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 for Interdisciplinary Scholarship)
Nature Communications(简称NC)近期宣布了一则重磅消息,推出了名为“合作审稿”(co-review scheme)的新审稿模式,在科研界引起了热议。
新审稿模式的运作机制
论文被投稿至NC后,编剧依据论文研究领域,向多位领域内资深专家发出审稿邀请。
推荐机制:当一名科研人员收到NC的审稿邀请时,可以自主推荐一名在读博士、博士后或其他年轻科研工作者(Early Career Researcher, ECR)作为共同审稿人。推荐时需提供被推荐者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简单来说,如果你是一名在读博士或博士后,当你的导师收到审稿邀请时,他们就可以向编辑推荐你,共同评审稿件了。
合作审稿:编辑在收到推荐信息后,会对推荐人选的资质进行审核,重点考察其研究背景是否与论文主题匹配,避免利益冲突。
审核通过后,编辑正式发出申请。这位资深专家和被推荐的年轻科研工作者组成审稿团队,共同对投稿论文进行全方面的审阅。
最终,两位审稿人需合作撰写一份联合署名的审稿报告,确保年轻学者在导师或资深学者的指导下参与评审全过程的情况下,将评审意见、建议以及对论文是否适合发表的综合判断清晰呈现给编辑。
记录认可:年轻科研人员的审稿贡献会被记录在NC系统中,并可通过ORCID等平台展示。
变更模式的背后
年轻科研工作者的力量不容小觑
早在2023年中,NC的编辑就在试行小规模合作审稿模式,发现约有四分之一的资深专家接受了让年轻科研人员共同审稿的提议,且80%的合作审稿意见对编辑决策起到了积极作用。
基于这样的积极反馈,NC就此决定将合作审稿模式推行到整个期刊。
而且编辑们发现,资深学者们通过这样的实际案例,指导年轻一代掌握评审标准与沟通技巧,这些年轻人常常因为缺乏独立审稿经验而难以被期刊邀请,但是由于年轻科研人员很可能直接参与过研究的实验部分,所以他们的反馈很有价值。
新模式为他们积累了一定的信用度,也为未来独立审稿奠定了基础。
同时传统审稿人群体相对固化,合作审稿模式引入新鲜的多元化视角,也推动着论文评审过程更公平、透明。
顶刊的评判标准
NC在2010年创刊,定位为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综合性科学期刊。
它一直致力于发表各学科领域具有创新性和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涵盖了自然科学的多个领域,包括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尤其鼓励跨学科研究。
虽然相比于Nature主刊,NC的要求略低一点,但仍然是高水平研究的重要发表平台。据统计截止至12月,Nature Communications的article发文量已破万。
在各个领域完成科研论文的发表,是众多学者追求的目标。那么,从审稿人的角度出发,一般主要看中文章的哪些问题呢?
# 突破性创新
创新性是吸引审稿专家眼球的重要因素,他们希望能看到论文聚焦悬而未决的核心科学问题,或者在已有基础上提出创新性改进。
# 具有广泛影响力
对于审稿专家来说,他们更希望看到研究能与多个学科或社会现实产生深远影响,无论是工程、医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能够解决现实问题,或基于现有理论提供新的观察视角。
# 数据严谨性与完整性
审稿专家十分在意论文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实验设计是否逻辑闭环,数据支持结论的“不可辩驳性”。
# 跨学科视角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多的审稿专家更青睐具备跨学科视角的研究。
学长老师经验分享
从理论到实践
卡内基梅隆大学终身教授David Woodruff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指导弘毅和组员研究编码器-解码器-离群点检测与向量空间多样化采样,最终,他凭借出色的表现成功获得了新加坡国立大学AI专业和纽约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录取通知,这篇学术论文最终也成功发表于SCI期刊。
武大物理学长经验分享
最初云桐也并不知道具体科研要做哪些事情,该向着什么目标。在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开始关注EMG信号对肩颈肌肉疲劳的分析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他密切配合且严格执行从开题、评审到论文答辩的研究规范,最终完成一篇结构完整的研究型论文,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