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专业(简称PPE),以其独特的综合性,巧妙地融合了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这三个看似独立实则内在关联的学术领域,吸引了众多致力于深入探索理解现代社会的优秀学子。
作为文社科方向的“宝藏”专业之一,每年的申请竞争异常激烈,牛津大学和伦敦政经为例,近三年牛津大学申请竞争较为激烈的专业中排第9位,平均每9人竞争1个入学名额。
数据与图片来源 牛津大学官网
而根据之前伦敦政经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23申请季,PPE专业的申请人数大约1,039人,较上届增加大约3.59%,而发放offer数量大约140封,同比下降减少大约14.63%;最终offer率也跌至13.47%左右。
数据来源 伦敦政经官网
面对近乎白热化的申请竞争,立志冲刺该专业的同学们该如何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备战?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今天我们特邀2023-24申请季刚刚斩获 伦敦政经 PPE(哲学、政治与经济)专业offer的刘同学,与大家分享他的申请经历与A Level学习心得~
他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01、人生若只如初见
虽然PPE(哲学政治与经济学)专业源自“隔壁”牛津大学,并且长久以来一直是Oxford 的强势专业,但是颇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我心中,这个专业从一开始就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画上了等号。
刚去国外读高中时,我对哲学的热情尚未被完全点燃,心里全想的是去申请商科。在高中的新生老生交流会上,我遇见了一位学长,他作为“别人家的孩子”闪亮登场,话题也随之围绕着他的成功人生开展。当时叛逆的我有些心不在焉,对家长让我借鉴别人经验的忠告置若罔闻,暗自嘀咕:“哼!什么LSE!什么PPE!搞一堆缩写就显得很高大上吗?忽悠谁呢!”
事实证明,打脸总是来得很快,这次更是特别迅速 最初只是单纯为了提高英语水平而阅读的哲学书,却迅速成为我英语课余时间的主宰。原本满心向往的商科一下子褪去了它的魅力,哲学又成为了我的心之所向。
曾经学长在交流会上的分享,仿佛带着冥冥天意,引导我走上了伦敦政经PPE之路。后来即便我了解到PPE原来不仅起源于牛津,更是Oxford的“顶流”专业之一,天降似乎总是不如竹马(大雾)——在我心里,LSE和Oxford的PPE专业可以说是各有所长。
首先伦敦政经和牛津大学最明显的差别,就是前者是四年学制,而后者是三年学制。据我了解,可能是由于三年学制天然的时间限制,牛津PPE的大部分学生会在第二年drop其中一个学科,转入bipartite programme;而伦敦政经则拥有四年的充裕时间,因此要求学生对三门学科领域都有深入持续的接触和了解。
图片来源 牛津大学&伦敦政经官网
其次,多出的一年时间让LSE的学生能够在“传统”课程之外进行探索,甚至可以选择其他学科系所开设的与PPE相关的课程。而伦敦政经的outside options可谓是把PPE本身就引以为傲的跨学科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从文科的文学、法律、人类学、社会学到理科的数理统计、大数据到商科的会计,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伦敦政经PPE选修课
图片来源 伦敦政经官网
从上方列出的选修课范围,也可以看出伦敦政经PPE专业课程设置的第二个特征:重视数学,强调实践。政治学和经济学都有专门的research project;政治学方面有统计学课程,经济学方面则有数理经济学课程。为了确保学生做到真正将三门学科领域融会贯通,课程大纲中还设有跨学科研究讨论会。
图片来源 伦敦政经官网
以上这些无疑都是加分项——我从来就不想把自己的人生局限在条条框框里面。因此,无论是强调数学基础和分析能力,还是力求培养文社科思维和审慎思辨,这样的安排都完美契合了我对于PPE专业的想象。
02、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学长的A Level学习心得分享
终点在渺茫的远方,但起点始于踏实的脚下。想要英国申请获得满意的结果,良好的学术成绩无疑是构筑这一梦想的坚实基座 。我的选课组合是数学、进阶数学、经济和英语文学。在这里,我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些小小的学习经验,希望能够为大家提升申请竞争力有所帮助。
理论上来说,数学和进阶数学是咱们中国学生的优势科目。但我还是从自己的学习经验出发,和大家谈谈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两点。第一点,大家一定要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这里所指的是通过大学教材来直接预习。进阶数学涵盖的知识点其实很多都是大学低年级的内容。如果缺乏充分预习,最初接触新知识时可能会心里没底,也无法做到迅速理解。这种情况很容易引发畏难情绪,导致原本放平心态就能够从容掌握的知识,最后沦为困扰我们的痛点难点。
提前预习大学的数学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在课堂学习时精准把握重点。校内有些知识点可能会提供证明,其中一些步骤与过程对于理解核心概念很重要,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将校内知识点迁移至大考,甚至是大学笔面试中所遇到的新场景。而有些证明,只是单纯地为了确保授课内容的严谨性,这部分内容大家可以当作是课外拓展,了解即可,没有必要钻牛角尖。
再者,通过大学课本直接预习的优势在于可以接触到平时校内没有提及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可以作为很好的延伸拓展,无论是对PS文书写作还是备战学科思维挑战活动或笔面试都有一定的帮助。
实际上,我们在考试或大学笔面试中所遇到的新概念、新应用,往往是从更为完整的大学内容中挑选出来的,并经过了适当的难度调整。如果我们做好了预习工作,将会大大减少理解题目、迁移知识所花费的时间。即便是具体的知识内容有所遗忘,但预习过程中所培养的本科数学问题解决思维模式也会令我们裨益颇多。
接下来强调的第二点,虽看似简单,实则与第一点紧密相关,那就是理解和记忆并行。在传统的认知中,数学作为一门典型的理科,往往被认为无需过度依赖机械记忆,而应侧重于逻辑推理与理解。但是面对进阶数学激增的公式量,我们不得不摒弃这种“教条主义”思维。记忆与理解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将基础的公式背得滚瓜烂熟正是对进阶知识难点进行理解的大前提。
如果说进阶数学的学习需要注重记忆或许会令人略感惊讶,那么经济学的学习需要在背诵方面下足功夫则会显得有些老生常谈。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此处所指的“背诵”并非简单的死记硬背。
我高中的经济学老师当时明确告诉过我们,如果做到将课堂知识在考试中“反刍”(regurgitate)出来,只能帮助我们在A Level大考中拿到B。想要更进一步的关键在于critical thinking以及contexualisation。这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用批判性的思维审视课纲内容,还需具备根据题目的prompt,将经济学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精准联系在一起,并且作出深入分析评估(evaluation)的能力。
虽然熟记老师所归纳总结的每个经济政策的优缺点,有助于提升答题速度,但是最终的答题质量取决于我们能否在考场上根据题目情景随机应变,如何去迅速辨识并灵活运用这些利弊,找到最符合实际的部分,并结合题干给出逻辑严密、论据重复的阐述。
此外,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远远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题目与大学笔面试,还需要去积累一些常见的政策条例与时政新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回答更具说服力,从而避免泛泛之谈。最后为了系统性地梳理知识点,我们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将重要的概念定义、现象解释和现实案例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方式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在答题时做到条理清晰,确保全面没有遗漏。
虽然上述科目的学习已经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对于母语是汉语的我们来说,英语文学无疑才是最具挑战性的存在。面对语言难关,没有取巧之道,唯有依靠日积月累的沉淀与磨砺。从夯实课内基础,到课外拓展延伸,文科考试的准备真的是没有尽头。可以说,英语文学的学习经历,让我在高中阶段就体会到了知识积累与文献资料检索能力对大学文科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针对passage-based和essay question两种题型,我把课内文本按照文本顺序、角色形象和主题分类别整理,对关键的quotes提前进行文学分析。尤其是在角色形象分析部分,对于每一个presentation都有关键词,这样可以帮助我写出topic sentence,而每一个presentation下面又会总结很多表达(尤其是形容词),帮助拓展内容。如此既确保了答题的结构性与逻辑性,又展示了对文本细节的把握与独到见解。
至于文本顺序和主题的总结,对我走出passage-based的考题文本,与全文做出联系有很大的帮助,这让我即使在限定的文本里面也可以展现对于文本作为一个整体的理解,可以说是以小见大。
另一方面,在老师的指引下,我还广泛地阅读了其他文学评论家的文章,对其中比较关键的解析做出总结和摘抄。这对于大学阶段所需的大量且高效阅读与研析学术论文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我们甚至可以更进一步,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审视文本中是否还存在可能被忽略的细节,思考某些情节是否存在更好的解释。这样的思维训练帮助我们能够写出立意更高、角度更新颖的解析。
除此之外,Literature本身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文学的积累,也是丰富PS文书素材的过程。在给Gould Prize的参赛作品里面,我有机会从文学的角度解构自然、性别、种族以及更普遍的权力在语言中的构造。这一部分的内容,就被我作为政治领域学习的延伸拓展融入进了PS文书中。
0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多读书”这句话,想必每位立志冲刺人文社科的同学们应该都已经听烂了,但是这句话确乎是历久弥新。从我的经验来讲,读书的切入点最好能要找出一个自己关心的社会现象,这样才有足够的动力继续读下去。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的历时性研究,走到经济政治的共时性研究。接着我们甚至可以走向更加抽象的话题,探索学科的根本问题。
但是走进去,还要再走出来。得出的结论最好能够以小见大,从某一个话题探讨整个学科的局限性。比如说,我们可以先通过阅读,对家庭分工失衡的社会现象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深挖背后从就业到男女家庭分工的文化建构,甚至进一步走向对于抽象概念的探讨——什么是社会性歧视,而什么又是个人偏见?权力究竟是规范性的还是描述性的?什么才算是自由的选择?——然后我们再把各个学科的答案应用在最初的问题上,审视每个学科的长处短处。要把书先读厚再读薄,要能从学科范式里面先进去再出来。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小习惯,那就是在每天上下学还有散步的时候听podcast或者视频,然后回家将记忆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一方面能够加强自己的听力以及写作能力,还能锻炼自己跟上别人“思维火车”的能力。这种积累方式相比读书可能略显浅薄零散,但这是快速扩大知识面的一个好办法。此外,每次思考问题的时候,我都会顺便翻一翻之前的笔记,这些琐碎的记录偶尔也能带来灵感的迸发。
04、难得浮生几日闲
在申请季的洪流中,准备课内学业、参加学术活动、打磨文书、备战笔面试......一个又一个任务接踵而至,犹如疾风骤雨般席卷而来。而我能够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离不开平时的兴趣爱好——书法和语言学习。不管是为了阅读喜欢的哲学家、诗人的原著,还是为了表演自己喜欢的德语音乐剧,德语的学习确确实实的让我体会到了一种非功利性的快乐。
而谈到书法,说来也不怕笑话,正式面试前的紧张氛围,竟让我没有办法完全静下心来看书,亦或者是复习文书。因此为了等五点的面试,我练了一下午的字,一笔一划之间,寻回了内心的平静与专注。现在回头看来,平日里的点滴积累是成功的基础,而最后决胜的关键,或许正是最后一刻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