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读教育到底值不值?

那天在Isabela Stewart Gardner 博物馆门口,我们正准备拿出学生卡免费入场,一个路人突然走过来,略带好奇地问:

“Are you guys Harvard students?”

“Yes.”

“What major do you study?”

“Education.”

他点点头,沉默了一下,忽然说:“Do you think you need to go to Harvard to study education?”

这句不经意的提问,在我脑子里盘旋了整整一年。直到这个项目结束,我才慢慢有了答案。

教育学院的日常,其实很“反课堂”

如果你以为在哈佛学教育就是每天读文章、写论文,那你可能会大失所望(或许也会大松一口气)。

教育学院的课程不难。学分只占毕业要求的一半,Reading量适中,很多还标注optional。上课出勤认真听讲,完成作业,拿A问题不大。甚至没有统一的毕业论文或portfolio要求。但别急着说它“水”。事实上,HGSE最鼓励的,是你跳出课表去探索。你完全可以把时间花在创业项目、设计一款教育app、或是调研不同国家的K12 教育政策。

因为哈佛教育学院最懂的一件事是:教育这件事,本来就不该只靠“听课”来完成。

没有一条学习路径是标准答案

在HGSE,你永远不会只有“教育”这一个选项。课程之外,整个哈佛都像是一个巨型知识自助餐厅,菜单厚到让人眼花缭乱。你可以去商学院学习Negotiation,也可以去设计学院上XR Conference,还可以去MIT Media Lab参与设计Scratch——全球最受欢迎的儿童编程工具,和一群工程师一起探索儿童教育与技术的结合。

刚开始我像个捡宝似的乱点,后来才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不再追求听完每一场讲座,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主动做信息整合。比如我对教育公平感兴趣,就一边旁听肯尼迪学院的财政政策课,一边加入种族正义的社团讨论,同时和不同国家的同学聊他们的教育系统。慢慢地,我为自己拼出了一张关于教育公平的知识地图。

碎片时代,整合能力才是“学习力”

我们常说“在学”或者“没时间学习”,但其实你正在看的这篇文章、刷的短视频、和朋友群聊的教育与AI争议……都已经是学习的一部分。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我有没有学”,而是你有没有能力把输入变成结构。

而这,也正是HGSE试图让我们练习的一种新学习方式:

  • 用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与正式课堂互补
  • 用跨学科工具做信息转译
  • 用真实世界的问题倒逼我们去构建逻辑链条

所以读哈佛值不值?不在于它给你多少资源,而在于你有没有能力——把这些资源变成你自己的。

一场关于“教育”的再定义

我越来越相信,教育不只是“教会”什么,而是让人意识到:没有一种能力,是可以被直接教会的。它更像是一种“习得”,一种主动建构,一种内驱式的成长过程。

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不断调整方向,可以犯错,可以质疑前人经验,也可以慢慢成为那个对自己最有教育影响力的人。

那个在博物馆外随口一问的大叔,大概没想到他的一句话,会让我思考这么久。但我现在终于知道我会怎么回答他了:

“I think it depends.But for me, being here—surrounded by people who care deeply about how humans learn—it changed the way I understand learning itself.”


很多人问我,读教育究竟有没有“必要”?哈佛究竟有没有“必要”?

我的答案是:如果你期待的是标准答案,那大概没有必要。但如果你正在寻找属于你自己的答案——那哈佛、教育学,甚至一整年花掉的时间和金钱,可能都会因此变得值得。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本科就读什么专业有利于申请加拿大医学院?

下一篇

什么是丘成桐中学科学奖?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