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传统文化里很少讲领导力,领导力这个词也是1970s才出现的,但是关于领导力的故事却在每个文化里都有,比如《诗经·大雅》中记录的周文公的祖父带领部落迁徙,以及《圣经·出埃及记》中摩西和亚伦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算是东西方对领导力最原始的记载。
部落迁徙、对抗自然灾害、反抗压迫,是最能体现领导力的时候,这时的领导力更强调“愿景型领导”式的领导力:拥有真正的使命和愿景,并以对它们的执着和坚持为核心。
西方中世纪的瓦解带来资本主义的萌芽,全球贸易、环球航行开始流行,大洋彼岸的东方在福建沿海一代开始纺织业雏形以及陆路和海路的丝绸贸易之路开始盛行,“交易型领导”的领导力开始盛行:当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主动接触且追求使用价值时,通过绩效来鼓励便成为领导力的核心。
在这时,东西方文化开始分叉,一个强调集体语境下个人的努力与牺牲,一个强调个人努力下集体的契约协同与包容。
商学院里,《领导力》是一门极其难教授的课程。
我从北大BiMBA这个项目辍学,其中最主要原因是这门课的教授体验不好。当时是院长来教授这门课,有个内容是讲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讲求准确,所以麦当劳的食盐标准是准确到多少克,而中国文化里,则是“少许”,然后院长讲了他自己经历的段子。
同一门课,他第二次讲这个段子的时候,我们觉得可以容忍;但是过了几堂课,他第三次讲这个同样的段子的时候,我是觉得他对课堂极其的不负责任。当时正好在新东方还教课,这要是在东方,肯定就是要被轰下台的,你知识点可以重复三遍,但是段子绝对不能重复三遍。
还有一次,作为开学的新生团建活动,他当时答应我们一起去爬野长城,结果团建的当天,他说自己母亲身体不适就取消了行程。 这种《领导力》的课程,还是找一个能自己践行领导力的教授来教吧,所以退学也就没有任何遗憾。
在中欧读的是《Global Leadership》,教授是一个英国的肌肉男,胸肌特别发达,讲的都是老掉牙的郭士纳拯救IBM的例子,讲的内容已经全部忘记,因为大部分时间是让我们去讨论什么是领导力。后来小组作业,我到现在都没交。
领导力真的不是教出来的。领导力跟其他原力一样,比如心力、耐力、持久力、信仰、善念等,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参悟,日复一日不断坚持,才有一点点提高。因为开悟时间是如此之长,所以应该尽早开始领导力的训练。
对抗性强、容易受挫折、过程很痛苦、需要团队协作的活动,都是训练领导力特别好的素材。
所以对于小孩子,我特别推荐去参加一些球类活动的训练,哪怕是到了学校学习,仍然不要因为去参加英语或者数学的培训而取消这些团体类活动或者课程。
那么大学申请的时候为什么这么重视领导力?
这道问题的答案跟下面这道题的答案是一样的:为什么领导力是一个特别稀有的良好品质?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的答案。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工作了十七年,管理者碰到很多,但是真的有领导力的却少之又少。
对管理者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要求,可以说更“交易型”一些,一个组织平稳发展时期最需要的是这种技术型管理者;而领导者则更多的是“愿景型”多一些,尤其是组织发展的关键时期,比如挫折期或者要完成某个重大战略目标时期,更需要领袖的魅力,在历史上这种人物很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主导了人类的大部分变革或者引领了历史。
对于这样的人物,我们喜欢去追溯他们领导力的来源:29岁的马斯克在CEO岗位上被开除过,经历人生第一次失败;24岁的毛泽东已经可以组织一百人的队伍赶跑四千人的军阀溃军;23岁的梅西就开始以队长身份带领国家队征战世界杯……
所以领导力是一个特别稀有,需要长期培养的品质,领导力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组织或团队最不可或缺的品质。
作为目前头号强国的美国的藤校去选拔人才的时候,它就会特别看中领导力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这是除了学业的高分之外最能吸引招生官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