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学Banding制度如何影响孩子的升学路径?

家长们经常讨论到“这所中学是Band 1吗?”、“那所中学属于哪个Band?”等问题。

那么,究竟中学的Banding是如何划分的呢?

关于中学的“Banding”,很多人容易误以为这是教育局的官方分类。

其实,教育局并没有设定这样的分类标准。

所谓的“Band 1/2/3中学”其实是社会普遍的共识,旨在简单区分各校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素质,从而帮助家长选择适合的中学。

评估一所中学的Banding主要参考两个数据。

一是该校中一新生的水平,二是该校中六学生的水平。

前者的数据来源于教育局对小学生的内部资料,而后者则依赖每年各中学公布的毕业生公开考试成绩和升大学的相关数据。

“成绩排名”和“派位组别”

教育局根据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校内成绩名次(通常在五年级下学期和六年级上、下学期进行的呈分试)

以及每所小学的毕业生在中一入学前的测试成绩,来计算全港小六学生的总分。

这个总分形成一个“成绩排名”,然后将这些排名平均分为三个组别,形成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派位组别”,即所谓的Band 1、Band 2和Band 3学生。

尽管根据学生的收生来源来划分中学Banding的方式有其合理性,但难点在于这些“成绩排名”和“派位组别”属于内部数据,无法向外界公开。

例如,某中学可能清楚地知道,90%的学生属于Band 1,10%属于Band 2。

而大部分学生在“成绩排名”中位列前40%,但该校却无法向外界披露这些具体数据。

在缺乏正式的中学收生统计数据的情况下,家长们往往会向小学老师咨询或评估中学的Banding。

小学老师对所有学生的成绩水平了如指掌,也了解每位学生的升中派位结果。

凭借多年的经验,他们能够对不同中学的学生录取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判断该中学属于哪个Band。

因此,从收生来源来判断中学Banding,可以说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反映。

由于Band 1的学生在统一派位阶段享有优先选择学校的权利,或在中学自行招生阶段优先被录取。

这些优秀学生自然会集中于一些受欢迎的中学,使得这些中学成为Band 1中学。

“公开考试成绩”和“升大学比例”

另一种较为普遍接受的划分方式是依据中六学生的成绩来区分中学的Banding。

许多中学会公布毕业生的公开考试成绩和升学比率,通常包括入读八大院校的比例、升读本地和非本地学位课程的比例及中六学生的升学率。

根据这些数据,家长们可以大致将中学分为Band 1、Band 2和Band 3,而每个Band又可以细分为A、B、C等小类。

然而,这种基于学生最终成绩的Banding划分也面临一些挑战。

新来港家庭必读!香港中学Banding制度如何影响孩子的升学路径?

首先,并不是所有中学都会披露详细数据。

其次,这些成绩和升学数据也缺乏一致性和完整性。

因此,坊间对于中学Banding的划分只能依赖现有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

开设“英文班”的情况

在教育局的“微调中学教学语言”机制下,只要一所中学每班连续两年有85%的学生成绩在“前列40%”,就符合开设“英文班”的标准。

因此,如果某中学实施“全开英文班”,即通常所说的“英中”,我们可以推断该校新生大多来自Band 1派位组别的小学毕业生。

换句话说,实施“全开英文班”的中学应被视为Band 1中学。

反之,实施“部分科目按组别用英文教学”的中学通常被视为Band 2中学。

关于中学Banding的分类,从未有正式或官方的资料。

坊间流传的相关信息(例如:Band 1中学名单),其实只是对中学收生及毕业生水平的估计。

了解上述Banding划分的原则与难点后,家长们便能更容易理解为何某些中学的Banding会引发争议。

实际上,只要与实际情况不相差太远,这些信息就有其参考价值。

另外,要为全港中学做出一个全面、实用的最新排名榜是非常困难的,最客观的方法还是比较各中学的公开试成绩及升大学比例。

因此,对于坊间流传的全港中学排名榜,家长们不宜过于较真。

在选择适合孩子的中学时,应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来了解学校。

中学的Banding分类只是一种参考,能够帮助家长大致了解中学的教育水平及竞争激烈程度。

赴港求学的效果并非单向的,部分孩子可能通过此途径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与成长,而另一些孩子或许因不适应环境而导致经历不佳。

家长与孩子应共同探讨利弊,合理评估,做出符合家庭实际的决策。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AMC8相当于国内数学什么水平?备考AMC8需要报班吗?

下一篇

用“甄嬛传”视角打开香港插班择校!附学校推荐!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