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嘉宾是2024-25申请季刚刚斩获剑桥大学自然科学专业offer的刘同学,她说:“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01、个人兴趣结合录取率考虑决定申请剑桥自然科学
我喜欢生物医学这件事好像并没有什么决定性的契机,更像是一个自然而然又命中注定的过程。所以在兴趣的基础上结合录取率考虑,我最终就把剑桥的自然科学专业定为了申请目标之一。
剑桥大学自然科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专业,包含了十几个不同学科系,课程设置十分独特~我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深入探究学习病理学、药理学、神经科学等相关内容,还有机会能接触到其他不同学科领域。
图片来源 剑桥大学官网
02、文书以兴趣为切入点逐步深入展开探索
我的文书写作思路比较简单直接,以兴趣为切入点,逐步深入展开探索。整体文风比较偏向理工科,注重逻辑性,主要通过展现对学科的热情和列举重要经历来构建文书主体内容。这种方式既突出了我对专业的热爱,也清晰地呈现了在学习和这些经历中的成长和思考。
清晰的核心思想和贯穿全文的主线是文书的重要加分项。我的文书素材主要源于三段科研活动经历,同时简要提及了在学科思维挑战活动中取得的成绩等等。这种写作方式不仅能够突出个人经历的逻辑性,还能让招生官快速抓住申请者的学术热情与成长轨迹。
对于生物方向而言,在整个高中课内知识完全掌握的基础上,我比较推荐Campbell Biology和Biology: The Unity and Diversity of Life两本书作为对整个生物大方向的基础了解,因为涵盖的内容比较全面。如果学弟学妹们有感兴趣的具体方向,也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相关文献和资料。
在学科思维挑战活动方面,我参与了两次HOSA,分别在心理学方向和生物方向获得全国金奖,并在BBO中同样取得了金奖。
科研方面,我在高一时参与了Pioneer Academics和丘成桐科学奖的这两个项目,分别探索了成瘾的神经机制和细胞间信息传导的超敏现象。
高二时,我参加了斯坦福夏校,不仅选修了人类生理学和癌症生物学课程,还同时完成了一个关于药物设计的科研项目,并完成了一篇相关提案。这些经历不仅深化了我的学科理解,也让我在科研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不断丰富学术背景的过程中,每一段学术探索经历都为我提供了拓展学科知识与锤炼学术素养的契机,累积起来就构成了申请过程中最重要的底牌。尤其部分学术项目需要独自在异国他乡生活,尽管我调侃它是一次"公费旅游"的机会(不是),但独立适应异国学术环境的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软实力,也为我的高中生活增添了很多美好回忆。
03、合理分配做题时间 掌握笔试答题节奏着重针对薄弱之处进行模拟面试练习
我的笔试准备非常简单,就是根据大纲查缺补漏,梳理所有知识点,然后练习了NSAA历年真题。个人感觉今年笔试总体来说难度适中,从自己和身边同学来看,大家似乎都各有各的偏科。所以题目本身难度似乎并不大,但因为时间紧张,最终成绩就比较看发挥(纯纯考渣言论,学霸们请装没看见,小女子感激不尽)。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由于每门笔试的时间都非常紧张,所以合理分配答题时间、掌握笔试节奏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高压的环境下答题,难免会比平时练习时紧张一些,就记得正式笔试时我一直在心里哀嚎...生物部分笔试的时间比较宽裕,但数学部分就非常紧张。
关于面试准备,首先,我认为能够流畅地与面试官交流是基础,我个人在英语口语方面没什么障碍。另外,我通过模拟面试练习积累了一些应对策略。无论脑海中有无明确思路,我都会尝试强行自圆其说,同时通过详细描述思考过程来争取时间。整个面试过程中,我还会保持微笑(强撑jpg.)。这些方法帮助我在面试中展现出更自然的状态,同时为复杂问题争取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到了正式面试,尽管我在紧张环境下存在记忆力和反应力暂时略有衰退的现象,导致面试中没有一次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但两年扎实的学术积累和最后冲刺阶段的高强度准备,如同不断加厚的"能量蓝条",那些早已融入思维底层的学科基础如同"刻在DNA"中的本能反应,成功压制了紧张情绪的干扰,让我完成了从紧张到稳定的临场转化。
现在看来,平时模拟面试都比正式面试难,大概是因为平时总是着重练习我薄弱的地方,而且遇到的剑桥教授没有问我why school 、why major等这类general questions,而是直接进入学术提问环节。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每位教授都有专攻的细分领域,但不一定给出的题目都和自身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比如其中一位面试官的研究领域刚好是我的强项,但没想到她提出的问题是另一个领域的。虽然这个情况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但幸好之前都做过充足的准备,能够从容面对。
我在正式面试中遇到了数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相关的题目,总体来说难度比较一般,涉及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对比分析,以及具体知识点的进一步拓展。
总体来说,我的正式面试还是比较顺利的。遇到需要在不熟悉的情景做出推测的题目时,应该也给出了比较合理的答案和解释,除了化学的最后一个问题我不十分确定,但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尽力回答了。
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没有主动提供引导,而是在我梳理思路并提出初步猜想时,通过评价或提出引导性问题来推动讨论。这就需要我在面试过程中不断深入挖掘思路,逐步完善答案。尽管这一过程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但也向面试官展示了我的学术潜力和应变能力。
从个人的面试经验来看,平时准备时应该先多做专业知识积累,再做好模拟面试训练。因为面试本质上是对学术基础的检验,技巧是起到辅助作用。学科素养的核心在于对底层逻辑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使申请者能够在新情境下做出理性判断并解决问题,而这种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的长期积累。因此,高中前两年的课程学习、学术思维活动、科研活动都是我们很好的锻炼机会。
模拟面试的准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根据不同学科专题来进行知识巩固和拓展,同时通过大量的实战演练熟悉面试流程。准备的关键在于提前研究目标学院的面试风格和考察重点,避免盲目准备浪费时间或因方向偏差影响心态。这样既能扎实构建我们的学术知识库,又能针对性提升面试应答能力,从而在正式面试中发挥最佳水平。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由于正式面试的时间非常紧张,因此在基础题部分需要紧扣主题、简要作答,确保重点清晰,避免占用过多时间。这样可以为后续的拓展题留出足够空间,真正展现个人的学术深度和思考能力。
04、尽早确定申请专业 提前规划根据目标方向 合理分配时间
想给申请自然科学专业的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些我的心得。第一点就是,明确"目的性"。高中的时间非常紧张,所以多线并行的同时也要针对性地做出取舍。比如我曾经为了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参加过两个学科思维挑战活动,并且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最后因为与所申专业的关联性不强,没有直接体现在自己的申请材料里,而这些时间本可以用来提前学习和拓展专业内容,减轻很多科研和申请过程中的压力。所以确定专业之后,最好所有后续的学术活动都能严格围绕这个学科方向进行。
第二点就是提前规划,尽量把战线延长到整个高中。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什么时候考出多高的标化成绩才能达到申请的门槛;参加什么类型的学术活动和科研项目;需要在什么时间节点前掌握什么程度的学科知识,才能应对大学笔试与面试等等。
比如,对于细胞生物类的科研来说,熟练掌握A Level考纲内的细胞生物学相关内容是基础,这不仅对科研至关重要,也是面试中的必备知识。而对于自然科学方向的化学部分,面试并不要求提前掌握A2阶段的内容,但对已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是关键。
根据目标方向的重点内容合理分配时间,避免在非必要内容上浪费精力。锻炼快速应变能力,同时避免因方向偏差而影响心态。通过提前规划,不仅能高效利用时间,更能充分自信从容地面对每一次挑战。
申请牛剑G5的过程中,我觉得遇到最大的挑战是申请中的信息差。没有明确的笔试分数线,也没有固定的录取公式,招生官并没有公式化的考察标准,这让整个申请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坦率说,我没有真正克服这个难题,只是在关键时刻得到了贵人指点,加上些许运气,才勉强拼凑出一个还算理想的结果。但正因如此,我和身边类似经历的同学想提醒学弟学妹们,希望帮助大家提前意识到这个问题。
05、身边人的陪伴鼓励让我真正享受青春
放榜那天下午我和家人去看了哪吒2,四点一到爸爸就开始在旁边刷社交平台,结果我们等到晚上七点都无事发生(似乎很符合我申请的学院一贯的风格,因为我面邀也来得特别晚)。
后来我先收到的是UCAS发的申请状态更新提醒,登进UCAS猝不及防地"撞见"剑桥的offer,反应过来的时候有种不可置信和意料之中夹杂的荒谬感。然后我就装出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去给爸爸妈妈报喜了,第二天也是终于收到了学院发的邮件...
我想感谢的人非常非常多,从学校领导、校内外的老师们、家人到身边的每一个朋友。校内外的老师们给了我很多学科上帮助的同时,也会关心我的身心健康~
很感谢高中三年来帮助过我的老师们,尤其是L老师。不论是实际资源还是精神力量,她的支持和帮助从未缺席过我高中生涯的任何一个阶段,构成了我整个申请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因素。她见过很多天才级别选手,但每次我自觉可能辜负了她些许期待的时候,她给我的永远都是鼓励而不是比较和否定。她总能在各种方面发现我真正需要什么,在我刚进入新环境胆怯无措的时候给了我最有力的安慰,在我最迷茫的时候为我规划了一个灿烂的未来,甚至会单纯为了给我“充电”和因为一些高中生的小幼稚花时间找我聊天。现在才发现,高一第一次在老师办公室的谈话早已为我后来获得的一切埋下了盛大的伏笔,也是她让我真正享受起了青春。
分享的最后,我想将"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这句话分享给学弟学妹们,祝大家都能收获自己理想的offer,顺利进入梦校!
*以上内容来自个人经历,仅用于经验交流分享,无任何商业推广意图。