尔运算”,主持人 Dave Cliff 教授让孩子们集体“变成一台计算机”:

并完成了 3 + 2 的运算:

全片对逻辑学中知识点的讲解是由一个又一个游戏构成的,想培养孩子的竞赛逻辑思维,可以把这些记忆点记录下。

全片关于逻辑学发展史的论述,系统、简明又不失趣味。在讲到三段论时,知道自己“终有一死”的苏格拉底发出了富有幽默感的哀叹。

人终有一死(大前提);

苏格拉底是一个人(小前提);

苏格拉底终有一死(结论)。

逻辑不仅影响各领域学科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从街角酒吧到金融市场交易所,从古老的哲学研究到前卫的人工智能科技,逻辑无处不在,所以从现在开始让孩子参加国际数学竞赛,培养逻辑思维,提高数学兴趣,对于孩子的益处相当大。

相信在纪录片众多专家学者的带领下,小观众们一定会爱上这门学科,也会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数学逻辑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而在传统学习中,中国孩子的逻辑思维,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著名学者宋怀常曾在其著作《中国人的思维危机-中国教育扼杀了中国人的思维能力》里指出了“中国人思维的五大逻辑缺陷”

1、概念模糊

概念(Concept)是思维的基本单位,而中国人对于概念的定义一向是模糊的。

当人们讨论某个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概念。如果对于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那么后面的问题就没法讨论了,讨论下去也没有意义,因为他们谈的是不同的东西。

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几个人讨论马。

第一个人说,我见过一匹10000斤重的马。

第二个人说,我见过一匹10厘米长的马。

第三个人说,哪里有重达万斤的马?更不会有10厘米长的马!

第一个人回答道:“我说的是河马!”

第二个人回答道:“我说的是海马。”

正是因为他们对“马”这一概念理解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观点,这样的讨论又有什么意义呢?

再如,我们讨论美女时,一个人说这个女孩好漂亮,另一个人说一般,又有一个人说根本就是个恐龙嘛!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别,因为在他们心中,美女的标准是不同的。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讨论,这种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

经济学家陈志武在《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件事,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提出的很多条款都是笼统和模糊的,比如:美国应该为中国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

什么叫“应该”?什么叫“更多”?什么叫“管理人才”?怎么样算“培养”?

每一项都是模糊的,双方都难以执行,美国完全可以不认账,“应该”做的事情,不做也可以呀。出现这种情况,便是思维能力不足造成的,缺乏严谨的法治思维,概念模糊。

而这些参加谈判的都是中国的精英、专家,连这些人的思维都是如此不清晰,更别说其他了。

而这种概念模糊的错误,在国际竞赛上是非常致命的

传统中国式教育可能更侧重于记忆和重复练习,而不是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这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需要精确概念理解的数学问题时,无法准确把握问题的核心,从而产生错误。

而且学生不仅需要理解概念,还需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如果学生在概念理解上存在模糊,他们可能难以有效地与老师或评委沟通,这会影响他们的表现。

2、不懂集合概念

中国人的集体观念比较强,这就产生一个普遍现象:对于中国人来说,往往是批评个人就等于批评集体;批判集体就等于批评集体里的每一个人。

这就是 “集合概念” 错误。实际上,说某个群体具有一个特点的时候,不代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这个特点。

比如,我们说南方人善于做生意,这里的“南方人”是集合概念,但不代表每个南方人都善于做生意;再比如,我在这里谈到的“中国人缺乏思辨力” ,这里的“中国人”是集合概念,并不说明每个中国人都是如此。

黎鸣先生写过《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等文章,很多中国人很不满,说按照黎鸣的观点,黎鸣也很愚蠢,因为他也是中国人。这种结论,反映的也是此类逻辑谬误。

3、类比推理,生拉硬扯

我们常说的一些谚语,比如“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都是用的类比推理,这些话真的很有道理吗?

比如谈到取消户口管制、自由迁徙问题,有人就说,那全世界为什么不能自由迁徙?美国应该打开国门,让外国人自由迁入。这种说法混淆了国际关系与国内关系的不同。

再比如,对于移民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中国人,或者经常批评中国现状的同胞,一些人常常用一句谚语来教育他们要爱国:“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但这种思维是有问题的,这个推理是站不住脚的,孩子和狗是两回事情,国民和狗之间的差别则更大。狗不嫌家贫和母子关系、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没有什么可比性。

再者,丑和贫都是没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如果是一个虐待儿童的恶母呢,还能要求孩子爱她吗?如果养狗的是一个残忍无情的屠夫呢,狗难道不能嫌吗?

过多地使用类比,说明一些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不善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论证,不用类比,他们便不知道如何去说明一个道理。

3、计算好,不能代表逻辑好

数学不仅仅包括计算能力,还包括逻辑能力、推演能力、空间能力、统计能力、批判性思维、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应用能力等等等等。

而简单的学习课内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应试,更少的是为了素养。而在国际竞赛中,没有什么套路可以应用,也没有什么应试技巧。完全是靠孩子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能力进行解答。

在AMC系列竞赛从来不是为了难而难,而是有高度灵活性和很广泛的多变性综合性。

如果说国内数学是培养“母题思维”那么国际竞赛就是培养“母题综合思维”。

将一道题涵盖多个考点和解法,很容易将孩子固化的思维模式给爆炸开,培养出新生的逻辑嫩芽和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培养带入生活中,还会发现孩子变聪明变灵光了,发现数学很简单。

同样的,双语的考试对孩子的英语也是很重要的提升。

所以很推荐家长们可以了解一下国际数学竞赛的科目

1-6年级学袋鼠

7-12年级学AMC

澳洲AMC介于袋鼠和美国AMC之间

通过竞赛一步一步的往上爬,最终达到国内高中生数学的顶峰竞赛AIME

如果孩子本来就喜欢找点事情干,好胜心很强,那么学习有挑战性的竞赛一定可以让他在课外玩的爽玩的开心。

如果孩子本身就比较佛系,比较内向,那最好不要浪费钱在竞赛上了。

尤其是当老师问孩子有没有学懂,孩子一律回答他学会了。这样的孩子学习竞赛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打开了孩子的话匣子,越来越活泼。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和老师都感觉很挫败,孩子更爱回避和老师的沟通。

但最终通过学习竞赛知识,一定可以反哺到国内的数学课程当中,并且通过竞赛的捶打,还会觉得校内的数学更加轻松。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袋鼠数学竞赛LevelB考察哪些知识点?几年级可报?

下一篇

语言未达con被拒?雅思7.5分也太难了吧!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