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曼彻斯特大学(UoM)PhD博士申请攻略及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社会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详细解析曼彻斯特大学Prof.Bloch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博士申请攻略 |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UoM)PhD导师简介(492)

作为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社会学系的教授,导师是当今社会学领域,特别是移民、难民研究及记忆社会学方向的权威学者。她于2013年加入曼彻斯特大学,此前曾在伦敦城市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东伦敦大学及政策研究学会任职。

她是英国社会科学学会的院士,其研究直接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包括消除贫困、促进平等及构建包容社会。

导师的研究项目获得英国学术院、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等机构资助,成果广泛发表于 The Sociological Review、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等顶级期刊,为社会学领域的政策制定与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贡献。

研究领域

她的研究兴趣具体包括以下方向:

  1. 难民与移民的社会经济融入:导师关注难民与移民在劳动力市场、社区网络及社会政策中的融入过程,探索结构性障碍(如歧视、政策限制)与个体能动性之间的交互作用。她的研究结合多层次分析(Multi-Level Analysis),从微观个体经历到宏观社会结构,揭示移民融入的复杂性。
  2. 种族与族裔不平等:导师的研究聚焦于种族歧视、环境种族主义(Environmental Racism)及族裔社区的动态,特别关注边缘群体(如罗姆人、吉普赛人与旅行者)的社会排斥问题。她通过实地调查与政策分析,探讨种族不平等如何嵌入社会制度与空间分配。
  3. 记忆、纪念化与代际传递:导师的近期研究聚焦于大屠杀记忆的代际传递,特别是通过身体符号(如集中营纹身)探索记忆的私人与公共表达。她关注跨代叙事(Inter-Generational Storytelling)、沉默与再意义化(Resignification),为记忆社会学提供了新视角。
  4. 方法论创新:导师擅长定性研究方法,包括叙事分析(Narrative Analysis)、民族志(Ethnography)及口述历史(Oral History)。她强调“活生生的经验”(Lived Experience)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倡导以被研究群体的视角重构社会现象。

研究分析

1.Environmental racism, segregationand discrimination: Gypsy and Traveller sites in Great Britain

(Critical Social Policy, 2024)内容与方法:该文分析英国吉普赛人与旅行者(Gypsy and Traveller)社区的居住地分配,揭示其面临的种族隔离与环境歧视。研究通过定性访谈与政策分析,探讨地方政府规划如何导致这些社区被边缘化至污染严重的地区。重要发现:地方政府政策强化了种族化的空间不平等,吉普赛人与旅行者面临健康与社会排斥的双重风险。

2.The body as a canvas: Memory, tattoos and the Holocaust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2024)内容与方法:该文探讨大屠杀幸存者后代通过纹身纪念祖辈经历的现象,分析纹身作为记忆载体的私人与公共意义。研究采用叙事分析与深度访谈,聚焦代际记忆的传递与再意义化。重要发现:纹身不仅是个人纪念的符号,还通过公共展示重塑了大屠杀的集体记忆。

3.How Memory Survives: Descendants of Holocaust Survivors and theProgenic Tattoo

(Thesis Eleven, 2022)内容与方法:该文研究大屠杀幸存者后代如何通过纹身延续记忆,探索叙事与沉默在代际传递中的作用。研究结合口述历史与民族志,分析纹身作为“后代纹身”(Progenic Tattoo)的文化意义。重要发现:纹身既是记忆的物质化表达,也是对抗遗忘的文化实践,反映了后代的身份认同。

4.Reflec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in Refugee Studie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020)内容与方法:该文回顾难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强调多层次分析与活生生经验的重要性。研究通过文献综述与理论反思,探讨难民研究的伦理与方法论挑战。重要发现:难民研究需超越政策导向,关注个体能动性与全球不平等的交织。

5.Second generation from refugee backgrounds in Europe

(Comparative Migration Studies)内容与方法:该文分析欧洲难民二代的社会经济生活、身份认同及跨国联系,基于多国实地调查与定量数据。研究聚焦教育、就业及文化适应,探讨结构性障碍与代际流动。重要发现:难民二代面临教育与就业歧视,但通过跨国网络展现了较强的适应能力。

6.Undocumented Migrants, Ethnic Enclaves and Networks: Opportunities, traps or class-based construct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内容与方法:该文研究英国无证移民在族裔飞地中的经济活动与社会网络,采用民族志与访谈方法,分析飞地是否为机遇或陷阱。重要发现:族裔飞地为无证移民提供了生存支持,但也因低工资与剥削限制了社会流动。

项目分析

1.Descendants of Holocaust survivors and the concentration camp tattoo: Generation, memory, memorialisation and resignification

研究领域:记忆社会学与大屠杀研究

内容与方法:该项目由英国学术院/莱弗休姆基金会资助(2019-2022),聚焦大屠杀幸存者后代通过纹身纪念祖辈的实践。研究通过深度访谈与叙事分析,探索纹身作为记忆载体的代际传递、纪念化及再意义化过程。

重要发现:纹身不仅是私人记忆的表达,还通过公共展示重塑了集体记忆,反映了后代对大屠杀的身份认同。

2.Children of refugees in Europe: Aspirations, social and economic lives, identity and transnational linkages

研究领域:难民二代与社会融入

内容与方法:该项目由瑞士国际研究网络资助(2014-2016),与日内瓦应用科学大学及巴黎政治学院合作,研究欧洲难民二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与跨国联系。研究采用多国实地调查、访谈及问卷,分析教育、就业及身份认同。

重要发现:难民二代在教育与就业中面临结构性歧视,但通过跨国网络展现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3.Superdiversity and the City: community, inequality and change in three English cities

研究领域:城市社会学与多样性

内容与方法:该项目(2013-2014)研究英格兰三个城市的超级多样性(Superdiversity),分析社区不平等与社会变迁。研究通过民族志与政策分析,聚焦移民社区的融入与排斥机制。

重要发现:超级多样性加剧了社区内的不平等,政策需更注重包容性与资源分配。

研究想法

基于导师的研究领域与发表论文,以下提出三个创新研究思路,结合社会学前沿趋势,为申请者提供开题灵感。这些思路注重创新性、可行性与专业性,契合导师的学术框架。

1.基于数字叙事的难民二代身份构建研究

  • 背景:导师的 Second generation from refugee backgrounds in Europe 研究揭示了难民二代在身份认同与跨国联系中的复杂性,但数字媒体(如社交媒体)在身份构建中的作用尚未深入探索。
  • 研究思路:提出一项基于数字叙事(Digital Storytelling)的实证研究,分析欧洲难民二代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Instagram、TikTok)表达身份认同与文化归属。研究可采用叙事分析与内容分析,结合访谈,探索数字叙事如何重塑代际记忆与社会融入。
  • 创新性:将数字社会学与难民研究结合,回应了数字时代身份表达的新趋势。

2.环境种族主义与健康不平等的交叉研究

  • 背景:导师的 Environmental racism, segreg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研究揭示了吉普赛人与旅行者社区的环境不公,但健康不平等的长期影响尚未系统分析。
  • 研究思路:提出一项交叉研究,结合社会学与公共健康,分析环境种族主义如何通过污染暴露导致边缘社区的健康不平等。研究可聚焦英国吉普赛人与旅行者社区,采用混合方法(定量健康数据与定性访谈),量化污染暴露与疾病发生率的关系。
  • 创新性:将环境正义与健康社会学结合,填补了边缘群体健康不平等的实证空白。

3.大屠杀记忆的跨文化比较与再意义化

  • 背景:导师的纹身研究(如 The body as a canvas)聚焦大屠杀记忆的代际传递,但跨文化背景下记忆实践的比较研究较少。
  • 研究思路:提出一项跨文化比较研究,分析大屠杀记忆在不同文化群体(如欧洲犹太人后代与亚洲移民后代)中的表达与再意义化。研究可聚焦身体符号(如纹身、纪念物)与叙事实践,采用民族志与口述历史方法,探索文化背景如何塑造记忆实践。
  • 创新性:将记忆社会学扩展至跨文化视角,回应了全球化背景下的记忆多样性。

申请建议

1.夯实学术背景

  • 目标:导师的研究要求学生具备社会学理论基础,特别是移民、种族或记忆社会学的知识。
  • 建议:选修相关课程(如移民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阅读核心文献(如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The Sociological Review)。建议深入研读导师的论文(如 Reflec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Refugee Studies),熟悉其多层次分析框架与叙事方法。参与社会学研究项目(如难民社区调查)或会议,积累实证经验。

2.明确研究兴趣与计划

  • 目标:导师重视研究计划的针对性与创新性,申请者需提出与难民、种族或记忆领域相关的问题。
  • 建议:研究计划(建议3-5页)需聚焦具体问题,如“数字叙事如何影响难民二代的身份认同”或“环境种族主义对边缘社区健康的影响”。引用导师的理论框架(如活生生经验)与方法(如叙事分析),并结合社会学前沿趋势(如数字社会学)。建议阅读联合国SDG报告或难民署(UNHCR)数据,增强研究的社会意义。
  • 创新点:提出跨文化或跨学科视角,如结合数字技术或健康数据,展现研究的前瞻性。

3.优化申请材料

  • 目标:导师青睐逻辑清晰、学术严谨的申请材料,需突出研究潜力与项目契合度。
  • 建议:个人陈述(Statement of Purpose)需阐述学术背景、研究兴趣及与导师项目的契合,建议提及导师的论文(如 The body as a canvas)并提出如何扩展其研究。简历需突出研究经历(如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推荐信应由熟悉你社会学研究能力的导师撰写。研究计划需包括研究问题、方法(如民族志、混合方法)及预期贡献。提交前请校对,确保无语法错误。
  • 创新点:在个人陈述中加入对社会正义的承诺,强调研究的社会影响力,契合导师的SDG导向。

4.提升方法论与技术能力

  • 目标:导师的研究强调定性方法与实地调查,学生需掌握相关技能。
  • 建议:学习定性分析工具(如NVivo、ATLAS.ti)与统计软件(如SPSS),熟悉叙事分析、民族志及口述历史方法。建议参加社会学方法论工作坊或在线课程(如Coursera的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若研究涉及数字社会学,可学习Python或R进行内容分析。

博士背景

Sociology Li,985社会学系博士生,专注于城乡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擅长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和治理创新。在研究数字化时代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重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奖。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和《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等重要期刊。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IB数学/物理EE难到哭小众科目更易得A?哪些IB科目EE最难/最简单?

下一篇

保险学毕业只能卖保险?速速打破刻板印象!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