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本科名校申请最看重申请人哪些品质?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话题,美国本科名校申请,最看重申请人哪些品质?关于这个话题或者问题,大家看到的文章,听到的讲座应该不少了,无外乎学术、活动与竞赛(所谓的背提)、文书、面试等,但是这些东西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或者更确切地来讲:招生官通过这些材料,想要看到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置这些材料要求和标准?

我对择校的两个标准是:第一,适合最重要第二,在能力范围之内冲刺最高目标。这两点乍一听可能自相矛盾,大家不要着急,听我来狡辩。首先,适合最重要。听到这句话之后很多人的反应是,你看不起我,我就这么差吗?为什么第一反应是觉得适合等同于向下选择呢?大家可以思考下。

在我看来,美国很多大学都很好,从师资、课程、地理位置、学校硬件设备(包括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等等)、还有就是社团组织、对外交流活动和机会等方面来讲。而且现在美国大学自己面临一个问题是,越来越像,很多美国本土的教育评论家或者我们叫批评家,都在指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学之间的模仿与竞争导致的趋同,你有什么学院、学科,我也要有,你有什么活动组织,我也要有。适合指的是多方位的适合,从学术、到校园环境、到地理位置、到国际生占比和学校对于国际生事务处理的经验、到安全等。

其实除了申请之外,现在还有一些体量在转学这个部分,大家能看到的转学案例和宣传大多是从排名低的转到了排名高的,其实还有一部分是从专业聚焦比较突出的学校转到了没那么聚焦的学校,比如从全员CSCMU转去了NYUUIUCBU,从寒冷的Colby转去加州的,以及觉得芝加哥大学太学术,生活在大部头里跟自己性格不符想转走的等等。这也就是我们常会看到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留存率这个数据,没有学校可以做到100%95%以上就已经很高了,所以大家在听到选择适合自己的这句话的时候,首先不要炸毛,除了排名之外,想想其他自己也同样看重,或者更看重的维度,这些维度在你没去之前可能比较虚幻,但却是关系到你未来四年的生活和人生经历,在哪个城市,在怎样的校园,吃什么饭,睡什么样的宿舍,学习之外的时间在哪里打发,怎么打发等等。单单盯着排名,很多时候就会让我们忽略太多其他重要的因素。

在能力范围之内冲刺最高目标。主要基于两点,第一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朝着跳一跳能够到的目标努力,不止是为了最后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中开发的那个自己。我年轻的时候也总是听到类似的话,比较熟悉的版本是,过程比结果重要,当时觉得这是洗脑,谁不是想要个更好的结果,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吧,把这种说法当做自欺欺人或者阿q精神。现在年纪大了,除了腿脚不灵便之外,对于以前不认同的观点开始产生新的思考。为什么我现在也觉得过程比结果重要了呢,主要是因为我发现生活或者更宏大的来讲,人生,是一个过程,我们以为的拿到的结果,也只存在于一个moment,在这个moment里面,在这个点里面,它以结果的形式呈现,而很快,可能拍个照留个念之后,就定格了那么一秒或者001秒,就又开始运动了,生命不止运动不息,或许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无论有没有拿到这个结果,生活还要继续

第二个点呢,是比较现实的,就是教育这件事情,我以前比较理想化的时候把它也纯理想化了,但后来发现,现在语境中的,或者人类社会中的教育,一直具备社会性功能,也就是文凭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和力量。这也是我觉得大学排名这件事情不可能消失的一个原因,通过分类、贴便签,能够简化人类的工作,减少思考的时间,这是工业化社会之后,我们的生活、工作的常态和思维模式,而其中的合理性也涵盖了它的不合理性,怎么理解呢,比如排名中的几个维度,师资(全职教师中的phd及以上学历占比),师生比,奖学金,基础设施等,能够囊括一部分大众择校的标准,而且作为消费者,我们是很难拿到齐全的数据,那么第三方数据就具备了其优势,但是这里面你说有多少可以灵活操作的空间呢,比如师生比,是不是可以把一个大班切分成几个小班,再多招几个助教,因为大部分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是基础课,在校博士生甚至研究生都可以代课。

好了,说完我个人的两个标准之外,下面来主要讲一下,我认为的知名美国大学在招生时,比较看重的申请人品质,这里我们不讲校友子女、捐赠这两个部分。

第一,学者精神。

非常selective的学校对学生的学术要求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内成绩,课外标化,活动甚至竞赛这些结果的层面,而是在这些过程中体现的学者精神,即对知识的追求、学术探究和思想探索的热忱和承诺。而高阶课程、高质量和难度的国际竞赛之所以在这个环节能够有加分,也是体现出了学者精神中的内核:对知识的追求和热忱。另外,对于大学阶段学生能力的期望,其实不是近几年的事情,早在芝加哥大学创办之时,其首任校长对于大学低年级依然在教授基础类知识颇有感慨,也是在其推动下,美国的community college获得了发展。而大学对于学生质量和受教育时间过长的担忧,向下传导,这个压力就给了高中,需要高中进行分层教学,提供高阶课程,比如AP或者HonorIB里面的HL等这样的选项,有些学校甚至不限制hl的选择数量。

所以我们的学生,在冲刺高筛选性大学的时候,不能再满足于考出一个110+托福1500+SAT或者34+ACT,尤其当你还带着被动学习的态度来搞这些标化和语言的时候,你距离这种类型的学校可能还是很远。这些标配之外,你的学术热情如何体现?你的学习动机如何体现?这是更重要的事情。

第二,多学科/跨学科研究能力和兴趣。

跨学科学习是指跨越不同学科领域,将多个学科的知识、概念和方法相互结合,以获得更全面和综合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有几个关键词需要大家注意:综合性视角、整体性思维、融合、跨界。这些词语我们可能经常听到,在各种宣讲大会上,招商会上等等,但是落在现实中就很难,因为现在从工业领域来讲,是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反向对学术界的要求也是越分越细,隔行如隔山。这是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二战之后科技高速发展之后的必然,但是现实世界越来越多的问题向我们表明,单一学科知识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而单一学科方向的培养模式可能限制了人类的潜能。

多学科或者跨学科学习,其实也不是一个新近的词语,往前追溯,我们会发现有点殊途同归的味道。比如我们古代儒家教育中的核心学科是六艺六道,礼、乐、射、御、书、数,美国文理教育的基础,也就是欧洲12-13世纪的艺学院教育中强调三艺和四艺,前者包括语法、修辞、辩证法,后者包括数学、音乐、几何、天文。所以,可以看到现代预备与通识教育的起源就是多学科学习。或者我们想想一些更为实际的现象,以前很多学者的title就比较丰富多彩,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同时还是神学家,而中国古时候很多学者除了是诗人、文学家还有天文学家、数学家等称谓。

那么对于这些高筛选机制的大学来讲,他们自己的培养模式就包含了跨学科,交叉学科的设置,double majormajor+minor,或者+certificate这样的灵活学位设置 ,是一种表现形式,另外还有直接的交叉学科专业设置,比如斯坦福大学的人机交互设计、科技与社会等,布朗大学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哲学等领域的认知、神经与行为科学等。所以呢,反过来,这些大学希望在申请人身上看到多学科跨学科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从功利性角度来看,我们会看到很多老师说的立体化人设,多线路规划等等,本质呢,也是抽离出多于一个学科方向的形象和能力。

第三,领导力与社会责任感。

之前读研的时候,有一个学期都在学leadership这个话题,但是现在完全想不起来主要内容是什么了,只记住了一句话,leadership不等于leader,很少有一句话让人听了感觉既有道理没道理的。

领导力(Leadership)是指一个人在组织、团队或社会中影响和激励他人,引导他人朝着共同目标努力的能力和行为。所以一个人拥有领导力,并不意味着Ta就是团队的领导,同理,领导也不一定有领导力。

我们有的时候还是会缺少想象力,把领导力直接等同于领导角色,所以很多学生的活动列表或者leadership类型小文书中频繁出现学生会主席之类的,而且同校竞争在这里体现的非常激烈和残酷,甚至诡异,同一个学校好几个学生会主席,就像小时候,隔壁邻居家好几个孩子都是班里第一,而他们都是我的同学,我就从来不争这个第一名的名头,我只争第二,这样就会显得真实很多。

即便你在团队中不是leader,只是个参与者,但你是深度参与者,你对于组织中的其他人有影响有激励,并且是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的,那么除了领导力,便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要强迫自己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位置,而是在自己擅长的位置上发挥能量,这些能量是丰富的,不要提前定义。

其实领导力一部分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因为除了我之外,多一个人就形成了社会嘛,那我们在学校这样的组织内部,其实也是在社会内部。那么除了这个规模比较小,组成人员结构相对单一的社会形式之外,更广大的社会中,你对社会福利、公共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和行为有哪些。最直接体现的是公益活动,这也是很多学生和学校组织的最优选,这很好,但是也要做好筛选,另外就是要发自真心,如果仅仅作为一个被动的活动参与,能从中提升的自我意识是很少的,你也很难去在文书中反思出个东西来。

另外就是,放飞思想,除了被动参与一些学校或者顾问提供的活动,你自己想要为社会做些什么?或者narrow down一下,你觉得什么问题是需要被改变的,它涉及到社会福利、公共利益的部分。有些学生非常爱惜小动物,可能会去组织小动物救治小组,有些学生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比如绘画和心理学知识,去系统性帮助自闭症儿童,有些学生因为身边朋友或者亲人的某些身体或者心理疾病而对某些群体有特殊的帮助欲求,尝试为他们做募捐也好,推广也好,可能规模和效果都不怎么样,但是发自内心做的事情,真的事情,就真的不一样,大家一定要相信一个最基本的道理:真的假不了。

好了,说了这么多,总结下来,我个人觉得高筛选的美国名校在对申请人的要求中,学者精神、跨学科多学科学习能力与兴趣、领导力与社会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三个部分。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请加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参加竞赛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下一篇

G5又出新数据:牛津大学发布2022年招生报告!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