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已到下旬,对于申请牛剑的同学们来说现在最心焦的事情就是等待面邀了。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剑桥为例,拿到面邀的同学都提交了什么样的成绩呢👇
本土学生:
预估成绩6A*(含EPQ A*),申请计算机科学专业,拿到面试邀请;
预估成绩4A*,申请古典学,拿到面试邀请;
预估成绩3A*,申请HSPS专业,拿到面试邀请;
预估成绩3A*,申请历史专业,拿到面试邀请;
实考IB 42/45, 776HL; GCSE 8 grade 9’s and 2 grade 8’s,申请经济专业,等待面邀中;……
国际学生
预估成绩5A*,申请哲学专业,拿到面试邀请;
预估成绩43/45 IB 7777HL 76 SL,申请经济专业,等待面邀中;
预估成绩45 IB, 11A*s IGCSE(acheived),工程专业,等待面邀中
预估成绩4A*(含EPQ A*),申请HSPS,等待面邀中;……
对于收到面邀的同学们来说,如果在学术成绩背景都差不多的情况下,面试成绩就显得格外重要,对最后是否能够拿下offer,起着决定性因素。
如何理解并掌握面试的底层逻辑,全篇干货,建议码住!
01、“面试官不希望看到一杯满的水”
“在牛剑申请中,中国学生通常比西方学生准备得更充分。对他们来说,取得好成绩非常重要,因此他们通常非常认真对待学习,并且倾向于在笔试中获得高分。另一方面,他们在面试准备上往往不足,有时在用英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方面会遇到困难。”——前剑桥Clare学院数学系主任、同样也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数学专业的Dr. Essex谈及中国学生在牛剑面试中常出现的问题时谈到。
我经常跟学生们说,拿到面邀的那一刻起对每个人来说都很公平!如果说给拿到offer前的所有步骤分级,那么面试是最重要的。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牛剑的面试越来越玄学了,有的同学笔试分数真的很高、背提赛事都很突出,但最后铩羽而归!原因就是在面试上栽跟头了!来看两道例题:
是不是看到两眼一抹黑,因此,如果等收到面邀再临时抱佛脚准备面试,显然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过程不是答案
坦白说,现在很多学生的思维模式还是固化在“答案主导性”上,但是在整个面试中最重要的并不是答案!而是在回答问题时候,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以及与面试官沟通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和“求知欲”。
切记,面试官不希望看到一杯满的水,面试的过程也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相当于老师在挑选未来四年他可能要一对二,经常讨论学术的对象。所以他们重视在讨论的时候,学生能不能快速理解自己的意思。我们也见到很多学生在面试前很焦急"有没有什么武林秘籍,只要按照这个做就肯定能够搞定面试?”
真的没有!面试其实很灵活,不能把它当成普通的解题,每个学生需要调整的地方也不一样,比如说我遇到过一些学生,成绩特别好但就是张不开嘴。
虽然面试不是演讲,但面试官们想看见学生在聊专业的时候能够输出一些观点,比起你直接写个答案上去,他们更想看到你是怎么得到这一步的。稍微把题干换一换之后,你的逻辑会如何改变。
另外一种学生,表达欲很强,但学术上稍微有点欠缺,解题可能容易遗漏步骤,又怀疑自己的答案正不正确。这种学生就需要更多的自信,需要我们去帮助他训练的严谨的思维模式。
02、“牛津和剑桥的面试有什么不一样”
牛津面试主要围绕个人文书和申请材料进行提问,涉及申请者的学术背景、选择该专业的动机以及个人经历等。
剑桥面试内容更侧重于探讨对所选专业领域的理解,通过讨论申请者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材料或情景,考察知识的迁移能力与应用能力。面试可能包括与2-3名面试官的讨论,讨论内容可能涉及申请者在学习过程中或近期学术活动中所涉及的内容。
面试不是打辩论
当然!面试千万不要坚守自己的立场和面试官打辩论!!(老师话就是不要做”杠精“!)
要反思自己原本的想法是否正确,及时刹车!否则可能影响面试官对你是否具备可塑性能力的判断。对于PS的相关问题一定要做到充分了解,但是注意不是让你”熟读并背诵“,面试官是非常容易听出来的,会大大扣分!
被问到PS一定要知道你的目的是什么,抓住tutor的hint分析你的PS。注意不要重复PS内容,同时在不和PS内容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秀出你ps限于字数没有秀出来的部分。你说不知道的时候要向教授说清楚自己为什么不知道,是缺什么还是需要什么提示。
即使不会回答,只要体现出你的能力就可以(尤其是思维能力)。以生物为例,牛津课程概述就是完全围绕“纯生物”这个课题展开,当然生物的录取率在所有专业中并不高,每年大概只有一半的申请者能收到面邀。
但在剑桥,生物是放在自然科学这个大类下的,它没有单独的生物系。因此学生们还要学一些物理学、一些化学的知识以应对面试。所以如果光靠自己去准备,可能会出现某部分无暇顾及的情况,也有可能重心放错,当然这不是让所有学生都要去找辅导老师的意思。其实大学是知道学生已经被“特训过”。
面试官不希望看到学生在“默写”
我5月份去了趟剑桥,也见到了原来的导师,他以新加坡学生举例,说很多新加坡的学生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会很明显发现他们是经过特训的——如果把题干稍微换一换就完全不会做。
换句话说,在对培训这件事情的态度上,大学是知道其存在的,亚洲,马来西亚、新加坡学生们都比较卷的,导师们也很清楚。但还是那句话,他们认为学生花了太多时间在答案上,面试的核心是判断一个学生在陌生的问题面前,是如何调用已学知识的?
所以当一个学生拿到一道“熟面孔”,那么对于面试官来讲,做这道题目的 5 分钟乃至10 分钟时间都是浪费的。因为他们不能够判断这个学生的真实实力,对他们来讲,不希望看到学生在“默写”,那么面试官很快就会给这个学生另外一道题去考察。
总的来说,牛剑知道培训机构是存在的,大学也并不是在谴责这些培训。反而是觉那些学生确实表现很优秀,进而反思自己该如何提高门槛。导师也说,说不定过几年面试都会像三一学院一样,一个小时的笔试,45分钟的面试(大部分学院的面试都在20-30分钟之内)。
最后提醒大家,面试作为拿到Offer前的最后一步,一定要认真对待,好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