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背景基本是神经科学方向,同时又具有BioE相关的科研经历,以后打算进行neuroengineering方向的研究。所以我申请的项目既有Neuroscience,也有Biology这类大的umbrella项目,也有BioE项目。
今天我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申请经历和心得,希望能对想要申请美国PhD项目的同学们有所帮助。当然了,我的经验只是个人的一面之词,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情况。所以请看完文章后,务必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策哦!
关于科研,我大概是从大二开始进入实验室的。当时我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个非常nice的老师,他给了我很多自由和支持,让我参与了几个有趣的课题。其中一个课题是关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我们用果蝇作为模型动物,研究了一种基因突变对果蝇神经元的影响。这个课题让我对神经科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体会到了做科研的乐趣和挑战。
大三的时候,我又有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就是去美国进行暑研。这次暑研是在一个很牛的实验室,主要做neuroengineering方面的研究。他们用一种叫做optogenetics的技术,可以用光来控制神经元的活动。这个技术非常酷,也非常有前景,可以用来研究神经系统的功能和机制,甚至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神经相关的疾病。我在那里做了一个关于视觉系统的课题,用光刺激小鼠的视网膜,观察它们的行为反应。这个课题让我对neuroengineering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认识了很多优秀和友好的同事和老师。
所以我下面要讲的东西主要适用于美国PhD项目申请
01、推荐信/科研经历
在所有的申请因素中,我认为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好的推荐信。推荐信一般三封,也可以更多,但是个人觉得并不是很有必要。
我认为一封好的推荐信可以直接影响到申请的结果。
何谓“好”的推荐信呢?
首先,就是力度必须要强,导师是真心的认可你、欣赏你。其次,如果导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可能会更有帮助一些。
但是“强”和“牛”在这两个要素中,我认为“强”无疑是更重要的一个,因为我也听说过一些老板特别大牛,但是实验室人很多、老板不是很有时间接触每个同学,而且每年要写数十封推荐信、对每个同学印象可能也不是很深刻,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推荐信就基本就不是十分有力度了,很可能会对同学的申请帮助不是很大。
另外直接相关的就是科研经历了,丰富的科研经历对于生物类的PhD申请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但是事实上,经历多了当然不是坏事,但是写在申请中的,并不是越多越好。
有些人具有很多段科研经历,但是如果把这些经历都写在了CV和PS里面,我认为并不是好事,因为如果写的细致了会导致过于冗长,如果写的不够细致呢又让人感觉肤浅,或者你的理解不够深入。
02、PS (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 Statement of Purpose)和CV (简历)
对于Personal Statement/ Statement of Purpose这两种我们通常都称作PS,他们基本的要求是类似的。
基本上都是讲述你的科研经历,为什么想要做科研,为什么想要来这个项目,以及以后想做什么方向的研究。
我认为,除了前面提到的推荐信,PS和CV可能是申请中第二重要的东西。
CV通常有非常固定的模版,你能够发挥的东西并不多,注意用词要简洁准确,排版干净美观。
PS相对来说,你能发挥的东西就很多了。
同样的科研经历,写法不同,可以讲出很不一样的故事。在写之前最好先想好自己要以什么样的逻辑来穿起自己想要提及的几段科研经历,每一段主要想表达什么,不是为了堆砌而堆砌。
一定要确保凡是你写上去的科研经历,自己就要非常清晰,为什么做,你做了什么贡献,否则面试的时候人家一问,你如果说不清楚就非常尴尬了。
除了科研经历,也可以提及自己其他方面的经历,但如果不关乎学术,需要严格控制篇幅。科研经历之后,通常会写自己为什么想要做学术(当然在讲述科研经历之中也要经常提及这一问题),以及想要做什么方向的研究,它为什么吸引你。
最后,你为什么想要申请这所学校的这个项目,项目中有哪些老师的研究你很感兴趣,通常会举2-3个例子说明。
好的PS一定是先能够感动自己的,否则何以感动别人。在写PS的时候,我对于自己的课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自己的经历而感动。
千万不要觉得你的经历没有什么感动之处,看着自己的努力让你短短大学几年之间有了这么多的成长,这么多的经历,你不感动吗?
写完之后,最好能够交给几位你信任的优秀的学长学姐,让他们帮忙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帮助你把PS改得更好,确保逻辑通畅,课题描述清晰,应该有的要素不缺,并且尽量做到出彩。
PS修改的遍数是没有上限的,不到最后一刻,修改就不要停下。
有时候读一读文章,就会发现:诶,我那个地方用这个词会更准确啊;跟别人讨论讨论,又想到自己的未来计划是不是写得过于模糊,然后再回去改一改。
会有很少数的学校需要交两篇文书,除了这个通常意义上的PS,还要一篇主要讲述人生经历,但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学校都不会要求,我们这里就不仔细讨论了。
03、标准化考试成绩
主要指的是「GPA和GRE、TOEFL」考试的成绩。
这些东西虽然说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也是一个基本的东西。高了不一定有帮助,但是如果低了还是会影响申请的。
听说有些大的项目,因为收到的申请过多,第一轮筛选就直接用GRE、TOEFL和GPA来筛了,可以说非常暴力,但是也确实体现出这些东西还是有一定重要性的。
GPA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体现。但是我认为,对于TOFEL、GRE这样的考试,应该抱着认真的心态准备,一两次之后如果感觉再考也不一定会有大的提升,就可以不用执意一直考了,还是比较浪费时间的。
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在准备的时候就抱着“就这一次”的心态来准备,全力以赴,然后争取一次考过,省力省心。
我当时准备GRE的时候就是一个暑假基本上别的事情都没做,完全用来准备GRE了,虽然辛苦,但是回想起来还挺好的,因为高中之后再没有那种一段时间心无旁骛只做一件事情的感觉了。
不过现在很多学校都不强制要求GRE了,所以可以看出这些标准化考试成绩的重要性在下降,但某种程度上或许是你申请时比别人更优秀的一种体现。
04、选择项目(必看)
我觉得选择项目同样是有学问的。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比如我虽然是神经背景,但是在申请的时候并没有全部申请神经的项目。
这里要特别提醒做神经的同学,神经的项目近几年是越来越热,在很多面试的时候都发现,近几年每年神经项目的申请人数较上一年都达到近两倍,因此之后的同学要注意分散风险,不要全部申一样的项目。
选择相对较为容易申请的项目,其实之后可以选择一样的实验室,因为很多老师都同时在很多项目里面。
因为有些项目因为经费原因,对国际生非常不友好,要尽量避开这些项目。
05、套瓷
遇到好的导师可以给你很多帮助;即使是一般的也会说如果你去的话找他聊聊,这时候如果你拿到了面试就可以选他/她当面试官,之前联系过一般还是不错的。
这里面有一些心理学依据:重复曝光效应,社会心理学上也称为熟悉定律,简单来说人们会对多次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东西显示出偏好。这是我当时申请时一位心理系双学位的大神学姐向我提到的。
我当时请教她申请中需不需要 “套瓷”,以及她觉得这件事有多大作用。她向我解释,由于你给教授们的邮件会增加你在TA眼中的曝光,因此即使他没有明确提出帮助,或者没有下意识帮你,也会由于重复曝光效应,而在再次看到你的名字的时候产生些许偏好。
而这种些许的偏好,可能就会无意之中对你能不能拿到面试、以及面试中他对你的表现产生影响。因此,我当时申请季是有去主动联系一些我非常感兴趣的导师的,也获得了或多或少的帮助,也可能有一些隐形的重复曝光效应带来的福利。
套瓷信的写法还是蛮有讲究的,我个人及其反对“海套”,就是写差不多一样的发给一堆老师,我感觉这种信基本没什么用,基本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没用心。
另外,第一封套瓷信也不能太长,实验细节、结论什么的,我觉得都不用写,要不然基本没人有耐心看完,老师们还挺忙的。
我一开始就写的挺长的,讲了自己做过几个课题,每个课题大概都做什么、发现了什么之类的,然后等了好久几封基本都没人回,后来咨询了前辈,然后才明白过来,然后赶紧改短,顿时就收到了好多回复。
06、面试
我当时面试了不少学校,甚至除夕都在赶去美国面试的路上。
一般可以选择on site或者remote.建议如果可能的话,尽量选择on site.
一是可以体验学校的氛围,感受到那里的学生是不是愉快,学校的感觉是不是你喜欢的,为接下来选择offer提供基础。
二是有传言说on site面试拿到offer的可能性更大,不过究竟如何我就不得而知了,我周围很多优秀的同学remote也照样可以拿到很好的offer的。
不过即使仅从人生经历的角度来说,on site也更有趣、更难忘一些。时隔两年多,再回想我当时的面试,基本记不起聊了什么,大多能记得的都是那个城市的景色如何,吃到了什么好吃的菜,玩到了什么有意思的东西,遇见了什么可爱的小伙伴(捂脸)。
不过去年因为疫情,好多小伙伴都没能来面试,只能remote了,有点小遗憾,今年看美国的形势可能也比较难on site了,希望明年申请的学弟学妹可以好运。
面试的通知比较早的一般在圣诞节前后,晚的话可能就到一二月了。最早的面试安排可以早到1月中旬,不过大多是的是在二月,甚至也有到三月份的。结果通常面试后一两周之内就可以得到通知。
生物类面试通常会让你自己选希望的面试官,然后最后committee会根据你的选择做安排,通常会有几位是你自己选的,然后也有几位是他们安排的。
我经历过的所有面试的时候都是一对一地聊。面试官总共一般4-5位,我经历过面试官最多的一场多达12位,一位一位聊,简直要哭的节奏。
然后面试的时候,一般会带你玩耍、吃吃喝喝,去艺术馆、去酒吧之类可以说常规操作,甚至还有带我们去百老汇看剧的,总之大家都会努力说服你我们这里如何如何好玩,欢迎你来这样的。
这类娱乐环节就have fun就好了,当然注意自己的言行得体,跟老师同学们随便聊聊,也不要只想着自己的面试,体验不到这些快乐也挺遗憾的。
当然了,娱乐环节肯定不是面试的重头戏。重头戏在于你和面试官的聊天,你能不能讲清楚自己的科研,并且对于面试官的科研、你自己课题、PhD以及以后的学术生涯,展示出了足够的热情。
了解面试官的科研
我觉得在生物类相关专业的PhD申请,对面试官的研究了如执掌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实申请真的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如果你自己一个人没办法面面俱到,还是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因为面试都是面试官的评分,所以如果能够和面试官聊得开心,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一般来说面试官对你的评价会不错。
而要想和面试官聊得开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冷场,当面试官没有话说的时候,我们能够找到合适的话题是非常重要的。而我觉得比较合适的话题就是聊他们的科研,很多科学家聊起自己的工作都会非常兴奋,会给你讲很多自己有趣的发现,而这时,你最好能够问出比较有见地的问题。
一般他们并不要求我们知道很多他们做什么的,但是如果你之前读过他/她的文章,比较了解他/她的研究,就可以更容易地问出好的问题。另外建议最好对于每一个面试官,最好提前准备至少两三个问题,用于冷场的时候。
甚至我遇到过一些比较有个性的面试官,上来不问你任何和你的research相关的问题,直接问“你对我有什么问题”,这时候如果之前完全没有准备,就非常尴尬了。
对自己的科研足够了解
这个应该是一个必须的事情了,如果被问到自己课题的相关问题,还含糊不清,就非常不利了。但是,允许有不会的问题,如果你确实不知道一个东西的答案,大方的承认“我不知道”或者“我们确实没做过这方面的实验”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明明不知道却还希望装成知道的样子,很可能会被看出来,往往得不偿失。
不少面试官上来会问“would you like to talk about your research”,然后再就你讲的东西具体问。一般没有什么反应时间,建议提前组织好语言,防止到时候讲得不够清楚或者语言啰嗦造成不好的印象。而且一般第一遍不用太细致,三分钟之内就好,讲清最重要的工作和发现,对方如果确实对什么感兴趣会继续追问的。
展示出自信和对科研的热情
面试的时候展示出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发现美国同学常常比较自信,所以我们不要在这上面吃亏。
另外,在讲自己的课题的时候展现出对科研的热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PhD项目应该是很希望自己的学生对科研充满热情的;在问面试官问题的时候,要让他们感到你真的非常感兴趣。
应该问的问题和不应该问的问题
如果面试官给你提问的机会,最好的问题就是问关于他们的科研。其次,如果科研聊完了,或者实在面试准备时间仓促不太了解他们的科研,可以问:
1)您最喜欢这里的什么?
2)您对PhD生活有什么建议?
3)你觉得某个领域(他的研究领域)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4)您下一步最想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总之就是,尽量展现出你对PhD生活的好奇和热情、对这个学校的热情,真的很想来,很想做好PhD等等。
我觉得最好不要问关于薪水的问题,因为你从别的地方总能知道,而且问这种问题并不会对你有什么好的加分。另外有些教授有些东西不太想说,比如他们开的公司之类。为了避免犯忌,最好不要问这类敏感的问题。
面试之后的事情
给老师发感谢邮件,谢谢与面试官愉快的交谈,如果你从交谈中学到了什么重要的事情、或者关于他们的科研有趣的事情,等等,都可以在邮件里面提及,remind他们想起来和你交流的愉快。
我认为这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礼节,也会给面试官留下好的印象,可能对面试结果也有好处。
结语
我认为在准备之前,首先自己想清楚为什么想要出国读博士,确保不是因为周围人出国于是自己就跟着走这样连自己都难以说服的理由,这样在接下来繁琐的申请程序中你才会保持努力的动力。
留学申请通常要放弃一些东西,比如保研的名额等等,而且周围保研同学大四压力就小不少的快乐你也不会体验到,你只能在他们已经开始愉快的玩耍(不是)的时候还要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肝一个个申请材料,写一篇篇文章,填一份份表格。
当然了,当这些都过去之后,回望自己的申请经历,会觉得自己长大了很多。所以,除去结果对你的意义之外,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难忘的人生体验。
最后,祝想留学的小伙伴都能好好准备,拿到心仪的offer!也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帮助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