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官聊专业栏目
益博国际的名校招生官团队由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MIT等前招生官组成,他们拥有20年+藤校的招生和辅导经验。
在这些年的招生及指导过程中,前招官导师们对中国学生的申请有着独到见解,希望通过该栏目能够为中国学生在专业选择以及专业探索方面提供更多元化的视角。
本期,布朗前招官Nellie为大家分享:打动招生官的STEM申请人在哪些细节上下了功夫?
分享导师:布朗大学前招官
Nellie Brennan Hall
布朗大学前招生官、前招生办公室副主任、招生委员会主席,布朗大学运动委员会成员,在布朗大学担任招生官长达八年之久。哈佛大学艺术和建筑历史学士,哈佛大学高等教育专业硕士,圣母大学中等教育专业硕士。
作为招生官,我们始终在申请者中寻找独特的个人特质,尤其是在他们所宣称的兴趣领域内展现出的深度投入。
对于有志于投身STEM专业的学生,我们重点关注的核心维度其实有很多。我见过的大部分亚裔学生成绩都非常好,这确实是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但也有很多学生,他们或许并非全A生,但那些藏在成绩单背后的故事——一段独立研究、一场机器人竞赛,或是一个自学的编程项目——也都让我看到他们对STEM领域真正的热爱。
今天,我想分享那些真正打动招生官的细节,以及STEM申请者最常忽略的关键点。
01、学术成绩:课程选择和分数都重要
许多人认为,STEM申请者的核心优势一定是“数学满分”或“AP全5分”,但我们其实会更关注课程选择的策略,选课有挑战性且关键课程满分,才是最具竞争力的。
以下是IB和AP体系的一些选课建议:
招生注意事项
IB 体系
建议修读数学HL (Analysis & Approaches),并至少选择一门科学高阶课程(如物理 HL、化学 HL),另一门科学课程可以是SL。
AP 体系
AP 微积分是必选项,若目标为数学、工程或物理,AP微积分BC更为理想。科学科目建议选择 1-2 门实验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而非环境科学等理论型课程。
总之,目标是STEM专业,毕业前要修完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实验科学,这其实是向招生官证明 “全面科学素养” 的重要信号。
如果学校课程有限,建议同学们主动寻求资源。
我看到过一位被MIT录取的学生,她的课程表中不仅有AP微积分BC和AP物理C,还自学了线性代数,并在教师推荐信中获得了这样的评价:“她在课堂上总能提出超越课本的问题,甚至主动向教授请教大学级别的数学难题。”
我也对另一位学生的申请印象很深刻,他在高中未开设AP计算机科学的情况下,通过在线课程自学Java并参与美国计算机科学联赛(ACSL)。他的做法不仅能够体现自己的学术能力,更向我们证明了他对计算机科学的热爱和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02、课外活动:深度比数量更有说服力
课程成绩是基础,但真正让申请者脱颖而出的是课外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招生官希望看到学生如何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并展现出对STEM领域的持久热情。
竞赛、科研夏校是不可忽略的。例如,AIME、国际奥赛(如物理、化学、生物奥赛)的获奖者,往往能立刻抓住招生官的注意力。除此之外,我也鼓励学生参与夏校或实验室项目,例如罗斯数学营、MIT的PRIMES科研计划,或与本地大学合作的暑期研究项目都可以。
动手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样重要,对于工程或计算机科学方向的学生,我建议参与例如:机器人竞赛(如FIRST)、开发个人项目(如APP或硬件装置)等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或通过实习积累实践经验。
也许你会说,竞赛和科研经历几乎是STEM申请的“标配”,那如何让它们脱颖而出?答案在于聚焦具体贡献而非罗列头衔。
例如,我带过一位被哈佛录取的学生,在高二时通过夏校接触到拓扑学研究,随后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了一项关于“图论在社交网络分析中的应用”课题,并在ISEF(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中获奖。他的申请不仅展示了成果,更通过个人陈述描述了“从困惑到突破”的科研历程,这正是招生官最想看到的成长故事。
还有一位申请机械工程的学生,不仅在高中机器人社担任队长,还与团队设计了一款低成本的3D打印助行器,帮助社区残障人士。他的申请材料中附有项目视频和用户反馈,这种“以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他超越技术本身的社会责任感。
如果没有高端科研机会,自主项目同样有价值。我对一名环境科学申请者的实践活动印象也十分深刻:她因学校缺乏实验室资源,自行设计了校园太阳能板安装方案,并计算了碳排放减少量。她提交的推荐信中导师为她写道:“她用行动证明,科学探索不局限于课本。”
03、选校策略:匹配你的“学术基因”
许多学生问:“MIT和斯坦福喜欢什么样的申请者?”但我想说,找到与自身目标契合的学校才是关键。
选校决策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术特长、职业目标和校园文化。我经常提醒学生:不要盲目追求名校排名,而要寻找与自己“学术基因”匹配的学校。其实这一点,我近年来感觉到我们中国的家庭已经越来越理性了,并非过分纠结于学校排名。
顶尖理工院校(如MIT、Caltech)适合追求前沿研究的学生,但竞争激烈且课程强度极高;文理学院(如史密斯学院、韦尔斯利学院)则提供小班教学和个性化指导,尤其适合希望深入探索某一领域的学生;而综合型大学(如斯坦福、约翰霍普金斯)则能提供更多跨学科资源。
我曾遇到一位对生物医学工程感兴趣的学生,她选择申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不仅因为其强大的医学院资源,更因为该校的“工程与医学交叉项目”允许本科生参与临床研究。她的申请中明确写道:“我希望在实验室设计假肢的同时,也能在医院看到这些技术如何改变患者的生活。” 这种对学校资源的精准匹配,也能够让她的申请更具说服力。
写在最后
在 STEM 申请中,分数、竞赛、夏校都是 “语言”,但最终打动我们的,是你用这些语言讲述的 “独一无二的学术成长史”。
作为招生官,我们最期待看到的是:扎实的学术基础、对领域的持续热情、以及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无论你将来选择成为实验室的研究者、企业的创新者、还是社会问题的解决者,在这条路走下去的动力,一定是:“我不仅擅长STEM,更愿为其倾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