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MIT麻省理工录取的学生案例分析

“没想到孩子两三岁,幼儿园家长就开始咨询美本申请了,这届家长长期主义的心态可真符合美国大学的招生。”

这是前几天在MIT放榜之后,在接到低龄咨询时,来自导师的一句赞叹。

不得不说,这届家长真的超前卫,作为80-90后的他们,自己从高考大军中走出来,受够了一纸定前程的环境,在为人父母后早早就想为孩子打算,搭桥铺路宜早不宜迟。

但说实话2、3岁确实太过早了,我们站在这个时间段去了解美本,更多的是以一个“时代观察者”的身份去考量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一个教育体系下,最顶尖的学校考察学生的核心素质是什么?

小藤也在采访了MIT录取导师CC后,通过D同学的故事来为大家进行解答。

虽然MIT对很多孩子来说是触及不到的梦校,但是作为美国教育的代表,它的申请要求和理念,对于孩子的申请和成长培养一定是很有裨益的。

01、用十个问题,去“拷问”你的 Research portfolio

MIT可能是对学生学术能力考查最为严苛的美国大学它有自己独立的申请系统,只要4项最重要的活动。

一个被MIT录取的学生,都做了什么事?

而这4项活动,每个都有单独的表格询问学术活动细节,通过研究内容、问题、方法、导师、时长、荣誉、梗概、角色等等10个问题,为的就是考察一项目中学生的付出程度。

在作品、补充信息材料中,它还鼓励学生提交学术证明材料!!!

欢迎在高中课程以外从事重要研究项目的学生通过SlideRoom提交研究附加材料。请回答有关您的研究的简短问题,并提供您的研究导师的推荐信。

如果可以,请附上他们的摘要或研究海报的PDF文件。如果提交的作品已经发表,可以提供引用。

一个被MIT录取的学生,都做了什么事?

我们都知道学校看重学生的学术研究,但像MIT这么直白的要求学生这样做的,也就只有它了,金字塔尖的学校不玩捉迷藏的游戏,想要什么,直接罗列清楚。

对于有实力申请MIT的学生,学术成绩拉不开差距,甚至学术研究都没有吸引眼球的,那要在学术研究里激起水花,就得更深,更远——

02 世界偏爱“能干”的人

世界奖励勤劳的人,对于美国大学申请也是一样的,而对于MIT这所世界超一流大学来说,他们更信奉勤劳中的——创新“撸起袖子就是干”的精神。

D同学的活动中有一项“把动物变成植物”的实验,通过细菌转基因让动物和植物有连接,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大家看到这个活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这真的可能吗?动物怎么变成植物?

此类技术,需要多少诺贝尔奖得主辛苦耕耘数年,才能在有微小的突破和进步,D同学作为一个高中生,难道做到了?

其实到这里这项活动的目的就达成了,因为D同学挑战不可能的想法已经成功撬动了一个旁观者的好奇心,也就是他有改变世界、创新纪元的这种想法并尝试了很多次!

虽然D同学现阶段还只是在实验,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但他的这种想法和勇于实践抓到了MIT的心。

当一个人试图去做创新的事情时,不仅要顶着没有成果的颓丧,更要禁锢在一次又一次的从头开始中。

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在还未成年的阶段,就能敢于提出想法、不计成果的长期耗费精力、承担超出寻常人的压力,后期的潜力更是无限。

这正是推动世界发展所需要的,也是MIT的使命所在,正如它的校训“Mind and Hand”。

一个被MIT录取的学生,都做了什么事?

03 定义你自己的“社区”, 成为有用的人

美国大学的文书一般都会有一个问题:

你的社区是什么样的?你在你的社区中做了什么贡献?/你能为我们社区做什么贡献?作为一个Esaay问题出现。

而MIT在自己的申请系统MIT application portal将它们分列开来,每个问题需要单独回答,也代表它更关注这些。

一个被MIT录取的学生,都做了什么事?

这也是未来不可避免的趋势,从首次被提出的“无国界”到现在的“全球公民”。公民&集体意识的理解和认知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影响重大。

导师也非常敏锐的知道这点,在引导D同学去接触集体和公民意识时,采用了反常规的思路。

先让D同学把自己从集体中摘离,假如你不是这个群体中的人,从整个国家和历史迁移的角度来看:

你所在的社区是如何组成的、如何生活交流的,在面向更大的社区时遇到了哪些障碍。

最后,Ta在这篇Essay中的着手点是“社区文化和习俗”,这对于我们任何学生来说,都是可以和自身结合并且深究的。

而D同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在探索之后将文化习俗扩大并且进行了重组,让这些习俗中能容纳更多的人,像是革命家在做一个小型社会思想启蒙实验,这也是他非常稀缺的个人品质。

MIT相信这是一位能让MIT再次被提及的学生,毕竟所有的革命家在介绍自己时都会说:“我毕业于XXX。” 04 多元化不一定是背景, 也可以是品质 提及社区就不得不说多元化背景,当下对于diversity过分强调,导致很多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亚裔,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毫无竞争力。

其实背景并不局限于族裔民族国籍等,特殊家庭组成(单亲、双胞胎、独生子女)、民族、语言、性别这些都是你背景的一部分。

D同学也是一个亚裔,但在背景和经历补充方面,他描写的是自己从小接收到的“家庭品质”。

父母的努力、吃苦精神,影响着他,他也耳濡目染在每件事情上都是非常勤奋的。

而且这些经历也被身边人看在眼里,曾被老师主动建议跳级,比同龄人成长的更快速。

过了学术这些可量化的关卡之后,赢得胜利的,一定是全身标签,在某些方面持久性做的非常扎实的学生。

达到老师心目中最高度的肯定之后,大学充分信任这位学生可以走的更加长远。

05 大学招生一直 处于“实验”阶段

疫情三年,美本申请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标化可选,大学接收到了完美没有接受过的申请画像。

少数群体、英高、加高不需要考SAT就能申请,大学收获的噪音比较多,考虑学生就会更慎重。

之前藤校收到的学生都是1550+,能考到这么高的分数,家庭是同质化的,而在这三年,招生官能接收到更多少数群体的申请,他们的申请故事闻所未闻。

“父母离异、性少数群体、家庭暴力、《易经》、从小枕头底下藏刀”——来自斯坦福大学某录取文书,5个元素融合在一起。

招生官对有趣的故事的认识拓宽了,原来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可以这么丰富。

而亚裔学生的成长故事趣味性可能是成长最慢的,这也是为什么每年录取率都有新低趋势的原因之一。

标化可选的这三年,美国大学也都在进行招生实验:

监测未交SAT/ACT学生的入学后情况,整体学生的提交成绩等,在这区间内动态调整招生政策,有可选的,有永久不考虑的(加州系统)、有必须提交的(MIT)。

就好比整个社会是流动性,大学申请、录取也是流动性的,总是要寻找新的突破,新的特点,才能保证未来的学生能更好的推动世界。

最后,如果您在美本申请过程中,有关于标化、选校、专业、背景提升、文书等任何问题,都可以添加小助手咨询。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3年AP考试全流程、考前须知最完整攻略!

下一篇

美本留学申请有什么条件?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