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硕士文书相比,MBA的申请文书要复杂得多。很多硕士项目只要求一个Personal statemennt, 在格式、题材等方面的要求都是固定的,但MBA的文书是花样百出的命题作文,对每所学校的文书都需要单独准备。
近两年来,顶级商学院在文书的话题和形式上都有所革新,而如何避开一些问题的陷阱,最高效地吸引到招生官的注意力,也是申请成功的关键。
我们总结了一些“避坑指南”,帮助你更好地应对商学院的文书挑战。
注意职场故事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很多中国同学遇到职场经历类的文书题,都喜欢强调自己的优秀和努力肯干。这本身虽然没有错,但并不是学校重点想要了解的。
学校要知道你在工作中有多优秀,只需看简历就足够,不需要再专门让你用几百字的文书专门把简历里讲过的事情再讲一遍。
尤其是在讲述自己努力的故事中,有些事情在虽然在国内司空见惯,但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而言并不提倡。要注意这种差异带来的误解。
例如近期,字节跳动的某些管理人员想把中国的加班文化或者内卷机制搬到英国的办公室里面去,结果引发了伦敦员工的离职潮。
有些同学在文书里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拼命加班,牺牲休息时间做了额外的工作,并为之骄傲和感动,但这些得不到招生官的认可。
摆正择校的态度
很多学校都有类似“为什么要选择我们”的文书题,这类题目往往有两层含义:为什么要选择深造攻读MBA;为什么选择这所院校?毕竟全世界在册登记的正规商学院大概有2,000多所。
在选择院校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学校的光芒迷惑了自己的决策。尤其是在准备回答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如果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依然找不出自己信服的理由。那么这个项目可能确实不适合自己。
这时候,哪怕学校的名气如雷贯耳,排名遥遥领先,也要谨慎选择。
我们曾有学生以斯坦福为多年梦校,但当他真正开始准备斯坦福的申请时,在斯坦福校园活动的过程中与校友沟通,意识到斯坦福并不适合他,于是果断放弃申请,最终在另一所院校打开了职业生涯的新路线。
在准备申请材料的时候,很多人会犹豫应该着重于以理性讲道理还是以感性打动人。虽然感人的文章容易吸引眼球,但是从提高录取机会的角度出发,我们一般会建议从理性的角度出发。
在申请学校这个过程中,你和学校之间本质上是投资人和被投资人的关系。每一位商学院的申请人就像一个创业者,向学校提出自己未来的计划来争取学校向为学生投入资源。
这个过程当中,申请人的故事是否感人、表达是否妙笔生花都是次要的,而学生的逻辑是否严谨、思维是否缜密,学生是否能清晰看到未来5-10年这个世界的变化,并在这个过程当中扮演一些有价值的角色,这些是学校想要看到和需要看到的部分。
申请人就像创业者,向学校提出自己的计划,并且要求学校为你投资商学院的资源和知识实现这个计划。
有的文书题会问得更加直接,例如:“你的背景会怎样帮助到同学们,或者为班级带来哪些不一样的色彩?”。回答这类问题要坦诚地把自己能够实在地为其它MBA学生带来的好处展现出来。
谨慎选择逆境与困难有关的故事
近年来疫情泛滥和全球化的倒退对许多人的职业发展造成了影响,而这也被商学院招生官看在眼里。
很多学校也出了相关题材的文书题。例如卡耐基梅隆Tepper商学院这两年有一个新类型的文书题:“Describe how you have overcome adversity during your journey. What did you learn about yourself and how has that shaped who you are?”
而UCLA Anderson商学院的题目就更加直接:“How have recent events influenced the impact you would like to make in your community, career, or both?)”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近几年的学生很可能一毕业就会面临全新而充满挑战的经济环境。学生是否为这些挑战做好准备,有经验克服逆境去达成目标,对于招生官而言变得越加重要。
很多同学在面对这道题目的时候,选择强调困难,突出自己坚强和乐观的心态。但这种思路很难出彩,甚至容易沦为比惨。我们更建议同学们讲述一个在困境中发掘机会的故事,展现自己对机遇的敏感性和观察力。
例如很多同学会讲关于新冠封城之后影响工作和生活的题材,有的人是从发掘直播电商的机会切入,通过直播开拓线上业务,打开了全新的业务渠道。客户足不出户也能和他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公司在疫情期间刷新了销售成绩和业务水平。
多元化的问题,不多元的解答
这两年多元化的问题(Diversity,Equity and Inclusion)在欧美院校,尤其是美国的商学院文书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在解题时,中国同学往往会把这种多元化理解为工作观、生活观的不同,讲述这类观点不一致产生冲突,最后和解的故事。
但这种回答反而更容易偏题。因为多元、包容、平等这类话题在如今的欧美语境中,有着明确的定义,指向的就是少数族裔、性别平权、或LGBT话题。有些学校甚至不涉及这类话题都拿不到分数。
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同学客观上很难有和这些人群接触的机会,因此需要提前规划和积累相关的经验。或者通过工作以及生活中涉及海外的同事或朋友发掘相关的素材。
另外,即使面对的不是多元化类的题目,也需要丰富的生活经历讲故事。很多同学平时工作以外的生活不是特别丰富,在申请时就容易吃亏。
在申请前梳理自己的经历,并针对短板积极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例如参加滑雪俱乐部、轮滑俱乐部、流浪动物收容中心、户外探索队之类的兴趣组织。能为申请带来更多素材。
抓紧每分每秒为之后的文书规划,就有更多机会为自己塑造一份出彩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